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親王奕訢最後的結局是什麼?

密探零零發


道光皇帝曾經在晚年考慮立儲問題上可謂是煞費苦心,一時想立六阿哥奕訢,一時想立四阿哥,奕(言寧)念zhu第三聲。奕(言寧)就是後來的咸豐皇帝。據說是後來某天道光帶著諸皇子狩獵,頭一天咸豐皇帝的老師杜授田意示奕(言寧)明天狩獵不可發一箭,若皇帝問就是說:“時方春季萬物“滋掩繁育”,兒臣不忍殺生以幹天和。第二天四阿哥奕(言寧)果然一矢未發。道光帝問為何一矢不發,奕(言寧)按照老師的授意對答。道光帝一聽,:“此乃帝者之言,遂決定立奕(言寧)為帝”。



咸豐五年,恭親王奕訢的母親博爾濟吉特氏皇太妃病重,快要撒手人寰。奕訢想讓咸豐給他母親封為皇太后。咸豐心想如果給恭親王母親封了皇太后,那麼今後怎麼跟恭親王相處。咸豐五年六月,博爾濟吉特氏皇太妃病危,咸豐皇帝聞訊急忙趕往內宮探望,途中正好碰上恭親王奕訢,咸豐詢問奕訢,皇太妃的病情如何了,恭親王奕訢撲通一聲跪在地上,哭著說太妃生命垂危,若再不封皇太后,死不瞑目啊。咸豐皇帝聽罷,自言自語的應允了幾聲:“哦,哦。”也不知道他意思是知道了,還是同意。奕訢便認為咸豐同意了,就把咸豐封他母親的意思散佈了出去。考慮到君無戲言,最後咸豐帝不得已封了他母親為皇后。這件事搞得咸豐很不爽,過後咸豐皇帝便免去了恭親王的軍機大臣的職務,恭親王在咸豐朝便一直不得重用。

咸豐死後,奕訢和嫂子慈禧一起奕訢扳倒了輔政八大臣,得了議政王頭銜。奕訢思想開明,諳熟洋務,鹹同年間主張重用曾國藩,李鴻章,等漢人,曾國藩平定長毛之亂,也得力於恭親王背後支持。中法戰爭時期戰場上清軍失利,慈禧便藉口罷免了奕訢的職務。

直到光緒二十年(1894年),已經幾起幾落的奕訢被重新起用,認命為“總理衙門大臣”。經過幾次大起大落的奕訢也老實多了,也不敢在和慈禧針鋒相對。直到光緒二十四年死,也沒什麼較大的作為。終年66歲。


楊省三

我是歷史問答達人“青言論史”,樂於為您解答中國古代史的相關問題。


談到恭親王,喜歡他的人稱他為洋務派領袖、晚清難得的賢王,貶抑他的管他叫鬼子六。有人說他是漢奸,也有人說他是同光中興第一功臣。但是似乎他就很快地從政治舞臺中離開了,這是為什麼呢?

這要從“甲申易樞”說起。恭王在幫助慈禧扳倒肅順等人以後,獲得了“議政王”的頭銜和領班軍機的職務,一時成了最有權柄的大臣。但是很快他和慈禧的矛盾就尖銳了起來,並且差點就被擼掉了所有榮譽,靠著他涕泗橫流才撿回來一些。

但是這終究不管用,1884年也就是甲申年,慈禧在沒有預兆的情況下,突然罷黜以恭王為首的所有軍機大臣,改用禮親王世鐸為領班、醇親王為掌樞的軍機班底,把大權全部收歸自己。這樣,慈禧就完成了對朝政的徹底控制。而有能力有資質的恭王,則被排除在權力中心以外了。

直到甲午戰敗以後,恭王又被請出來主持朝政,但是此時的他由於反覆被打壓,已經徹底失去了三十多年前的銳氣,反倒事事謹慎保守,碌碌無為的過了幾年以後,在戊戌變法時去世,享年六十五歲。



青言論史

清朝晚年滿目瘡痍,無論是誰都是回天乏術。而恭親王奕訢,曾經試圖挽救過晚清,但是還是以失敗告終。


道光皇帝在晚年對於皇儲問題上,一直是在奕訢與奕詝之間舉棋不定。 考慮到奕訢雖然要比奕詝有才華,但是自己之前簽訂了《南京條約》,很有可能是奕訢一上位,就會推翻自己之前所有東西,到時自己泉下都不得安寧。

而且當時兩人的年齡比較小,奕訢的母親還在,而奕詝的母親去世比較早。如果奕訢登位,很有可能會出現後宮干政情況。

在多方考慮下,最後選擇了“軟弱”的奕詝——咸豐帝。但是也沒有虧待了奕訢,封其為恭親王。道光皇帝本以為安排妥當,但是低估了兩人之間的爭鬥。




恭親王的位置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而千年老二的身份,又被奕詝所不放心。真正的矛盾爆發,是在奕訢的母親去世後。

奕訢母親臨死前最大的願望就是可以獲得皇太后的封號,但是皇太后的封號豈不是意味著一朝兩皇帝?咸豐帝斷然不可能答應,但是最後還是稍微妥協。

自此兩人的矛盾,開始漸漸的擺到了明面上。後來太平天國北伐,奕訢雖然是平叛有功。但是咸豐帝找了為母爭封,有失禮節為藉口,罷免了奕訢所有的職位,一下子成了閒散王爺。


前面雖然有《南京條約》,但是西方列強並不滿足,遂又強迫簽訂了《天津條約》,此時奕訢剛剛恢復職位,大加呵斥此舉。但是不久後,英法聯軍再次逼近天津,咸豐帝逃往了熱河。

奕訢留下與列強談判,最後是不得不簽定了《北京條約》。奕訢感覺有損顏面,遂向咸豐帝引咎辭職。而咸豐帝人為此事不再其過,免追究其過。

深受打擊的奕訢,開始學習西方經驗。在此不久後,奕訢創建第一個外交機關總理事務衙門。在北京準備大展拳腳的他,沒想到逐漸被熱河新的集團排斥在外。


咸豐帝雖然有心平衡兩者,但是身體是越來越不行了,索性撒手不管。在臨終前,立載淳為皇太子,肅順等人為贊襄政務王大臣,而奕訢則是被排除在外。

當時的載淳才六歲,作為其母親的慈禧慾望越來越大。開始了垂簾聽政的生涯。奈何是孤兒寡母,於是把目光轉向遠在京城的奕訢。

後奕訢以奔喪為名,急急忙忙的跑到了熱河。接著與慈禧、慈安兩人密謀許久,不久後宣佈兩太后垂簾聽政,恭親王擔任議政大臣。

三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肅順等人革職督辦,而奕訢也漸漸的做到了政治生涯頂峰。

權利畢竟是外部給的,來的快去的也快。雖然慈禧需要依靠他,但是絕對不想讓其爬到自己頭上。


重新走進政治中心的奕訢,開始有點忘乎所以然。經常在事務上與慈禧爭吵不說,更是時不時的做些逾越之事。慈禧實在是忍受不了,準備找個藉口敲打一下。

恰逢有人上奏奕訢“攬權納賄、徇私驕盈”,慈禧乾脆是直接“革去一切職務,不準插手事務”。這時奕訢才知道誰是老大,趴著地上痛苦哭認錯,後又有大臣旁邊求情,才收回了成命。

雖然奕訢有所收斂,但是慈禧顯然不打算放過他。恰逢中法戰爭失敗,雖主要責任不再奕訢,但是慈禧藉口軍機大臣處理不當,軍機處幾乎所有人都被擼了一遍,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甲申易樞”。

隨著時間加長,恭親王奕訢距離政治中心越來越遠。特別是李鴻章等人上來後,奕訢再也沒有翻身的餘地。


甲午戰爭後,奕訢又被推上朝政,但是看透一切的他,躊躇不再,做事越來越圓滑。後來康有為主張變法,奕訢更是跳出來極力反對。假使他在年輕幾十歲,可能會是變法的大力支持者,但是終究傲氣不再了。

1989年5月29日,大清國這位經歷三代朝堂的元老,人稱鬼子六的恭親王與世長辭,享年65歲。他為了重新將晚清拉回正軌,不是沒有費盡心血,興辦洋務運動,大力發展教育。但是大廈將傾,獨木難支,真是辛苦這位“獨木”幾十年的付出。


史之策

愛新覺羅-奕訢,道光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以(1833年1月11日)出生,號東道堂主人,清末政治家,洋務運動主要領導者,清朝十二位鐵帽子王之一,道光帝第六子,咸豐帝異母弟,生母為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特氏,





曾被道光帝有意立儲,未成,道光帝遺照封為“恭親王”,咸豐三年到咸豐五年,奕訢擔任領班軍機大臣,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授命作為全權欽差大臣,負責與英國、法國和沙俄進行談判,並鑑定《北京條約》,咸豐十一年,咸豐帝駕崩,奕訢與兩宮皇太后聯合,發動辛酒政變,成功奪取了政權,被授予議政王頭銜。從咸豐十一年到光緒四年,奕訢擔任領班軍機大臣和總理衙門大臣,(期間在同治四年,遭西太后慈溪疑心,革除議政王頭銜,但依舊身處政治中心),光緒十年,因大清在中法戰爭中失利,被慈溪罷黜,史稱“甲申易樞”,直到光緒二十年,大清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失敗,以善後之名義被起用,光緒二十年到光緒二十四年,再度擔任軍機領班大臣和領班總理衙門大臣,光緒二十四年五月二十九(1898年5月29日),病逝,諡號“忠”,

其孫溥諱世襲恭親王爵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