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焦鐵路四十年

曹俊

那麼,為何會有“紀登奎為武鄉修鐵路出了力”的傳言呢?細緻分析,原因不外乎有二:一是紀老是武鄉人,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豈有身居高位而對家鄉修鐵路而不聞不顧的?二是太焦線開工典禮時,紀老主持了開工剪綵,特殊的人物出現在特殊的場合,這就愈發使人們相信太焦鐵路繞行武鄉是紀登奎出了力。以致以訛傳訛,出現誤差。

太焦一條線,牽動萬人心。從開始的醞釀、設計,到後來的論證、立項,雖然歷經了許多坎坷和曲折,但最終變成了現實。

應該說,太焦鐵路所以能夠立項,既有黨中央對老區人民關懷的因素,也有曾在太行革命老區轉戰的老一輩革命家們的鼎力幫助,同時還有老區各縣人民群眾對中央表達的強烈願望,更重要的是毛澤東主席高瞻遠矚提出的“三線建設要搞好”的宏偉規劃。沒有“三線”建設的規劃,就不可能修建戰備鐵路;沒有修建戰備鐵路的設想,太焦戰備線就不可能上馬立項,老區榆社、武鄉等縣市通火車的願望可能就會晚上幾十年甚至還沒有開通鐵路。因為山西省內如晉中市的和順、昔陽縣,呂梁市的房山、靜樂等縣,直至現在還沒有通火車,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可以說,是幾種綜合因素促成了修建太焦鐵路線的立項。

太焦鐵路的上馬,折射出了新中國在上個世紀保家衛國、防禦外侮的戰略思想。

修築太焦鐵路,當時最大的功用是為了戰備。面對六十年代末複雜多變的國際國內形勢,毛澤東主席切實有很大的憂慮。在《李德生回憶錄》中,李德生這樣回憶道:

“當時,中蘇關係緊張,蘇聯在我國北方當面陳兵百萬。如何防禦外敵入侵,加強我國北部國防建設,保衛首都安全,是毛主席、黨中央特別予以關注的大事。”

李德生當時還兼任著北京軍區司令員。作為保衛首都的大員,他具有豐富的戰事戰備經驗和深厚的閱歷,毛主席對其寄予了厚望。

“毛主席在政治局議論國際局勢時,多次同我談到華北地區的戰略方針和部隊建設,他一再說,有備無患,有備少患。他還說到,要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要建立堡壘區,重點要對付敵人的烏龜殼,而且反覆強調要貫徹積極防禦的戰略思想”。

從上段文字中可以看出,當時毛澤東主席對於戰備的重視。期間,毛主席高瞻遠矚,發出了“備戰備荒”的倡議,提出了準備應對帝國主義可能發動的侵略戰爭,首先集中力量建設“三線”。修建鐵路戰備線被提上了重要日程,從而確定了包括太焦鐵路在內的兵工、戰備工程的上馬立項。這也就不難理解黨中央為何會加大投入修築戰備線了。

黨中央確定太焦鐵路為戰備線,既落實了“以備戰為導向,執行靠山、分散、隱蔽,尖端項目要進洞的方針,以及大分散、小集中,不建集中的城市,多搞小城鎮”的目標,同時太焦沿線具有其他地區無可替代的優勢:

一是山勢險峻,適宜遊擊運動。太焦鐵路改線方案需穿越太嶽山的主脈。太嶽山主脈呈北東—南西走向。線路走向與太嶽山主脈走向基本同向。其中在太谷縣、榆社縣境內,共需經過群峰10餘脈。太谷縣境內有八賦嶺、白雞嶺、太谷嶺、蓋天惱,榆社縣境內有通梁山、四縣惱等。可謂溝壑縱橫,重巒疊障,山高草茂,綿延起伏。這樣的地形地貌,正符合我解放軍擅長施展的“遊擊”戰術的運用。

二是隧道佈局,易於屯軍運輸。太焦線改線方案,穿越山峰多,開鑿的隧道既然也就多。全程共有56座隧道,其中僅太焦線北段太原鐵路局管內,千米以上的隧道就有13座。特別是太谷縣境內路家莊區段的小東溝隧道,長達7華里。一旦發生戰事,屯集一個軍的輜重、兵員不在話下。修築小東溝隧道時,築路指揮部特地在洞內另行開鑿了一條千餘米長的備用隧道。若主隧道被毀,則可馬上啟用備用隧道繼續運輸。至今,這條近3華里長的備用隧道,仍靜靜地在小東溝隧道深處待命。開鑿這樣多的隧道,一方面有其當時經濟成本的因素,但另一方面也是基於戰備的考慮。

三是直插中原,貫穿晉豫兩省。“文革”前,山西通往河南的鐵路,只有京廣線。須從太原到石家莊,再由石家莊走山東德州一直到河南。京廣線為貫穿晉豫的大幹線,也是戰事可能被襲擊的重點目標。一旦癱瘓,北方連接中原的通道立馬便會梗阻。鑑於此,上馬太焦鐵路,從山西境內直通河南,把晉豫兩地直接貫穿起來,打破了京廣線一線挑重的格局。

四是穿行老區,群眾基礎深厚。太焦鐵路經過的太谷、榆社、武鄉、沁縣,在戰爭年代屬抗日根據地。朱德、彭德懷、鄧小平、劉伯承、陳賡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曾在這塊熱土上轉戰。老區人民在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有人出人,有錢出錢,用生命和熱血,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做出了巨大犧牲和貢獻。特殊的戰爭經歷賦予了革命老區金錢、物質不能比擬的感情基礎,鐵路線經過這樣的地方,黨中央放心,人民群眾支持。

太焦鐵路是當時中國地圖上不作標記的秘密國防鐵路線。對於鞏固我國國防建設,改善華北與中原的鐵路佈局,具有重大作用和深遠的意義。

從最初的籌備,到後來的修築,直到開通運營,太焦線無不處處都打著“戰備”的烙印。

太焦鐵路立項,具有保密性質。當時不叫太焦線,而叫詹東線,以“3202”為工程代號。這個工程代號是國務院統一編排的號碼,如京原線也是戰備線,編號為“3201”,太原到古交鐵路線編號為“3203”,太原到軍渡的鐵路線編號為“3204”。“3202”這個工程“代號”,當時印製在許多物件上,包括民兵幹部及施工人員每人所穿戴的衣物、指揮部通告、階段表彰紀念品、學習資料和書籍等,都印有“3202工程”代號。

榆社縣河峪鄉的楊建峰,現在在太原南鐵路工務段供職。至今,他仍清楚地記得當年其父親穿著印有“3202”代號坎肩回家時的情景。其父叫楊水英,時任河峪公社民兵連連長,直接參與了太焦鐵路修築大會戰。那是1970年冬天,鐵三局施工指揮部給每個參加會戰的民兵發了一個“勞動布”棉坎肩,一副棉耳罩,一副棉手套。不要小瞧這個棉坎肩,民兵們穿上後,個個神氣得了不得。不是因為這個棉坎肩多麼禦寒,而是在坎肩的胸部上方醒目地印著“3202工程”字樣。那時,“3202”代表了一種榮譽,能夠參加“3202”工程會戰,是非常光榮且值得自豪的事。其父穿著印有“3202”坎肩回鄉後,很是讓村裡的鄉親們羨慕了一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