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我給爺爺放了整場的《卷席筒》 帶了半斤酒陪他聊了兩小時

以往過年過節,都是我跟著父親和同族的長輩去燒紙,現在父親也老了,腿腳不好就不去了,今年我特意帶了小錄音機,一大早在墳前燒完紙後,在爺爺的墳前播放著《卷席筒》,而我又帶了半斤酒,盤腿坐在墳前和爺爺聊了兩個小時,聊一會就給爺爺倒杯酒澆在墳前。看著墳前的枯草惶惶,不禁的黯然神傷。

清明:我給爺爺放了整場的《卷席筒》 帶了半斤酒陪他聊了兩小時

我爺爺成分不好,是富農。現在的人可能不知道,那個年代填表的時候都有“成分”一欄,成分不好甚至影響工作調動、評先、升遷等。改革開放後,才逐步取消了成分一說。後來,我們經常和爺爺開玩笑,既然咱家都富農了,家裡有什麼“富”呀,得分給我們點呀,像什麼金鐲子、耳環等首飾了。我爺爺竟有點害羞的低頭笑著說,等我死了都給你們。奶奶在背後指著爺爺做鬼臉說,拉倒吧,啥都沒有,說一件少,一件都沒有……。

清明:我給爺爺放了整場的《卷席筒》 帶了半斤酒陪他聊了兩小時

有時候閒著沒事也聽父親嘮叨幾句歷史,父親說你爺爺是個非常勤奮的人,在解放前,就非常的能幹,但他從不購置首飾,他認為他是浪費是敗家,她對土地有著非常執拗的喜愛,認為只要有了地就不會挨餓受凍,土地就是發家的標誌,只要手裡一有錢就建屋置地,所以我們家的房子和土地在當時的村裡都是數一數二的,正因為這樣,解放後因為大量的土地被理所當然的劃分為富農一類的剝削階級。後來村裡拓寬街道,房子也被拆了。父親說,你爺爺就空落了個富農的帽子,其實家裡啥也沒有了。

清明:我給爺爺放了整場的《卷席筒》 帶了半斤酒陪他聊了兩小時

雖然家裡啥也沒留下,但我家家風很正很傳統,家裡規矩也很大,從我的記憶起,好像奶奶和母親就沒上過桌,就算節日一家人也沒有在一起吃過飯,因為我爺爺認為女人不能上桌,而我奶奶也從不和爺爺拌嘴,說什麼也是言聽計從,百依百順。

但爺爺這麼個大男子主義者,卻做得一手好菜,只不過只有在過年的時候他才親自下廚,做一桌子的好菜讓我們吃,像現在吃的那個加糖上鍋蒸的甜的蒸大米,還有大碗的扣肉,肥而不膩,現在想來還滿口留香,在那個貧窮的年代,能吃上這個還是相當不錯的,總算也對得起“富農”這個成分了。爺爺也喜歡喝酒,但從來沒喝多過;他還喜歡乾淨,家裡從來都是一塵不染;他穿的也是乾淨整潔……,現在想來,我爺爺還真是個標準的好男人!

清明:我給爺爺放了整場的《卷席筒》 帶了半斤酒陪他聊了兩小時

後來有了收音機,我父親給他買了一臺,爺爺愛不釋手,走哪帶哪,他最喜歡聽戲,像什麼河北梆子,河南豫劇等等,電池往往不到一個月就得換一次。爺爺走的那天父親給他找了個戲班子,就在院子裡唱,父親說,最後讓爺爺聽個夠,這是給他一個人的專場。

清明:我給爺爺放了整場的《卷席筒》 帶了半斤酒陪他聊了兩小時

我爺爺走後的第三年奶奶也走了,有時我晚飯後出去玩的很晚才回來,經常見父親一個人在黑影裡獨自吸菸,馬上就安靜下來,乖乖的坐在一邊陪著他,父親半天才說一句話,像是對我說也像是自言自語:你爺爺做出的最大的正確決定就是送我出去讀書,在那個年代認識到讀書的重要性還是很有眼光的……

一整出的《卷席筒》唱完了,太陽也出來了。爺爺,那邊沒有疾病,照顧好自己和奶奶,多多保重吧!每年我都會來看你的!我該回家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