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森浩被执行死刑,给人留下怎样的警示?

ght675361513

本不应该消失的两条鲜活的生命

因为小摩擦、小纠纷、小恩怨,因为看不惯、想不开、不服气,就暗自投毒以示惩戒,最终酿出祸端,杀人于无声无息之间,在夺取别人性命的同时也把自己送上了断头台,多少让人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和匪夷所思!

同学之间,同处一校同处一届同处一班同处一舍哪有不发生磕磕碰碰,哪有不发生一点小误会小摩擦!但这绝不是轻取他人性命的理由!这也难怪死者的父亲不予原谅不予撤诉于他,想一想都令人发指!想一想都令人不寒而栗!

林森浩投毒致人死亡的案件暴露出部分当代大学生性格的扭曲和“三观”的变形!高学历低修养,好分数窄气度!假如把同学之间的摩擦纠纷矛盾误会看淡一点,假如在投毒后良心发现及时把投毒水倒掉、把饮水机砸烂,假如对别人的误饮给以及时制止,假如在别人误饮后及时承认自己的无知无心之举,假如……只可惜太多的假如已经唤不醒沉睡和消失的生命!教训是深刻沉痛的!警示是严正长久的!面对这样的本来不应该发生的事件和本来不应该消失的生命!我们的心情是沉重的!思考是持续不绝的!

上海复旦附属医学院这个具有光荣传统的名校,因为林森浩事件或多或少会蒙上一层阴影,让我们铭记这段悲怆的血泪之史,不断加强学生人格修养人性涵养教育,建立健全家校师生同学之间的沟通机制,避免类似悲剧的再次发生!


冀之笔

复旦投毒案:一个是找死,一个是作死!

唱个歌被砍掉脑袋,生个气被老虎拖走,征个婚被逼到跳楼,犟个嘴被一枪爆头,多句嘴被先奸后杀,开个玩笑被下毒毒死……一个又一个惨痛的案例,一次又一次的告诫我们,不懂自己也不懂别人,随时有可能得罪人,严重的丢掉小命!

沸沸扬扬近三年的复旦投毒案尘埃落定,林森浩被执行了死刑。林家和黄家的遭遇都让人扼腕长叹,这两个孩子都太可惜了,这两家都值得同情。

今天我想谈谈,我们的孩子能不能避免这样的悲剧?怎么才能避免这类惨剧?

直说就是:你会不会也遭人恨?你会不会也有被毒死的可能?我觉得今天谈这个对广大九友是有重大意义的,善莫大焉。

最难搞好的人际关系,不是与客户,不是与外人,而是日常相处、低头不见抬头见的身边人!如果你也正在经受着人际关系的困扰,那么建议你细细品读本文。别都把别人得罪死了你还在那儿傻乐呢。

“不懂别人”带来的杀身大祸

问题的关键就是:黄洋是怎么“作死”的?

黄洋到底做了什么,导致同屋同学林森浩忍无可忍决心下毒?也就是到底为什么会发生如此惨烈的结局?真正的原因是什么?有没有办法可以避免、预防?

这个问题不弄清楚,那么,从朱令到黄洋,从马加爵到林森浩,还会……这绝不是杞人忧天。

因为你不懂别人,你可能是无心的,但你惹人烦了,招人恨了。

与人相处,如果你不具备足够的正能量,引领身边人共同成长、成熟,那就别惹人烦,别招人恨!这是起码的体谅和尊重。否则,轻则被疏远,进而生怨恨,重则演变到决裂。碰上下毒的林森浩,算你倒霉。

可怕的是:你竟然不在意别人的心理感受,你竟然对你给别人的伤害一无觉知。这才是最要命的!!

大标题说“林森浩是找死,黄洋是作死”。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复旦投毒案的背后,其实是黄洋和林森浩之间两种性格的激烈冲突。两个室友,都是博士,都特优秀,之所以会上演如此悲剧,从“相互看不惯”一步一步发展到杀人的,深层原因或者说内在根源就是性格冲突,再加上情绪能量的推动。

先看他俩的面相,体会一下他俩性格的差异。

左边是投毒的凶手林森浩,右边就是被毒死的黄洋:

是不是一个偏冷、偏硬、偏内向,一个偏热、偏软、偏外向?

这都是对他二人外在气场的感受。要搞清楚性格冲突的本质,还需要探查清楚他们的内心世界,这样才能搞清楚他们两位为什么如此不同,为什么会发生冲突。

“森”和“洋”:迥异的性格两极

林森浩在法庭上说,他与黄洋并无深仇大恨,只是因为愚人节前黄洋说要整某同学,他看不惯黄洋那副很得意的样子,就决定先整黄洋。于是,闹出了惨剧。

换句话说,黄洋,本来可以不死。就是因为日常琐事,导致室友心存不满,进而投毒谋杀,黄洋,你死得冤不冤啊!

根据媒体披露的信息,可以明显看出,黄洋和林森浩的性格呈对角线分布,是完全相反的类型。喜欢表达的黄洋和沉默严谨的林森浩代表了性格上的两端。

黄洋外向,热情,话多;

林森浩内向,冷峻,少言。

在各自的社交网络上,他们给自己贴了完全不同的标签。黄洋写上的是:运动、美食、音乐、旅行、80后、电影,而林森浩的标签则是:呆若木鸡、想法多,不喜言辞,不善言辞。

黄洋在寝室喜欢说玩笑,说起林森浩的贫困和小气,说得有点露骨。同宿舍的同学在最后一次见到黄洋和林森浩时,黄洋还在开林森浩的玩笑。

死前两周,黄洋还开玩笑,说林森浩是凤凰男,用一种被林森浩认为是很轻松的语气调侃。

真是不觉死的鬼,哪壶不开提哪壶啊!聪明不是你的错,拿自己的聪明取笑别人还洋洋得意,这就不应该了!这不是作死是什么?

正像他俩的名字,一个阴森森,一个得意洋洋。

当然,如果林森浩懂得黄洋的习性,愿意体谅、原谅黄洋,也不会有共同毁灭的悲剧。

林森浩的性格死穴

再来看投毒者林森浩的性格死穴。

林森浩向警方供述毒杀室友的理由:闹着玩。说这句话时,他依旧是冷峻少言的风格。

在黄洋中毒后的第二天,黄洋提出让林森浩给他做B超检测,这位投毒者做完B超后冷静地对黄洋说:“没事。”

林对科研达到痴迷的程度,被同学称为天才。林非常冷静。做实验,他毎一步都规划得非常合理。

林从不外露自己的感情,以至于当他说想成个家时,同学们都很诧异。

林的婚恋观也很特别。在研一的时候,他谈了一个医学院的女朋友。他对那个女孩的要求是“可以帮他一起做实验,上阅览室自习,但当他需要一个人安静和思考的时候就希望女孩不要烦他”。结果这段感情很快告吹。同学形容他的爱情观——“呼之即来,挥之即去”。

林还很孤僻。他经常端坐于蚊帐里读书,无论四季都会挂上蚊帐。

根据九型性格理论,林显然是一个5号性格者,也叫观察者。压力状态下的5号人格好猜忌、批判、恃才自傲,愤世嫉俗,对人采取敌对及排斥的态度;冷血,过敏;长时间独处,希望不被骚扰。

这样的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潜意识深处极度渴望获得知识和智能,最理想的就是全知全能,最恐惧的是无知。

他们非常不喜欢身体接触,甚至讨厌表露感情,厌恶情绪化。他们会认为感情是软弱,是无知,是幼稚。

在他们的眼里,开玩笑这种事是毫无意义的,因此他们不仅毫无兴趣,也会很反感。有时候,因为他们自己是很认真很严谨的,所以就分不清别人说的话到底是开玩笑还是真的,比如黄洋说的要整谁谁的话。

到死也没明白:智能优势的幻觉

除此之外,林森浩这种人还特认死理。这一点在他的父亲身上有极为明显的表现。有其子必有其父,有其父必有其子。大家看这两三年林父的所作所为,让我们丝毫感觉不到他有通情达理的地方。比如他一直没有对黄家表达歉意。

一直不表达歉意,不是他成心故意这样,而是因为他内心从来不认为情感这东西重要。在这种人心中,情感是必须排斥的东西,有情感是缺陷,是不完美的。因此也是不重要的。

林父为什么一直特较劲的认为他儿子林森浩无罪?就是认死理。林父这三年一直为无罪奔波,以至于被人说是“为他儿子的死奉献了一个神助攻”。

但是我们一定要了解,他的“神助攻”不是他想这样的,他当然不是拿儿子的命去冒险,而是他内心深处认为自己有知识的优势,这种幻觉导致他认为自己就是有理。

不仅是认为,而且是无比坚信的这样认为。即使全国人民都认为他的想法有问题,他自己也丝毫不觉察自己认为的有问题,反而觉得自己真冤。如果他能觉察自己的性格盲区,他就不会这样做无效劳动。

可惜的是,林森浩到死也没明白“智能幻觉”是自己的性格盲区,没明白自己内心对知识的渴望给自己带来的缺陷。他在遗言中还说让弟弟妹妹多学习,让他们看《心理控制术》。这什么意思?

他的父亲也没明白“智能幻觉”是自己的盲区。林父见儿子最后一面后对人反复说,儿子太傻了。意思是说儿子后来不配合他翻案了。

其实,一个再典型的五号类型,他的智能优势也不意味着比别人强大,甚至不一定比一个情感型的人的思维强大,只是和他自己比,智能和知识的渴望占据了能量中心位置而已。

日常琐事下的杀心路线图

如果黄洋了解林森浩的性格特点,体谅林森浩的内心深层渴望和恐惧,这两个学业都异常优秀的才子很可能成为好友。就算成不了好友,至少能和谐相处平安无事。遗憾的是,白天不懂夜的黑,黄洋根本不懂林森浩,林森浩也不懂黄洋。黄洋和林森浩之间的两极性格,就像火星撞地球。

这种迥异的性格,直接导致在日常琐事上发生摩擦和冲突。

但是,日常小事的摩擦怎么会发展到恶性杀人?这就是情绪的积压导致的。也许,一开始只是心里感到不舒服,渐渐地,这种不舒服就演变成了怨恨,最终导致杀机浮现。

这就是复旦投毒案的杀心路线图,也是相互伤害的人际关系的通常走势:

不舒服→不喜欢→不顺眼→不耐烦→不容忍。

千万别小看“不舒服”的感觉。国仇家恨也许不是每时每刻记在心头,可这无日不在的“不舒服”,就像眼中钉,肉中刺,日复一日,会让人难以忍受!

与“林森浩”相处的8条绝对禁忌

与这样的人相处,一定要切切切记住8条:

1、不要侵犯他们的空间及时间;

2、不要随便与他们有身体接触;

3、不要催他们立即响应、马上做决定,容许他们有时间思索;

4、不要对他们的思想或感受做出假设;

5、不要对他们激动地大声说话;

6、不要说“我觉得”,而要说:

“我的分析是……”

“我的依据是……”;

7、不要轻易开他们的玩笑;

8、坚决不要调侃、取笑他们!

我们应该做的是这5条:

1、赞赏他们的学识及分析能力;

2、容许他们在采取行动前说出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3、协助他们成为业内的专家;

5、帮助他们处理好他们不擅长的人际关系。

可惜的是,白天不懂夜的黑。黄洋不了解这些。

可惜的是,我们的教育严重缺失了这些!

扎克伯格 其实也是这种性格

但是,不能说所有的第五类型性格的人都是像林森浩一样,都是可怕的潜在的凶手。每一种性格都有不同的状态,也有不同的能量层级,林森浩显然是能量层级很高、但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下或者说是逆境中的第五类型。诸如出身、经济状况等因素,和他的性格特征发生了化学反应,他的三观因此扭曲。

第五类型人格也有表现极好的,比如扎克伯格,再远一点的例子是释迦牟尼。释迦牟尼的事情太过遥远,我们就看看现世的扎克伯格:

看林森浩和扎克伯格他俩,一个眼神阴郁,一个眼神宁静祥和。一个很阴沉,一个很阳光。一个是健康状态,一个显得病态。这就是第五类型的高层次和低层次的表现。

第五类型的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生活都特简单,所以扎克伯格会同款T恤一买就是N多件,一穿就是好多年以至于被误以为他总穿一件衣服。这个类型的人看问题总是看内在本质,所以在小扎的眼里,汽车就是代步工具而已,能跑动够安全就可以了。这也是他为什么能省事就省事的原因。

这种崇尚简单的观念是与生俱来的,别的性格类型的人也可能崇尚简单,比如三号类型的人,但三号类型人声称简单是给别人看的,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赞扬的,而五号类型的人天生就认为就是这样,根本不存在别人怎么看的问题。

这才是小扎极爱普莉希拉的真相

这也是为什么普莉希拉·陈和小扎为什么是绝配的原因。五号人格者的生活能力偏弱,如果没人帮他料理,他能把自己过成猪窝,天天吃热狗面包。又由于他们偏爱理智,行动力偏弱,社会性偏弱,所以内心需要一个强大的力量中心,照顾他,帮他决断,帮他行动。这就是灵魂伴侣的意思。

小扎两口子要注意的问题是,普莉希拉必须不能过于介入扎克伯格的空间,必须确保扎克伯格独立的心灵空间,也就是说,必须经常让他独处。过于频密的照顾他,一会儿让他喝水一会儿让他吃水果,那就离对你反感不远了。

如何快速读懂别人内心?

写这篇文章,不仅仅是为了防范,不是为了警惕,而是为了了解!了解自己,了解别人。不知人不知己,不体谅不尊重,还洋洋得意,祸不远矣!

福祸无门,惟人自召。多一点了解,少一点忽略;多一份体谅,少一点挑剔;多一份尊重,少一点自我;一切就会好很多。

那么,问题来了:怎样才能了解他人?怎样才能洞察别人真实内心?怎样才能有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怎样才能避免性格冲突的悲剧?

中西文化都有很高的人际关系智慧。一位传说中的智者说的四句话很精彩,与大家分享:

  1. 把自己当别人;

  2. 把别人当自己;

  3. 把别人当别人;

  4. 把自己当自己。

虽然非常智慧,但听起来有些玄妙,需要放在现实生活中慢慢体悟,才能发现、领悟。说实话有些难。有没有更容易的、更准的办法?

老九根据多年的堵人经验,和当今世界最先进的脑神经科学、心理学,研创了一套简单易行、行之有效的三步识人法,和四步情绪管理法,特接地气儿,谁都能做到。感兴趣的朋友,你给我私信,暗号是“九哥”,老九私下里发给你。

老九就是我,当过主编,企业高管,阅人无数,教训满身。关注老九,我们一起解读人性,一起总结得失,一起快乐成长。有事您私信我。


老九就是我

这是一出悲剧,悲剧的主角是黄洋和林森浩,两人皆是名牌高校的高材生,是很多人艳羡的对象!两个家庭因为林森浩的一念之差,被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这两个年轻人,来自不同的地方,黄洋来自西边的重庆,林森浩来自南方的汕头;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各不相同,性格也各不相同,黄洋外向好动,林森浩内向喜静。如果不是因为求学,他们的人生也许永远没有交集,过着各自不同的生活,走完各自不同的人生!

“祸从口出”,黄洋平常爱调侃,喜欢拿林森浩的贫困和小气说事,有时很露骨。死前两周,黄洋笑话林森浩是凤凰男。

说实话,贫困的人难免会有一点自卑心理,而自卑的另一面就是极度自尊,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心里肯定会有怨气,这种怨气如果长期得不到疏导,反而越积越深,最终就会像火山一样爆发,熔岩所过之地,寸草不生。

黄洋瞧不起自己,但又好像处处比自己强,林森浩既不满,也很愤恨,而大大咧咧的黄洋对此仍一无所知,殊不知仇恨的种子已在林森浩心中生根发芽!2013年愚人节前,林森浩看到黄洋得意洋洋地准备捉弄他人,感到非常不满,于是产生了投毒的想法,要黄洋好看。

对于林森浩不是故意杀人的辩解,笔者不敢苟同!林森浩是学医的,知道这是一种剧毒物质,并用它在小白鼠身上做过实验,并在论文中描述了此种物质会产生哪些危害性。因此,他的辩解毫无道理,就跟用刀捅人心脏一样,然后说是玩笑,这个鬼话谁信?此外,在黄洋出现中毒症状后,如果是玩笑,难道不应当站出来说出是何种毒物,好让医生对症下药!可惜直到黄洋去世,林森浩也没有站出来!

同窗之情,短短几载,应当是纯洁珍贵的,而林森浩投毒置人于死地,行为极其恶劣,真是禽兽不如,理应永远被人唾骂,其受到法律的严惩,那也是必然的结果!

在生命的最后时光,林森浩进行了反思和忏悔:“希望我的悲剧,能让世人吸取教训,希望一起相处的人,能多些体谅和友爱,很多一念之差的错事,希望能借助爱和谨慎,悬崖勒马,铸剑为犁。”

希望这样的教训能够警醒世人!


打虎拍蝇

单从林森浩案件本身来说,林森浩之死是法律的公正审判。也算对受害者黄洋及其父母有了交待。

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林森浩没有因投毒案被执行死刑,今后对社会的隐患将始终存在,只是黄洋同学不幸成了替罪羊。

林森浩读得是医学专业,这意味着他将来要进入医生这一行业,以他的专业水准,如果林森浩在今后工作中不如意,或者对某个患者或同行不满,用他那“扎实”的医学功底让人中毒,那么后果可不可怕?

从本案来说,林森浩与黄洋之间并没有任何不可调和的矛盾,据报道,黄洋是个懂事的人,家境条件并不好。以事后我们了解的林森浩的情况看,这是一个学习用功,但自尊心极强到了自卑的地步。他给黄洋投毒,仅仅是因为一个愚人节的玩笑,且还不是针对他本人的。

但这却触及了林森浩敏感而脆弱的神经,所以他才下狠手毒死黄洋,虽然事后辩解说没想故意杀人,但以他的专业水准,是应该知道后果的严重性,更关键是问题发生后,他居然没有主动出来说明是什么毒,导致黄洋的最终死亡。

本案事实清晰,但过程曲折,林森浩被判死刑后,竟然还有复旦同学为他求情,说要给他改过自新的机会,想想林森浩投毒后的冷漠和林家属的各种形为,他能改过吗?只怕真留下后,会不会再出现其它事件。


华哥杂谈





张超

从马加爵到“女版马加爵”——张超(杨乐)再到林森浩,这些校园悲剧的共性就是后来的疯狂施害的犯罪者都是曾经的多次的受害者。他们都是穷、弱、老实。给我们的警示福垊以为有三:

调节心理



对于历经万难,考入大学甚至研究生的穷、弱者。他们有一部分人,因为遭遇太多困苦。易敏感易怒,他们诚以待人,渴望尊重,但又最易受欺负的群体,于是埋下悲剧的种子。避免悲剧他们需要有意识地调节自我。转移矛盾、自我安慰,想象胯下之辱、唾面自干而能成大事。遇到非常愤怒的事时,一定要冷静,对于小事要放宽心,必要时阿Q式调节或者玛丽苏式调节。对于大事要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法。不管大小事,都可以沟通和寻求朋友调解甚至求助学校来处理。

与人为善



谷歌的名言是不作恶,人类相处能做到不作恶的很难。往往是玩人丧德、强者缺德,玉石俱焚、弱者不智。其实很大程度来说,比自我调节心理更重要是调节造成矛盾的根源。即修身比养心重要。要知道在长期受气中,弱者往往是要么一忍再忍,每次忍耐累积的恨;要么是忍无可忍,被逼疯狂,让多少家庭悲伤。你的各种优秀如果作恶下场可能就是作死,要知道穷、弱是最需要关心的,也最容易相处的,你可以不帮他但绝不能屡次欺负他(她)。尤其是沉默的人更可怕,他(她)的沉默其实就是仇恨的积累,欺负弱者犹如玩火自焚!

以法释怨



林森浩的父亲

正当防卫限于暴力犯罪,可对于长期的冷暴力和弱暴力欺负上,法律上似乎没有应对之策。而这种暴力是酿就很多悲剧的根源,逼人犯罪解决不了“逼人”二字,那么犯罪只能是时间问题。单单靠修身、养心(调节心理)、静脑(冷静思考)远远不够。

福垊以为解决方案有二:



一、学校成立机构从心理辅导到调解矛盾,专门解决类似问题。必要时将欺负人加入校规中,予以及时的惩处和安抚。对于矛盾双方可以调整其寝室、教室甚至校区,距离加时间会消弭矛盾的。



二、这种逼人犯罪,并不限于学校。故而在立法上,应该及时制止这种看似弱又冷可长期存在的足以逼人犯罪的暴力。



如果你比别人都很强,请把优越感埋在心底,这样你会更强也会更安全。如果你比别人都很弱,请不要想太多,力求以沟通和调解解决问题,实在不行就报警吧。欺负人严重说也是违法甚至犯罪。千万不要因为别人缺德你就去犯罪,或者以暴制暴。当然更重要的还是福垊说的上面两点。

爱别人就是爱自己!

愿人间从此再无马加爵!

愿人间从此再无张超!

愿人间从此再无林森浩!

谢谢大家!


福垊

林森浩被执行死刑已将近三年,他的死完全是罪有应得。因为他的狭隘、猥琐,毁了两个家庭,毁了两个前程似锦的生命。


罪犯林森浩与被害人黄洋,分别是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2010级的硕士研究生,同住一间宿舍。俩人因为些生活琐事常发生争执,林森浩因此怀恨在心,决定以投毒方式加害黄洋。

黄洋的父亲在儿子入院后,千里迢迢从重庆赶来,当晚,与林森浩同住一寝室。林森浩对他格外热情,多次宽慰他,并告诉他哪是黄洋的东西。还有一次,林森浩骑自行车遇见他,特意下车,关心地询问黄洋的病情有无好转。

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就在林森浩自以为大功告成的时候,黄洋的一位师兄,突然接到陌生人发来的短信,说黄洋很可能是中毒。这位师兄立即把这情况报告学校,学校随即报警。

在法庭上,尽管律师绞尽脑汁为林森浩做了免除死刑的辩护,林森浩也上诉,口口声声说他只是在愚人节想愚弄一下黄洋才投的毒,并无害死黄洋之心。但最高法院,还是在2015年12月9日,核准对林森浩执行死刑。这既彰显了法律的神圣,又表明对生命权的尊重。

林森浩案仅仅是个案,无须风声鹤唳。这不是教育的失败,是林森浩人性的扭曲,与他嫉妒,自卑,敏感的心理密不可分。是他缺少对生命的爱惜,缺少对法律的敬畏。请记住,忏悔只有在上帝那里能得到原谅,在法律与被害者面前,永远得不到宽容。


洛水清风cuixiaosheng

人性的丑恶与残暴,被这个崇尚文明时代衬托得淋漓尽致,犯罪的温床也不在是那些暗无天日的角落,罪犯的年纪也越来越偏向于年轻稚嫩,然而生命可贵的“旋律”却始终没变。对于那些随意剥夺他人生命的人,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和理由,都将受到法律的严惩,毕竟有杀人偿命这么一说!

复旦投毒案已经尘埃落定,怨灵得到慰藉,凶手命殒刑场,原本是顺理成章的结局,可我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作为这个新时代新社会的一员,我尝尝扪心自问,那些有损道德有违法律的事件何时才能离我们渐行渐远。林浩坤这个事情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脆弱与残忍。



在社会、职场与学校中的交往,要因人而异,不能仅凭自己的喜好与习惯随意的施加于他人。对于外向阳光,活泼开朗的人,我们可以随着自己的性情真实的对待。若是面对沉默寡言,性格内向的人。学会察言观色,也是必要的选择。毕竟这类人并不太想让你走进他的内心。又或者因为这样那样的情况心立高墙。


我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应该尽量结交一些积极的人,而避免结交一些消极内向,心胸狭窄的人。因为他们的心阳光无法射进,所以我们处在明处他在暗。也许无意的一句话会激起他的愤怒,看似一个无意的动作会引起他的杀心。我发现了,我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通常一些内向消极的人。儿时家庭的生长环境,都不是那么健康。所以为了给孩子一个健康,明朗的未来。希望所有的家长,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温馨的家庭环境。

我敢说许多人因为自身的原因,造成他人死亡的时候,他的内心也十分的恐惧和无助。他并不像书中所说的那样残忍暴戾,所以说作为旁观者,我们最好保持沉默,相信公平公正的法律会给予他合理的审判。无论最终判决的结果是什么?都是他自己一手造成。正如人们所说,种什么因,得什么果。

近来我们的社会乱象丛生:因为母亲不让玩手机,少年亲手弑母。因嫌家境贫寒初中生暴力殴打母亲。因过强的自尊心,九岁的小孩选择跳车自杀。这些平日里只有在电影和小说中才能看见的画面。就这么赤裸裸的发生在我们周围。一方面,受到法律制裁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好好的自我反省。。


栋哥曰


上山下海游泳

这事情的发生应与复旦无关。因为在进入学校大门前,他就已经定型了,早晚会为他的偏激狭隘残忍妄想性格,付出代价。



这是应试教育的悲哀。能考上复旦,应是一路刻苦学习的追求,但从入学起,无论小中高,都忽略了对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更没有正确培养孩子,树立做合法公民的意识,和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学校思想教育和道德培养的缺失是显而易见的,值得反思。

与此同时,还暴露出家庭教育的问题。对于独生子女,父母的陪伴和言传身教更为关键,会决定孩子能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在案子中,人们只看到舐犊,没见到忏悔;只看到狡辩,没见到道歉;只感到冷酷到底的决心,而没有察觉丝毫真诚反悔的流露;只看到傲慢,没见到平等。

以致最终出现舆论一边倒的局面。这是林家百思不得其解的,但也正体现了社会公平正义呼声的胜利,也是法律对人性权力的伸张和守护的胜利。


新文化街男孩

林森浩投毒事件,当年发生之后很轰动,虽然事件已经过去几年,但这起事件所给我们留下的警示和教训依然是清晰在目,两名原本前途无量的高材生,一个中毒身亡,一个被执行死刑,两条年轻的生命就这样告别了这个世界,两个家庭因此陷入长久的痛苦,而起因仅仅只是两个人之间的小摩擦和冲突。





直到投毒前,因为买水票一个宿舍的人要平分,但是林森浩拒绝了,觉得自己喝水少没必要平摊,林森浩和黄洋闹了个不愉快,此时恰逢愚人节,黄洋对外宣称要整人,这让林森浩内心起了波澜,觉得黄洋这人一向看不起别人,比较嚣张,加之过去的积怨,于是林森浩决定想教训一下黄洋,于是想起了实验室的那些药品,于是偷取药品并在饮水机里投毒,目的是想让黄洋吃点亏。



后来的结果看到了,黄洋中毒身亡,林森浩被刑拘,直到后来被判死刑,其实我们可以看到两人之间并没有深仇大恨,仅仅是因为互相看不惯对方,尤其是林森浩,为了发泄内心的怨恨而报复对方,最终双双殒命,多么令人惋惜。林森浩作为这件悲剧的主导者,他的犯罪行为背后是其不良心理,性格特质引发的。



原本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他却久久不能释怀,并且任这种愤恨的情绪在内心不断积压,最终扭曲变形,转化成一种强烈的报复心理,直到一些外在事件的刺激,让他的报复心理转换成报复行动,也许他开始的想法只是让黄洋住几天院,并没有想杀死对方,但可惜他低估了化学药品的威力,纵然医生们努力抢救,还是没留住黄洋的生命。



所以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在生活之中,人与人之间有摩擦是很正常的,有摩擦就去积极面对,去沟通交流,而不能记仇,把矛盾积攒起来,去伺机报复,这样的处理方式只会激化矛盾,最终害人害己,尤其大学生,宿舍是个狭窄的空间,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住在一起,难免磕磕碰碰,但要用包容的心态去对待彼此,珍惜难得的一起上大学缘分。希望这样的悲剧能不再上演,不再出现类似林森浩这样可恨又可怜的凶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