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十週年系列:你我的十年記憶

我們在此放出以下十餘位受訪者的回答,相信他們的記憶也是你我共同的記憶。

汶川十周年系列:你我的十年记忆

1

十年前,汶川地震當天,你在做什麼?

我當時上高二,地震那一刻正趴在課桌上午睡,感覺桌子在搖,還以為同桌在抖腿。

當時我正在讀高三,在學校上午自習,突然隱約能感到燈在晃,班裡有點騷亂。

汶川十周年系列:你我的十年记忆

我聽到地震消息的時候,正在車間,轟隆隆的機器聲讓人的聽覺麻木。我第一反應是給成都的朋友打電話問安。我莫名想起我唐山的一朋友,因唐山大地震失去了爸爸和妹妹,每次她媽媽說起這次災難都是淚流滿面。

汶川十周年系列:你我的十年记忆

當天在在北京上班,先是有人告訴我四川地震了,我馬上給在四川的爸爸媽媽打電話,都打不通了,突然很害怕,覺得可能地震很大。

2

關於那場地震,令你最難忘的是什麼?

地震後,學校組織我們跟全國同步降半旗,在14:28分集體默哀,隔壁班的班主任因為過於悲痛暈倒了。

汶川十周年系列:你我的十年记忆

印象最深的是當天晚上學校在北大未名BBS論壇上號召13號早上獻血。一大早,獻血車還沒來,我們就跑去排隊。我和室友排在最前面的第三四位,很幸運地獻了血,血庫很快就飽和。之後我們又去三角地捐款,各種社團以各種方式在為災區祈福、義賣、籌款,力所能及做點事情。那天,有一種感覺,如果不做點什麼,會覺得問心有愧。

最難忘的兩件事,第一,在通訊中斷、交通癱瘓而全民都不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麼的時候,只有四川交通廣播電臺一位女播音員仍在堅持發聲,給迷茫中的人們傳送信息;第二,當天晚上開始,成都民眾就自發大量採購物資、集結車輛,向都江堰等地出發,為災區輸送物資,應該說中國民眾“善”的信念從未中斷。

汶川十周年系列:你我的十年记忆

最難忘的是帶著5歲的兒子去廣場上募捐。當時我和愛人、孩子的姥姥都去為災區捐款,不僅在單位捐,還在社會上捐。兒子也想為災區捐款,在新聞上看到大家都往箱子(募捐箱)裡捐錢,他也弄了個小箱子去廣場上募捐,開始沒人往箱子裡面放錢,沒人捐,我自己往箱子裡放了100塊,後來陸陸續續就有人捐了。

印象最深的是7天后的14:28,全國各地默哀鳴笛3分鐘。當時我正開車在北京國貿橋上,所有的車汽笛齊鳴,所有的人停下車,靜默哀思。我永遠記住那一時刻,但我不希望再有那樣的感受,那感受實在是太疼了,疼得讓我受不了。

地震之後,8月份我回了趟四川的家,走在街上,有一些熟悉的建築都垮了一半,更多的是每個建築的外面都貼上了標籤,綠色標籤寫的“可以使用”,紅色標籤寫的“危房”。

地震除了造成傷亡還發掘出了很多問題,比如範跑跑、一些救災小英雄……還有學校教學樓倒了很多,是否存在質量問題,這是當時想的比較多的。

3

有沒有想過或者曾經參加過一些公益活動,支持災區?

參加了兩次捐款,捐了100塊,差不多有一個月的零花錢。

曾經參加了好多網上的公益募捐活動,支援災區。

汶川十周年系列:你我的十年记忆
汶川十周年系列:你我的十年记忆

轉運病員、組織救助,核清成本、捐贈。

地震後和一個越野車團隊到什邡市紅白鎮為受災群眾和解放軍戰士送藥物和食品,還和四川省紅會小分隊成員共同整理民間捐贈的中小學課本裝車,共赴災區為臨時帳篷學校送課本和學習用具。

4

現在是否還在關注公益事業,會不會參加一些公益活動?

是的,每年都會參加公益活動。

沒關注,但是有機會還是想參加。

從那以後,我和家人及朋友們開始逐漸關注公益、關注需要幫助的弱勢群體,捐款捐物我也積極參與,雖然能力有限,但有這份心。

現在關注公益多轉向比較小、隱蔽的領域。大的災難報道得多了,自己潛意識覺得應該會有很多支援,自己有點不湊熱鬧的心理。

一直在關注,從來未間斷,並因此選擇了政府及非營利組織專業作為研究方向而開始了博士學業的漫漫征程。

一直關注公益,5·12地震之後我的工作方向從財經轉到公益,更想身體力行為身邊的人做事。

汶川十周年系列:你我的十年记忆

我是因為5·12地震才真正思考要不要做專職公益人的。這場地震對我的改變很大,從個人情感和心理上說,應該是一個觸發點。2009年我從企業辭職,自學社會學的基礎知識,學習國際和國內的很多公益組織的運作等,2010年成為專職公益人。

5

你怎麼評價我國目前的公益環境?對於推動公益發展有什麼想法?

我國目前公益事業政府監管存在不足,加上有些媒體宣傳負能量,一直在降低我們對公益事業的積極性。

不知道捐贈的正規渠道,只知道明星組織的一些公益募捐活動,比如芭莎慈善、嫣然天使基金,還有馬路邊上的獻血車。公益事業仍需要更多發展,關鍵是宣傳,讓更多的普通大眾參與進來,發動每一個人微小的力量,積聚大愛之力,幫助更多的人。

我國目前的公益發展有一個比較良好的大環境,但是依然存在著同質化現象。如果能更好地根據受助者需求,點對點安排公益活動,同時加強公益款項具體流向的透明度,就會更好。

滿意目前的公益環境。救災方面,社會力量參與需要準確的法律定位、有序的保障機制、專業的准入門檻和科學的評價體系。

不是很滿意,感覺現在公益氛圍不是太好,不過比以前已經有很大好轉了。建議有兩點,第一就是國家應該健全、完善慈善法律體系;第二要創造公益氛圍,最好可以實現人人公益,就像馬雲說的:“做公益不是看你捐了多少錢,而是看你喚醒了多少人的公益心。”

現在的公益氛圍還是很好的,全社會的公益參與還有漫長的路要走,讓公益成為每一個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還需要更專業的引導。

我現在最大的感慨就是不要災難來了,以情感救災,其他的措施似乎沒什麼改進,反倒不斷暴露一些問題。每逢大災,都是情感滿天飛,長遠的考慮,似乎很少。目前能接觸的多是政府主導的公益,民間公益小範圍感覺還不錯,大範圍的話,最怕信任危機,有時候傷感情。現在有個感慨就是,新聞報道是公益的伯樂,沒報道的話,公益這個詞似乎份量不重。除此之外,還有個感慨就是,我相信人人都有一份公益之心,但是現實情況很複雜,有時候煽情很厲害,多少有些道德綁架的感覺。

現在的發展趨勢還是好的,有越來越多的富人願意拿出自己的時間、金錢來為突發性事件、國家發展的短板做自己的努力,這是很好的現象。

回頭看,其實中國自古至今慈善公益的信念都是存在的,且作為信念是難以改變的。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的公益事業和氛圍會越來越好。就救災來說,我的建議是,第一,在宏觀方面,加快社會組織部門法律體系的構建與出臺,將社會力量參與救災寫進法律;第二,從組織的微觀層面來說,應加快社會組織聯盟的建設,整合多方資源與力量,節約並有效利用資源。

十年來,中國公益事業進步很大,比如公益機構的透明度提高了、技術的進步讓公益從指尖融入人們的生活,等等。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社會組織和社工專業化和職業化程度不夠,在發達國家,社會組織和社工是很受人尊重的,社會地位很高;還有比如公益機構公信力的建立還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等等。

- END -

汶川十周年系列:你我的十年记忆

-點擊下面的關鍵字,直接閱讀文章 -

汶川十周年系列:你我的十年记忆

公益時報

政策解讀/公益活動/熱點事件/社會創新

想留言嗎?果斷在留言區發言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