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退票门”或是“罗生门”,猫眼真的会自毁前途?

《后来的我们》上映当日,我就去看了这部极具80年代青春气息的电影,时间是工作日的下午,但是,上座率已经达到了7成之高。并且,在观影过程中,不时传出周边姑娘的啜泣声,场面丝毫不逊于不久之前的《前任3》。

《后来》“退票门”或是“罗生门”,猫眼真的会自毁前途?

5月3日下午,猫眼就《后来的我们》退票风波面向媒体召开了一场恳谈会,会谈持续了两个小时,所有在舆论中心被来回质疑、猜测的问题都被搬上台面,猫眼娱乐COO康利一一回应。

对于4月28日退票异常情况,猫眼认为源于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第一,热门档期的热门影片,关注度高;第二,热门影片预售开启的时间比较长,并且预售阶段比较火爆。包括这次的“五一档”,4月28日当天虽然是周六,但也是工作日。

这件事情,乍看起来似乎异常,其实也属正常。

《后来》“退票门”或是“罗生门”,猫眼真的会自毁前途?

刷票房有前车之鉴,猫眼会重蹈覆辙?

这件事情之所以被人们炒热,归根到底是因为猫眼既是《后来的我们》的出品方、发行方,又是国内最大的票务平台。人们自然会怀疑,猫眼作为出品方和发行方为了推高自己影片的票房,有强烈的动机来坚守自盗,通过这种新型技术手段来刷票房。

以虚假数据制造预售火爆的现象,以此绑架更多的院线排片,最后退票,全身而退,这一套逻辑是否真正可行,是所有人心底的疑问。

毕竟早在2016年的时候,《叶问3》的上映就因为票房问题引起了轩然大波。有数据显示,曾经仅上海影城一天就创造了9.6万的营收,而根据当天所能够放映的场次和人数来计算的话,《叶问3》的票价高达320元。除此之外,一些名不见转的小影院也在《叶问3》的带动下实现了每天高达几十万的票房,在这样的助推下,《叶问3》在半个月内竟然实现了7.9亿的票房。

此数据一经披露,就引起了各方的质疑。随后,国家广电总局介入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叶问3》的总票房中含有部分自购票房,金额达5600万元。其背后的大银幕发行公司也受到了电影局的严重处罚:暂停新电影发行业务一个月。并且,三家出票电商以及73家影院也被严重警告。

此次事件对于整个电影行业来说犹如当头一棒,而作为国内最大票务平台的猫眼目睹此事自然也会有所触动。在《后来的我们》中,猫眼不仅是作为票务平台而存在,还是作为发行方以及宣发方所存在,利益越大,责任越大。一旦出现《叶问3》所犯事件,那么猫眼面对的可就不仅仅是暂停发行以及严重警告等处罚了。相比于几百万的票房来说,这种冒险的做法可能会让猫眼从此走下神坛。

而猫眼让这种事件出现的几率会有多大?

对猫眼的回应有疑问的人们,不妨这样想想,如果猫眼用这种在一开始就被人抓住把柄的手法刷票房,究竟是出于什么样的神逻辑?

是对于自己的操作手法太过于自信了,还是冲着几百万的票房去挑战电影相关部门的底线,勇敢选择自杀?

做平台不容易,猫眼会自毁前途?

退票事件中,猫眼之所以备受公众瞩目,一方面是由于猫眼平台退票比例较大,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猫眼是《后来的我们》的出品方、发行方的同时,又是最大的线上售票平台,这种情况也曾被媒体称之为“既是运动选手,又是裁判”。

猫眼电影,最早叫美团电影,当时只有影讯,还没有走通买票这一环节。随着智能手机的增加,互联网买票逐渐兴起。而后,猫眼正式从美团独立出来,自成一个电影品牌。不过,成立后的第一个月内,猫眼只卖出了90张票,平均下来一天只有3张,市场份额自然不值一提。

而以消费者体验为中心的在线选座、退票等功能的相继推出,让猫眼从一天卖出3张票到如今占据市场60%份额的同时,也为猫眼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品牌形象,收获了大批的用户。并且通过对用户和市场的洞察能力,深入电影发行环节,很快成为国内一支新兴的电影发行力量。

目前猫眼已占据了国内电影票务在线平台市场半数以上份额,主发行的《羞羞的铁拳》票房超过22.1亿元,《捉妖记2》在春节档也表现亮眼,《后来的我们》这次媒体预期也在20亿以上。

根据年初爆出的消息,今年内猫眼将赴港上市,拟估值200亿元,募资10亿美元。据猫眼的知情人士透露,年内上市概率很大,目前正在积极推进。有券商分析师表示,票务平台堪称影视行业最稳妥的独角兽,从估值来看,如果猫眼估值达到200亿元,那么很快将成为行业龙头。

在这种情况下,说猫眼造假刷票房逻辑上更不可思议。通常来说,在即将IPO的情况下,一般企业都是谨小慎微以稳妥为上,根本不会在业务上采取任何激进策略。猫眼更不可能为了一个电影项目铤而走险,刷票房玩火自焚。

猫眼COO康利在5月3日恳谈会中也表明,猫眼作为一个正常的有社会责任的企业,价值观是生死线。

尤其是对于猫眼这样一个服务性平台,正如康利所言”销售全国电影院的电影票,同时也卖全国所有上映电影的电影票,不能拒绝任何一个电影院在平台上销售,也不能决定任何一个电影在平台上销售,只是中间的服务商,给各个产业合作伙伴提供服务”,一旦发生触犯行业底线的事情,就意味着被上下游抛弃,你认为猫眼主动做这件事情的可能性有多大?

在不缺票房、不缺行业资源的情况下,冒着被行业绞杀的风险为了区区几千万票房作假,猫眼是疯了吗?

任何一个品牌的建立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猫眼也不例外,从一无所有到龙头老大,中间所经历的艰辛可想而知。对于像猫眼这样已经积累起行业品牌的企业而言,更注重的应该是长远发展,而不是蝇头小利,为了一次的票房收入,而被冠上扰乱电影行业的名头,将自己辛苦多年一手打造起来的品牌形象付之一炬,这不符合商业逻辑。

《后来》“退票门”或是“罗生门”,猫眼真的会自毁前途?

尤其是品牌形象一旦坍塌后,用户也会逐渐流向其他平台,相当于将自己的巨大利益拱手让人。跟BAT激战多年,拼杀到今天的猫眼,何至于傻到如此地步?

从种种迹象看来,猫眼在这件事情上,绝大可能是被人“构陷”了。很大概率上是不负责任、故意抢眼球的自媒体,和某些幕后力量利用这件事情刻意渲染,借助行业内对猫眼不满的情绪,试图实现其遏制猫眼的目的。尤其是在猫眼准备IPO的这个阶段,竞争对手利用此事搅黄猫眼上市的可能性更大。

但不得不说的是,此次事件不管是对猫眼还是其他平台,都无异于是敲响了警钟,发生在猫眼身上的这一舆论危机,未必就其它企业不会遇到。

至于猫眼究竟有没有造假、4.28退票事件究竟真相如何,相信随着主管部门深入调查,最终会给出答案。而中国电影行业在经历过类似事件之后,最终会大浪淘沙、清浊自分,行业必然会越加规范,未来也更值得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