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新聞
人 物 素 描
譚宇婷
上海交大醫學院2015級博士生
2017年度“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標兵”
2017年上海交通大學“學生年度人物”
2018年上海交通大學“校長獎”獲得者
譚宇婷以上海交大醫學院排名第一的身份獲得國家公派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獎學金,留美兩年內發表了5篇高水平SCI論文,累計影響因子達37分;她是癌症免疫領域的“初生牛犢”,卻具備“不怕虎”的精神,敢於打破常規、突破傳統,在全球範圍內首次利用單個因子成功將人的誘導多能幹細胞重編程為具有強效移植能力的造血幹細胞,向國際頂尖的科學家們展示了中國人自強拼搏的精神風貌和科研創新的探索精神。
敬業拼搏,耕耘科研成果
譚宇婷在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兩年學習期間,刻苦拼搏,每日工作十五小時以上,從幹細胞技術為零學起,預計需要三至四年才能完成的造血幹細胞重編程課題,憑藉其超乎常人的努力,
在兩年內便提前完成,不但如此,還超額地完成了學習任務。睡在實驗室過夜是常有的事,每日騎車往返於橫跨4000餘米的舊金山金門公園,她也從不說累。憑著一股子狠勁,譚宇婷在短短兩年期間,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接連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譚宇婷在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Yuet W. Kan教授實驗室
在2016年,她作為課題第一完成人,在
國際上首次闡明瞭呈互斥性突變的表觀遺傳因子的生物學機制,發現並報道了BMI1同時具有和MLL及DNMT3A的結合能力,BMI1的結合缺失是導致MLL/DNMT3A突變體幾乎不同時在急性髓細胞性白血病患者身上出現的重要因素。這一發現刊登在國際血液學領域影響因子排名第一的期刊《Leukemia》雜誌(IF = 12.104)上。此外,譚宇婷還進一步聚焦國際難題,試圖通過將體細胞重編程為誘導多能幹細胞 (iPSC),繼而在體外製備具有體內長程移植能力的造血幹細胞(HSC),從而解決臨床上HSC資源短缺、供體-受體免疫排斥等重大問題。對於此前沿熱點問題,目前國際上僅有1篇成功的報道,但是採取的HSC重編程方法是由七個慢病毒介導的、具有插入致癌風險的轉錄因子誘導,並且方法十分複雜且低效。她通過在美期間艱苦卓絕的努力,發現僅僅用一個轉錄因子,並且不需要病毒介導插入基因組,只需要質粒轉染後瞬時誘導,即能獲得具有長程移植和多系造血能力的HSC。這一發現是目前國際上已知的最高效、最簡化的HSC重編程方案,被國際權威的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的同行評委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被譽為是“有可能推動造血幹細胞重編程領域發展的重要發現”。
譚宇婷參加交大醫學院舉辦的2017年度“博極醫源”研究生學術論壇,並獲特等獎
譚宇婷與Yuet W. Kan教授合影
“
譚宇婷在短短兩年內在國際知名的期刊發表了5篇SCI論文,累計影響因子達37分。其刻苦拼搏的精神品質和卓越的科研才能被美方導師,美國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Yuet W. Kan教授高度盛讚為“我在UCSF工作40餘年來,所培養過的最為優秀的學生之一”。 能取得如此豐碩的科研成果,見證了其血與汗的艱辛付出,但譚宇婷總是打趣地說道“做實驗其實挺享受的,因為它還逼著我還學會了燒一手好菜,自己理一頭好發,外加成為了修車能手和騎車達人。” 或許正是由於擁有這樣一份樂觀輕盈的心境,才能苦中作樂,以苦為樂,真正享受科研而不被困難所嚇到。
”
面向國際,展現交大自信形象
國際幹細胞大會
譚宇婷積極參加國際留學生協會組織的活動,並向國際友人推廣中國文化,例如教美國友人寫毛筆字,教日本友人說中文等。她同時也是UCSF華人學生聯合會組織中的一員,積極參加學生會組織的公益活動,例如義務清理沿海垃圾,看望莊園孤寡老人等。開放自信、樂於服務,展示了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和交大學子的精神風貌。其導師陳賽娟院士也對她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將其視為上海血液學研究所的研究生典範,稱讚其為“我們所裡最優秀的學生”。
生活格言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這是譚宇婷最常用來勉勵自己的格言。
科研創新、勇攀高峰,
積極進取、拼搏奮進,
閱讀更多 上海交通大學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