古人是如何聽懂其他國家的語言的?

吳藝福

第一,古人有翻譯。唐代做邊貿的牙郎中會幾種語言的人也不少啊。比如安祿山就做過牙郎,而且他會九蕃語。

第二,古人也學外語的。只不過古代人學習的外語,跟今天人流行學英語、法語、日語等等不一樣。因為大航海開闢之前,世界諸國的聯繫性沒有那麼強。古代中國跟這類歐陸國家聯繫性不多。自然沒什麼古人特地去學歐陸國家的語言,就是也是很少的。古代絲綢路的盡頭,至多東羅馬。但是,把絲綢販賣到那麼西的地方的人,其實他們大部分是西亞或者中亞人。中國古代因為貿易打交道比較多的還是這些中亞西亞的人。然後,古代中國人學習中亞西亞語言的人還是一定數量。畢竟,那些專門互市的牙郎肯定會去一些的。

中亞西亞語言之外,唐代學梵語也是流行的,因為唐朝佛教很流行,佛教當時很多經書都是梵文的,還處在有待人翻譯或者更好的翻譯的階段。眾所周知,唐代的高僧都很喜歡去天竺的那爛陀寺鍍金。

會梵文吧,除了可以讀更多佛教經書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在唐代的絲路上,信佛教的國家也很多,梵文也是絲路上的一種比較通用的語言。所以,在唐朝學梵文的人挺多的,不僅僅是和尚。唐玄宗時代有一個叫李華的詩人,他的梵文就很厲害。厲害到可以跟從天竺來的善無畏直接交流。唐代還有一個叫《悉曇章》的梵語教材。

順便說一下,古代吧,在挺長的時間裡,漢語在東亞文化圈影響挺大的。唐朝那個階段,屬於中國的高僧流行去印度(天竺)鍍金,日本和尚流行到中國來鍍金。其實,那會兒日本不僅僅是和尚流行來中國鍍金,類似吉備真備這樣的日本士人也流行到中國鍍金。這些留學生肯定會漢語的。反向走的人很少,而且反向走的話,通常不難找翻譯。所以,那個時期學日語的人很少很少,可謂零星,因為不怎麼用得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