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十周年系列:你我的十年记忆

我们在此放出以下十余位受访者的回答,相信他们的记忆也是你我共同的记忆。

汶川十周年系列:你我的十年记忆

1

十年前,汶川地震当天,你在做什么?

我当时上高二,地震那一刻正趴在课桌上午睡,感觉桌子在摇,还以为同桌在抖腿。

当时我正在读高三,在学校上午自习,突然隐约能感到灯在晃,班里有点骚乱。

汶川十周年系列:你我的十年记忆

我听到地震消息的时候,正在车间,轰隆隆的机器声让人的听觉麻木。我第一反应是给成都的朋友打电话问安。我莫名想起我唐山的一朋友,因唐山大地震失去了爸爸和妹妹,每次她妈妈说起这次灾难都是泪流满面。

汶川十周年系列:你我的十年记忆

当天在在北京上班,先是有人告诉我四川地震了,我马上给在四川的爸爸妈妈打电话,都打不通了,突然很害怕,觉得可能地震很大。

2

关于那场地震,令你最难忘的是什么?

地震后,学校组织我们跟全国同步降半旗,在14:28分集体默哀,隔壁班的班主任因为过于悲痛晕倒了。

汶川十周年系列:你我的十年记忆

印象最深的是当天晚上学校在北大未名BBS论坛上号召13号早上献血。一大早,献血车还没来,我们就跑去排队。我和室友排在最前面的第三四位,很幸运地献了血,血库很快就饱和。之后我们又去三角地捐款,各种社团以各种方式在为灾区祈福、义卖、筹款,力所能及做点事情。那天,有一种感觉,如果不做点什么,会觉得问心有愧。

最难忘的两件事,第一,在通讯中断、交通瘫痪而全民都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的时候,只有四川交通广播电台一位女播音员仍在坚持发声,给迷茫中的人们传送信息;第二,当天晚上开始,成都民众就自发大量采购物资、集结车辆,向都江堰等地出发,为灾区输送物资,应该说中国民众“善”的信念从未中断。

汶川十周年系列:你我的十年记忆

最难忘的是带着5岁的儿子去广场上募捐。当时我和爱人、孩子的姥姥都去为灾区捐款,不仅在单位捐,还在社会上捐。儿子也想为灾区捐款,在新闻上看到大家都往箱子(募捐箱)里捐钱,他也弄了个小箱子去广场上募捐,开始没人往箱子里面放钱,没人捐,我自己往箱子里放了100块,后来陆陆续续就有人捐了。

印象最深的是7天后的14:28,全国各地默哀鸣笛3分钟。当时我正开车在北京国贸桥上,所有的车汽笛齐鸣,所有的人停下车,静默哀思。我永远记住那一时刻,但我不希望再有那样的感受,那感受实在是太疼了,疼得让我受不了。

地震之后,8月份我回了趟四川的家,走在街上,有一些熟悉的建筑都垮了一半,更多的是每个建筑的外面都贴上了标签,绿色标签写的“可以使用”,红色标签写的“危房”。

地震除了造成伤亡还发掘出了很多问题,比如范跑跑、一些救灾小英雄……还有学校教学楼倒了很多,是否存在质量问题,这是当时想的比较多的。

3

有没有想过或者曾经参加过一些公益活动,支持灾区?

参加了两次捐款,捐了100块,差不多有一个月的零花钱。

曾经参加了好多网上的公益募捐活动,支援灾区。

汶川十周年系列:你我的十年记忆
汶川十周年系列:你我的十年记忆

转运病员、组织救助,核清成本、捐赠。

地震后和一个越野车团队到什邡市红白镇为受灾群众和解放军战士送药物和食品,还和四川省红会小分队成员共同整理民间捐赠的中小学课本装车,共赴灾区为临时帐篷学校送课本和学习用具。

4

现在是否还在关注公益事业,会不会参加一些公益活动?

是的,每年都会参加公益活动。

没关注,但是有机会还是想参加。

从那以后,我和家人及朋友们开始逐渐关注公益、关注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捐款捐物我也积极参与,虽然能力有限,但有这份心。

现在关注公益多转向比较小、隐蔽的领域。大的灾难报道得多了,自己潜意识觉得应该会有很多支援,自己有点不凑热闹的心理。

一直在关注,从来未间断,并因此选择了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专业作为研究方向而开始了博士学业的漫漫征程。

一直关注公益,5·12地震之后我的工作方向从财经转到公益,更想身体力行为身边的人做事。

汶川十周年系列:你我的十年记忆

我是因为5·12地震才真正思考要不要做专职公益人的。这场地震对我的改变很大,从个人情感和心理上说,应该是一个触发点。2009年我从企业辞职,自学社会学的基础知识,学习国际和国内的很多公益组织的运作等,2010年成为专职公益人。

5

你怎么评价我国目前的公益环境?对于推动公益发展有什么想法?

我国目前公益事业政府监管存在不足,加上有些媒体宣传负能量,一直在降低我们对公益事业的积极性。

不知道捐赠的正规渠道,只知道明星组织的一些公益募捐活动,比如芭莎慈善、嫣然天使基金,还有马路边上的献血车。公益事业仍需要更多发展,关键是宣传,让更多的普通大众参与进来,发动每一个人微小的力量,积聚大爱之力,帮助更多的人。

我国目前的公益发展有一个比较良好的大环境,但是依然存在着同质化现象。如果能更好地根据受助者需求,点对点安排公益活动,同时加强公益款项具体流向的透明度,就会更好。

满意目前的公益环境。救灾方面,社会力量参与需要准确的法律定位、有序的保障机制、专业的准入门槛和科学的评价体系。

不是很满意,感觉现在公益氛围不是太好,不过比以前已经有很大好转了。建议有两点,第一就是国家应该健全、完善慈善法律体系;第二要创造公益氛围,最好可以实现人人公益,就像马云说的:“做公益不是看你捐了多少钱,而是看你唤醒了多少人的公益心。”

现在的公益氛围还是很好的,全社会的公益参与还有漫长的路要走,让公益成为每一个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还需要更专业的引导。

我现在最大的感慨就是不要灾难来了,以情感救灾,其他的措施似乎没什么改进,反倒不断暴露一些问题。每逢大灾,都是情感满天飞,长远的考虑,似乎很少。目前能接触的多是政府主导的公益,民间公益小范围感觉还不错,大范围的话,最怕信任危机,有时候伤感情。现在有个感慨就是,新闻报道是公益的伯乐,没报道的话,公益这个词似乎份量不重。除此之外,还有个感慨就是,我相信人人都有一份公益之心,但是现实情况很复杂,有时候煽情很厉害,多少有些道德绑架的感觉。

现在的发展趋势还是好的,有越来越多的富人愿意拿出自己的时间、金钱来为突发性事件、国家发展的短板做自己的努力,这是很好的现象。

回头看,其实中国自古至今慈善公益的信念都是存在的,且作为信念是难以改变的。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公益事业和氛围会越来越好。就救灾来说,我的建议是,第一,在宏观方面,加快社会组织部门法律体系的构建与出台,将社会力量参与救灾写进法律;第二,从组织的微观层面来说,应加快社会组织联盟的建设,整合多方资源与力量,节约并有效利用资源。

十年来,中国公益事业进步很大,比如公益机构的透明度提高了、技术的进步让公益从指尖融入人们的生活,等等。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社会组织和社工专业化和职业化程度不够,在发达国家,社会组织和社工是很受人尊重的,社会地位很高;还有比如公益机构公信力的建立还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等等。

- END -

汶川十周年系列:你我的十年记忆

-点击下面的关键字,直接阅读文章 -

汶川十周年系列:你我的十年记忆

公益时报

政策解读/公益活动/热点事件/社会创新

想留言吗?果断在留言区发言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