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州一路十八崗”考

“易州一路十八崗”考

紫荊關

“易州一路十八崗”考

李茂林

今過河北易縣,迤邐以西有“易州一路十八崗”之說。按通行說法十八崗分別是安崗,趙崗,田崗,皮崗,程崗,牛崗,石崗,良崗,方崗,杜崗,宋崗,富崗,桑崗,苑崗,劉崗。後來由於按方位按自然莊。田崗分為東田崗,西田崗。良崗分為良崗,下良崗。杜崗分為東杜崗,南杜崗。

網上傳說:周武王推翻商朝以後,姜子牙列出封神榜上有名的按封號各就各位。武王對有功大臣分封王、侯,並分給領地,封召公為燕王。召公是武王的叔父,領地比其他王的面積都大。燕王臨走時在武王面前為自己手下將士們請賞。於是武王從召公兵營中挑選了些年輕有戰功的,繼續留在軍中,委以重任,年老的跟隨燕王到領地。這樣一來,既顯武王心胸寬廣,又削弱了各封王的力量。武王對召公說:“那些年老的按功勞大小,就從你的領地中分出一些封賞給他們吧!”召公想:“現在天下太平了,不用打仗了,老兵年歲也大啦,也該享享清福啦!”於是從平原地區劃出一些,按功勞大小分封,大的為“營”,次之為“池”,再次之為“屯”。

顯然此傳說有附會的嫌疑,將這些小小地名推演到三千多年前周代,未免言過其實。其實真的考察起來,十八崗的由來與明代大移民是分不開的。至於說到燕王,應該是明代燕王朱棣之諧音的結果。

“易州一路十八崗”考

易縣的山

明朝建國之初,針對中原地區多年戰亂和災荒造成的人煙稀少狀況展開了大規模移民舉措,也就是老人們常說的“若問家鄉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筆者認為,易州一路十八崗第一屬於保定府移民之列,第二屬於充實邊關具有軍屯性質移民。第三應是永樂以後發生是移民。很明顯易州靠近古長城著名的紫荊關。紫荊關是中國長城上一座著名的重要關城。距離易縣40公里,為河北平原進入太行山的要道之一。有“一夫當關,萬夫莫前”之險。東漢時名為五阮關,又稱蒲陰陘,列為太行八陘之第七陘。宋時名金陂關,後因山多紫荊樹而改名。位於居庸關、倒馬關之間位於居庸關和倒馬關之間,號稱“內三關”。 紫荊關素有“畿南第一雄關”之稱,曾經歷大小戰爭130多次。明成祖遷都北京後,居庸關作為北京的北大門,是抵禦來自北方異族入侵的重要屏障。但歷史證明,紫荊關在捍衛京城上處於居庸關不可替代的戰略地位。歷史上的許多戰役發生此處。東漢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烏恆入犯中原,漢朝曾派伏波將軍馬援出紫荊關,乘敵不備予以進襲。南宋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元太祖成吉思汗攻打居庸關,因金兵憑險據守,久攻不下,它抽出兵力南下,一舉攻下紫荊關,在易縣境內的五回嶺大敗金兵,然後攻取涿、易二州,又由長城內側向外反攻居庸關,內外夾擊,居庸關被攻破。紫荊關在捍衛京城上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由此可見一斑。歷朝歷代都比較重視長城的建設,至明代尤為突出。老人們常說:明萬曆時,為修長城花光了國庫裡的銀子。

關於紫荊關的重要性歷史上論述頗多:明將於謙曾說:“險有輕重,則守有緩急,居庸、紫荊併為畿輔咽喉,論者嘗先居庸、而後紫荊,不知寇窺居庸其得入者十之三,寇窺紫荊其得入者十之七。”

明、清之際的思想家顧炎武(亭林先生)在《天下郡國利病書》中說得更明白:“居庸則吾之背也,紫荊則吾之喉也,猝有急則扼吾之喉而附吾之背。”

直至清初顧祖禹所寫《讀史方輿紀要》仍然視長城,視紫荊為關鍵要塞。“是故燕代有事,易州常為必爭之地。論者常先居庸,而後紫荊,不知寇窺居庸,其得入者什之三,寇窺紫荊,其得入者什之七。正如秦人守函谷,而不知武關不固,咸陽遂傾。蜀人守劍閣,而不知陰平已逾,成都先喪也。欲保京師,則紫荊不可不防;欲防紫荊,則易州不可不守。”

其中《邊防考》提到:府居三關之中謂居庸、紫荊、倒馬內三關也,形勢適均,緩急可賴。國家特設重臣駐守,平時練將訓兵,肅清畿甸。一旦有警,則禁旅不驚,折衝立奏。誠三輔之長城,兩邊之內險也謂宣、大兩邊。

《邊略》中說:今自居庸至倒馬關南狼牙口,邊牆有內外兩重,皆與宣府、大同接界。而居庸屬薊鎮,倒馬屬真定,其文武大臣,則俱駐保定,謂之真保鎮。

《保定府志》關於紫荊關重要性論述已經成為老生常談。“(易州)州控據西山,指顧燕代。東下則岐溝、督亢不可為固。西出則飛狐、雁門不足為險也。”“(保定府)府重山西峙,群川東匯。宣府、大同為之屏障,倒馬、紫荊為之阻隘。聯絡表裡,翊衛京師,誠重地也。在昔河朔有難,保定恆先受之。”

明朝真正重視北方軍事防禦當從永樂始,鑑於北宋朝滅亡於金,南宋滅亡於蒙,金蒙皆北方少數民族。永樂認為守住北方就守住全國。為此他採取三大措施,一是建都於北京,讓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北移。二是建陵於北京昌平,祖塋於此,後人怎敢偏安南隅?三是修建長城,防止胡人鐵蹄馳驅無忌。有關隘就要有人,否則空關何用?當然往保定府易州的移民是必須的舉措。《明史》記載:“永樂十四年(1405年)11月,徙山東、山西、湖廣流民2300餘戶於保定州,免賦役三年。”

“易州一路十八崗”考

這是一條很重要信息,結合《保定府志》所述,當然充實於易州無疑。這些移民不會只是給保定府,即使劃分到保定近郊也不會讓他們享受“免賦役三年”的實惠,畢竟保定府周邊有豐饒的沃野,輻輳的交通。我們應該注意到“易州一路十八崗”皆在易州城和保定府以西地區,在太行山區裡面。如果說易縣距紫荊關有四十公里,十八崗則距紫荊關更為近些。以富崗為例大約近三分之一距離。如果說保定府和其府治下的易州是拱衛京師重要城鎮,十八崗則是拱衛保定府、拱衛易州的前沿陣地。這些村落不僅為易州保定提供賦稅,也為保定、為易州提供了警衛。

傳說中提到由於易州多山區,就以崗為單位,十人一組,五人一伍。十五人為一崗,餘下的多給些衣物糧食等。得到賞地的都到各自領域地安家落戶,為了便於區分,人們在崗前加上姓氏來稱呼。這是符合事實的。同時也顯現出最初的安置屬於軍事編制之特色,如沿海的衛所(如山東威海衛,海陽所等),京城的營(如順義的忻州營,趙全營等)。隨著歷史的變遷易州一路十八崗也多有變遷,有的崗接近淹沒無聞。不過大多崗都存在且姓氏特色突出。十八崗都在山區,較多地保存了傳統風貌習俗,實在是我們研究中國移民問題,研究邊防問題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

“易州一路十八崗”考

易州一路十八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