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菱收購野馬只為生產資質,“抱團取暖”就能突破品牌困境?

國內汽車市場越發蓬勃興旺,在2017年全年,狹義乘用車批發量就達到了2421萬輛。單單是過去不久的4月份,國內狹義乘用車批發銷量就超過187萬輛。在市場火熱的背後,各大車企之間的競爭卻是相當激烈與殘酷。在海外市場,早有車企之間聯盟合作的先例。而在國內,這樣的例子似乎並不多。

五菱收購野馬只為生產資質,“抱團取暖”就能突破品牌困境?

近日有傳“吉利醞釀收購北汽股權”,被部分行業內人士看作是國內車企合作、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試探。儘管雙方都已經進行闢謠。隨後,有兩家車企的“戰略合作”卻不能忽視。那就是柳汽五菱的母公司廣西汽車集團與四川富臨集團在成都簽署野馬汽車戰略合作意向書。

神車母公司無資質

擁有神車美譽的五菱,憑藉其獨特的產品實力贏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加上子品牌寶駿的屢次發力,令上汽通用五菱有著不少光環。但仔細回顧神車五菱的母公司廣西汽車集團的介紹,當中是這麼表述:業務涵蓋汽車零部件及發動機製造、客車及改裝車製造、汽車服務與貿易。擁有150萬臺套汽車零部件、80萬臺汽車發動機、2萬臺輕型客車和8萬臺微型改裝車的綜合產能。”

五菱收購野馬只為生產資質,“抱團取暖”就能突破品牌困境?

在裡面並沒有提及乘用車的信息,實際上廣西汽車集團並沒有乘用車生產資質。我們熟悉的五菱之光、五菱宏光,這些車型的生產資質是為合資公司上汽通用五菱所擁有。母公司與合資公司之間,資質並不能共同享有。

難言之隱才是痛

除了沒有乘用車生產資質,廣西汽車集團在成立柳州五菱後數年,就與上海汽車工業集團、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合資成立上汽通用五菱。按照當時的股比分配,上汽持股50.1%,美國通用持股34%,柳州五菱持股15.9%。

五菱收購野馬只為生產資質,“抱團取暖”就能突破品牌困境?

四年後的2010年,實力更強的通用汽車以資金與技術平臺為上汽通用五菱提供技術服務至2013年,與五菱交換10%的股份。柳州五菱的股權就剩下5.9%,通用汽車的持股比例上升至44%。經過數年發展的柳州五菱,其市場規模與營業收入早已大幅超越過去,憑手上5.9%的股份來分紅,任誰都不願意。

正如其他自主品牌發展之路,上汽通用五菱也想通過提升單車價值來實現更好的發展。奈何,限制於上汽和通用各有戰略考慮,合資公司的這個訴求難以借力,因此上汽通用五菱一直很難推出10萬元以上的車型。

積貧積弱的野馬

川汽野馬進入乘用車市場時間不算長,從2010年算起也就8年左右的光陰。但這麼多來,在市場方面的表現一直處於邊緣。SUV熱潮席捲各大中小車企,乘勢推出SUV的野馬,哪怕最頂尖時銷量也沒曾試過突破1萬。4月份,新增MPV業務前提下,野馬銷量同比大跌32.5%至2,627輛。

五菱收購野馬只為生產資質,“抱團取暖”就能突破品牌困境?

強弱搭配造車能成功?

為了獨立造車,廣西汽車集團早前就已經與黃海汽車接洽,希望能收購其資質。只是對方黃海汽車沒有接受,並且轉頭與威馬接洽。後者在2017年2月通過旗下全資子公司收購大連黃海汽車有限公司,拿到了SUV和MPV產品的生產資質。

除了資質,擺在集團面前的還有市場問題。

目前國內市場的形勢呈現兩極分化的局面發展,德系、日系為代表合資車企強者份額不斷提升,車型產品與定位都較為的成熟的合資車企,一定程度上已經封閉了廣西汽車集團以及其他實力不算強的自主品牌發展之路。論價格,合資車企可以做到自主品牌的區間;論機械匹配,這更加是合資車企的強項。

五菱收購野馬只為生產資質,“抱團取暖”就能突破品牌困境?

立足於廉價車型,卻又不是廣西汽車集團此刻想要做的事。柳州市工信委主任覃東林表示:“量產不再是目標,追求單位汽車價值才是!” 並且把上汽通用五菱的“跨十工程”,即超過十萬元售價汽車系列產品的推出作為重中之重。

寫在最後

因此可以看出,儘管在雙方之間佔有優勢,但合併收購野馬後的廣西汽車集團,仍然難以擺脫廉價車路線。如何對企業方向進行定位、對車型產品如何定位,是集團需要考慮的問題。

停留廉價車業務固然是不進取,但往上發力卻又難以借力。如此看來,就算收購川汽野馬,廣西汽車集團未必會如預期般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