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徙,是動物集體移往不同棲息地的現象,同時更是自然界一大壯麗景觀。候鳥遷徙,昆蟲遷飛,還有東非動物大遷徙,它們的目的不盡相同——有的是為了尋找食物,有的是為了越冬,有的則是為了繁衍後代。
每年一度的東非動物大遷徙堪稱陸地上最壯觀的自然景觀。
今天我們要說的,是存在於魚類的特殊遷徙——洄游。事實上除了魚類,其他活動能力較強的水生生物(例如鯨目和某些頭足類)的主動、定期、定向、具有種的特點的水平移動,都可以稱為“洄游”。
洄游,不是簡單的遷徙
不少魚類都有洄游現象,但並非魚類所有的遷徙行為都能被稱為洄游。
首先,洄游必須是魚類主動的遷徙行為,因此被水衝著跑或是附著在其他什麼動物身上漂洋過海,哪怕是走得再遠也不滿足這個條件。例如,海七鰓鰻(Petromyzon marinus)經常會附著在姥鯊(Cetorhinus maximus)身上進行長距離的遷徙,姥鯊的遷徙行為固然滿足洄游的條件,但海七鰓鰻只是搭順風車而已。
吸附在姥鯊身上的七鰓鰻。
其次,洄游具有較強的季節性和定向性。如果一種水生生物進行長距離遷徙,但它的移動並不遵循任何季節規律或是有明顯方向性,那麼就不能視為洄游。
例如,長鰭真鯊是著名的遠海遷徙性魚類,其“能跑”程度在整個魚類中都是名列前茅的。然而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它們最多隻是從四面八方聚集到特定海域交配繁殖,更多時候是漫無目的地漂泊,因此也不能被視為洄游。
長鰭真鯊的胸鰭、第一背鰭、腹鰭與尾鰭末端通常為白色。
最後,洄游必須是水平移動。換言之,中層水生生物在晝夜間進行的縱向遷徙行為同樣不能被視為洄游。
洄游有幾種
每分每秒,世界的各個角落,都有無數魚類在進行著洄游。
根據目的不同,洄游可分為索餌洄游、越冬洄游和生殖洄游;根據洄游的方向性,則又可分為海洋洄游(如金槍魚)、溯河洄游(如大麻哈魚)、降海洄游(如日本鰻)和淡水洄游(如草、青、鰱、鱅四大家魚)。
南方藍鰭金槍魚。
一般而言,我們主要將那些進行溯河生殖洄游、降海生殖洄游的魚類稱為“洄游魚”。換言之也就是指那些往返於淡水與鹹水之間、必須進行洄游的魚類。因此,前面提到的海七鰓鰻與長鰭真鯊更算不上是“洄游魚”了。
賭上性命的旅程
提到洄游,就不得不提鮭魚這一大類,而其中最壯觀的,就要數大麻哈魚的洄游了。入秋後的8~11月,大批的大麻哈魚聚集成浩蕩的魚群,從太平洋湧入河道,逆流而上,跋涉八百多公里,奔向位於溫哥華的菲沙河谷。
麻哈魚屬下幾個種的洄游路線。
對於加拿大人而言,秋天會變紅的不只有楓葉,還有溪流河道里密密麻麻的大麻哈魚。繁殖季節的大麻哈魚會換上一身火紅的“禮服”,從高空俯視,溪流如同血管,這些大麻哈魚則是“血液”,緩緩地向產卵地匯聚。
非繁殖季的紅大麻哈魚。
繁殖季的雌性(上)及雄性(下)紅大麻哈魚。
然而洄游之旅前路漫漫,大麻哈魚要面對重重險阻。進入淡水後的大麻哈魚不再進食,穿越人類房屋密集的流域,飛越沿途的小瀑布和小水壩,穿過森林,抵達位於阿拉斯加的淺灘。
然而,阿拉斯加的棕熊們早已在瀑布高處等待多時了。布魯克斯瀑布是大麻哈魚回家路上的必經之處,要想繼續前行,它們就必須像鯉魚躍龍門一樣跳過去。
瀑布上的棕熊則以逸待勞,張大嘴等著精疲力竭的“美餐”飛到嘴邊。儘管落入熊口的鮭魚僅僅是返鄉大部隊中的一小部分,卻足以滿足這些大塊頭的胃口了,貼秋膘的棕熊甚至會出現挑食行為——只吃掉鮭魚最肥美的生殖腺,而把魚肉扔在一旁。在某期綜藝節目中,貝爺和奧巴馬的晚餐就是一條棕熊吃剩下的大麻哈魚。
正在捕魚的棕熊。
在飛越瀑布的過程中,不少個體因為體力耗盡而倒下,這些死去的鮭魚對於阿拉斯加的野生動物而言是一年一度的空前盛宴。
隨後的旅程中,大麻哈魚們還要面對白頭海雕等鳥類捕食者的騷擾。當剩下的魚群歷盡艱難,最終抵達出生時的產卵場後,雄魚會在水底挖一個小坑,雌魚用盡全身最後一絲力氣產下約4000枚魚卵 ,同時雄魚為魚卵受精。
大部分大麻哈魚會在產卵後不久死去,極少數大麻哈魚會苟延殘喘片刻,但終究難逃一死。洄游結束後的河面飄滿死去的親魚屍體,它們將成為新生幼魚的養料。然而並不是所有的鮭魚繁殖後都會死去,僅僅只有大麻哈魚屬的六種魚類(加拿大五種和洄游亞洲的馬蘇大麻哈魚)存在這種現象,和它們同屬的虹鱒(包括洄游種群)和同科大西洋鮭在一生中均能進行多次繁殖。
腐爛大麻哈魚屍體化作“春泥”,滋養下一代。
洄游,也能另闢蹊徑
除了自然界的天敵,人類活動的加劇同樣影響了鮭魚的洄游之路,水壩過高、產卵地被破壞等一度讓鮭魚的洄游陷入絕境。
慶幸的是,當地政府及時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除了在給水壩設置魚梯之外,還會在魚梯側面裝上玻璃,方便人們直觀地瞭解鮭魚的洄游,如哥倫比亞河上的Bonneville大壩;同時,部分不合規定的水壩予以拆除,並建造人工繁殖場以應對產卵地破壞的問題。
Bonneville大壩設置的魚梯。
為了鮭魚的洄游,百年大壩“艾爾瓦”被拆除。
事實上在部分區域,如今的鮭魚洄游能夠與人類和諧共處,例如在美國華盛頓州的科克米希河(Skokomish River),洄游的鮭魚甚至會游到馬路上!
每年10~11月,當地雨量特別大,科克米希河就很容易氾濫,水一直漲到路面。此時也是鮭魚的洄游季,
一些河流段落就在道路邊,沒有防波堤或擋水牆等設施,鮭魚們才會這麼容易就游上岸來。此時,馬路成為鮭魚們回到上游的捷徑,它們的本能知道,往這個方向可以更快抵達目的地,而過往車輛也會進行避讓。或許會有人問,難道這附近就沒有天敵,把它們抓去吃掉嗎?其實是有的。不過這條河就在西雅圖旁邊,基本上不太會有大型野生動物,除了人類有可能會抓它們之外,鮭魚在此地最大的敵人其實是狗。
正在“過馬路”的鮭魚。
有時也會不幸成為狗狗的盤中餐。
對於阿拉斯加的棕熊而言,大麻哈魚的洄游是一年一度的盛宴;但對於洄游中的大麻哈魚而言,這是一生一次的約會——跨越千山萬水,只為和你相遇。
閱讀更多 讓你嘿嘿嘿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