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博迎新展 看樑思成鏡頭下的四川廣漢

人民網成都6月3日電(朱虹)八十年前,一場烽火歲月中的川康古建考察之旅,讓梁思成、劉致平等中國營造學社成員邂逅了成都以北的古城廣漢,城中美輪美奐、多不勝數的古建有如驚鴻,令他們震驚流連,並留下了560張珍貴照片以及大量手稿。

八十年後,一次偶然的資料整理中,這批塵封數十載的照片意外地被發現。6月9日,這批已被遺忘近80年的照片,將在成都博物館新展《影子之城——營造學社鏡頭下的廣漢》中展出。

烽火歲月中的古建野考絕唱

據悉,成立於1930年的中國營造學社,是以保護和研究古建築為宗旨的民間學術團體,雲集了諸如梁思成、劉敦楨等著名學者,通過他們的走訪與調查,將塵封的中國古建築重新納入國人視野。

1939年,梁思成與劉敦楨走進了成都以北的古城廣漢。此次廣漢之行,是營造學社川康古建築考察的其中一站,這也是營造學社最後一次野外長程考察。梁思成一行沿川陝公路北上,又順嘉陵江而下,在近半年的時間裡,他們往返奔波,跑了大半個四川。

這次,營造學社在廣漢盤桓良久,留下了一整套建築物的照片,並進行詳細測繪,這也是營造學社停留時間最長、拍攝建築最多的縣城。

560張照片重現一座古城

在烽火歲月中,生活尚且不易,學術研究更是步履維艱。這批照片最終未能發佈,而是隨著大量資料一併深埋於故紙堆中,漸漸被人遺忘。直到幾年前,拍攝《梁思成 林徽因》紀錄片時,在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資料室查閱資料,拍攝者偶然發現一個藍布包袱裡仔細包裹著五百多張黑白照片,這正是當年營造學社在廣漢拍攝的那批照片。

佈局規範統一的文廟,莊重儒雅,與鄉野中的民辦書院以及祈求文運昌隆的奎星閣一起,構成了小城的文教體系;形形色色的祠廟供奉著大大小小的神靈,又擔負起節日的儀式與活動,是人們寄託精神的場所;在“湖廣填四川”的歷史浪潮中遠離故土來到四川的人們,以互助互惠為目的的同鄉會館、以家族為單位的宗祠次第出現,並暗暗用華麗多變的裝飾和匠心獨運的格局比拼著財力和審美。

一堆照片還原了一座古城。百年之前,城牆、衙門、文廟、關岳廟、城隍廟、奎星閣等建築,曾是每座城市的標準配置,在這些佈局當中,蘊含著古老中國的文化密碼,每一處都是其豐盈文脈和悠久風俗的具象表現。作家蕭易將這批照片整理、復原,編撰成書,名為《影子之城——梁思成與1939/1941年的廣漢》。成都博物館據此策劃的《影子之城——營造學社鏡頭下的廣漢》也將於6月9日正式開幕,免費向公眾開放。兩者相輔相成,將560張照片中的精華及背後的故事娓娓道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