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的脑洞:竹片、铁片的freestyle——口弦琴

昨日,“世界口弦文化艺术展”首展走进武汉,此次展览由中国民族博物馆与湖北省博物馆联合举办,展览展出全球50个国家和地区200余套口弦琴,均为中国民族博物馆精选藏品,除了展示美国、英国、俄罗斯等多个国家的口弦琴,中国少数民族口弦琴也在此中展现。


少数民族的脑洞:竹片、铁片的freestyle——口弦琴

湖北省博物馆“世界口弦文化艺术展”开幕式现场

据湖北省博物馆音乐考古研究学者张翔教授介绍,口弦琴在我国发源于东北西南地区的彝族、蒙古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口弦琴的材质经历了从竹子、骨头、金属的演变。本次展览中,年代最久远的是西汉时期的金属口簧,此件藏品是世界上唯一一件金属打造一体簧结构。

少数民族的脑洞:竹片、铁片的freestyle——口弦琴

西汉时期口弦琴

昨日开展当天,口弦非遗传承人彝族的马国国、回族的安宁歌和蒙古族的文丽女士到现场与市民交流,市民可以现场试听,还可以尝试演奏口弦琴。

少数民族的脑洞:竹片、铁片的freestyle——口弦琴

本次参展的彝族铜制口弦琴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回族和蒙古族,流行的是手指弹拨的口弦;高山族流行的是抻动的口弦;彝族则两种口弦乐都流行。

彝族口弦琴

少数民族的脑洞:竹片、铁片的freestyle——口弦琴

彝族口弦琴

口弦琴亦称口弦、口簧铁制拨奏体鸣乐器,彝族口弦据说有九十三调之多,彝族的金属口弦,用铁片或铜片制作,呈窄长三角形,中间开出三角形长舌。

由于口弦音色柔美,姑娘们常常用它来向情人表达爱意。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中树林里、小河边或是幽静的夜晚,总会传来阵阵悦耳动听的口弦声,这可是姑娘们在向心上人倾吐她们心中的爱情~

彝族口弦琴传说故事

相传,从前有个老阿妈,生了两个姑娘,姐妹俩聪明伶俐,勤劳能干。但不幸的是两个姑娘都先后病死了。老阿妈日夜思念女儿,非常伤心,就削了一厚一薄的两块竹片,在竹片上刻出了舌头和脑袋。想念女儿时,她便把两片竹片含在嘴里,用手指轻轻动“女儿的脑袋”,两姐妹就唱起歌来,讲起话来,安慰她不要难过和悲伤。老阿妈做的这种竹片后来发展成现在吹奏的口弦。

少数民族的脑洞:竹片、铁片的freestyle——口弦琴

黎族阿妈吹口弦琴

从此,老阿妈便把云南省红河州彝族口弦保存在一个十分精巧的小竹筒中,时时揣在怀里。思念女儿时,就掏出口弦来悠悠弹响,听女儿唱歌、讲话。后来,口弦就成了云南省红河州彝家人传情的乐器。

云南省红河州彝族男青年向姑娘求爱,就是用云南省红河州彝族口弦传情达意的。姑娘则用口弦表露内心的心愿,不用语言,双方都能会意。在红河南岸的彝族村寨,青年们爱口弦像宝贝一样,云南省红河州姑娘们把彝族口弦放在精心制作的口弦筒里,随时带在身上,在田间小憩或劳动回家后,在月光皎洁的夜晚,围在火塘边,男女青年成双成对轮流拨动口弦,倾吐知心的话语……

回族的口弦琴

少数民族的脑洞:竹片、铁片的freestyle——口弦琴

回族口弦琴

口弦是回族姑娘的一种民间小乐器,又称“口扣”、“口琴子”或“口衔子”。 回族口弦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铁制的,一种是竹制的。铁口弦在当地也有,但竹口弦却是回族姑娘所独有的。

竹口弦,顾名思义是用竹子削的,看起来简单,但做时颇讲究工艺。一般好的口弦,都是把竹子选来,切成长三寸左右,可切若干根,放到油锅里炸一炸,然后才拿出来用刀精心去削。这样做出的口弦,从颜色上看,好像涂了一层清漆,锃亮光滑;从质量上看结实耐用,不宜破裂;从效果上看,音量适中,清脆柔和。

少数民族的脑洞:竹片、铁片的freestyle——口弦琴

回族小姑娘吹口弦琴

回族姑娘制作的竹口弦,弦身一般都是三寸长,一头大,一头小。奏时左手捏住弦尖,将舌簧的一端轻轻含入双唇间,右手中指和拇指挽住另一端的丝缜子,均匀地扯动,使口弦簧产生颤动,发出一种“咕咕咚,咕咕咚”的具有特殊魅力的声音。 回族口弦并没有什么明显的音调,主要是姑娘通过口形、气力、节奏等去表达喜怒哀乐各种复杂的思想感情。

回族姑娘一般都随身带着心爱的口弦,宁夏南部山区的回族姑娘还喜欢把口弦当作装饰品,拴在胸前第二个钮扣上,她们带着口弦,一有机会就弹起来。有的独自坐在家里解闷、消愁;有的两人坐在一起抒发感情,互相逗趣;有的三五成群坐在一起相互比赛,弹奏一些回族男女都熟悉的合调,如珍珠倒卷莲、骆驼铃、五哥放羊、脚户歌等等。

过去,回族妇女一方面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另一方面还受到宗教的束缚,不许出门,不许唱歌、跳舞,更不能自己出去谈情说爱。她们经常被关在家里,心情压抑、烦闷,所以就用口弦来解忧消愁。现在,回族人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了,回族姑娘高兴了又用口弦弹奏逗趣。有的以弹口弦为号子,来找男朋友约会。现在回族姑娘这种传递心声的行为,已演变成为音乐与舞蹈动作相结合的文艺节目,搬上了文艺舞台,受到广大回族人民的喜爱与好评。

回族口弦琴传说故事

关于“口弦”在回族民间有许多传说,宁夏六盘山地区有一个故事讲道,早先,有一个财主看上了一个非常漂亮的有对象的回族姑娘,要强迫与之结婚,姑娘不从,财主就挖掉了她的双眼,并使她变成了哑巴。这个姑娘就用竹子做了个口弦,向众青年和乡亲们控诉财主的罪恶。后来姑娘们为了纪念她,人人都做了个口弦。

蒙古族口弦琴

少数民族的脑洞:竹片、铁片的freestyle——口弦琴

内蒙古口弦琴

蒙古语称口弦琴为“特木尔•胡尔”。蒙古人素有弹奏口弦的习俗,尤以妇女为甚。明代以来,口弦在蒙古音乐中的作用更加突出,被纳入了宫廷乐队。

蒙古族的口弦琴多为铁制(也有用铜制),长约12-15厘米(或六至十公分),由琴库和琴簧两部分组成。琴库通常是将一根长约二十公分的铁条或铜条打制成形。琴簧是用一根长约八公分,宽端四或五毫米,细端仅为二至三毫米的极细薄的铜片。也有的口弦琴是在一个铜片中间切割出一根细长的琴簧。手持部分为圆环形,联接两根“梢形”铁条,中间夹一条薄钢片,钢片一端缠一点棉花或镶柳木柄,以便于用手来弹拨。

演奏时,演奏者左手握琴库的根部,将琴簧部分置于口唇之间,右手食指抵住琴库尾部,同时用大拇指拨动琴簧,簧片震动后发出“嗡嗡”的声音。声音靠口腔、唇的开合,呼吸强弱来配合调节音量和音色。随着演奏者拨动的力度以及气流大小的不同,使音域、音量发生细微的变化,整个口腔也起到共鸣箱的作用,将“嗡嗡”的声音转换成“哇哇”的声音。

少数民族的脑洞:竹片、铁片的freestyle——口弦琴

内蒙古口弦琴演奏家塔林图雅

男人多用食指的第一、二关节中间弹打,力度大,甚至身体也随节拍摆动,表现出一派男子汉的风度,音色也较为浑厚洪亮。女人则用指尖轻轻弹拨,声音也较为柔弱。音量很小时,即使在很安静的场合中演奏,也只能使几个人听到。由于口弦琴的音域狭窄,音量微弱,一般只能弹奏极为简单的乐曲,供演奏者自我欣赏。这种乐器不仅要靠着空气的振动来发音,同时还须用手指拨动簧片,再用口形的开合动作,并借用口风的作用配合发出乐音。构造分琴鞘与簧片两部分。琴有大、中、小之分,型号越大、声音越低、越浑厚。演奏时,用左手拇指、食指、中指持琴柄,并把琴身虚含在口中,然后用右手食指或拇指拨动小柄,用小柄牵动簧片条振动而发音。

蒙古族口弦琴传说故事

相传,很早以前的一场瘟疫,使一个村落几乎所有人都死于这场灾难,只有一个女婴被一位过路老人救了出来。后来,这个女婴在老者的抚养下长大。当她听到老人讲述这悲惨的往事时,因过度伤心痛哭变成了哑巴。好心的老人特意为她做了一只口弦琴,使她又有了一副能讲话的嗓子。不幸的是,她的口弦琴被一只兽神偷走,女孩历尽艰险找到了兽洞里的口弦琴,可是看守兽洞的石头老人却告诉她:“这只口弦琴已被兽神吹过变成了法物,用它能救活你的双亲,不过,三天以后你自己就会变成石头!”善良的女孩没有顾及自己的生命,用那只口弦琴吹响了生命的音符,救活了父母和乡亲;她自己却在三天后化成了美丽的石头人。从此,口弦琴流传下来了,石头姑娘的形象也活在了蒙古族人民心中。

各位亲故~

是不是对昨天没去现场观看感到很遗憾?

没关系,此次展览将会一直持续到11月19日

周末湖北省博物馆照常开放

欢迎大家前去观赏哦~

少数民族的脑洞:竹片、铁片的freestyle——口弦琴

狂奔而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