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代的北京老衙門還健在,就在這條小衚衕裡,一般人不知


北京胡同裡藏著很多“寶貝”,今天說說這個“寶貝”——順天府衙,這是明清時代北京這地盤上的府衙,用今天的話說就相當於市政府了。聽起來這麼高大上的機構,其實不好找,在一條很不起眼的小衚衕裡。它就是東公街。圖為東公街即景,顯得十分滄桑。

東公街北頭連著分司廳衚衕,進了東公街,就是拐來拐去的小巷子。這條街位於府衙的東側所以得名。

走到巷子中部靠南的位置,才可看到有大院,被圍牆圍的嚴嚴實實,可見到裡面有些年代較為久遠的建築。其實這裡面就是順天府衙的所在地了。 元代開始建都大都,管理都城的署衙稱大都路。起初大都路署衙無處辦公,只在一座大廟裡湊合著,這可能是史上最寒酸的市政府了。後來官方買了一個周姓人家的十九畝地,就在今天東公街位置建起了這座署衙。

我著急見到這處府衙的真容,趕緊繞著圍牆找到了大門。發現原來這裡面是北京教育學院東城分院。可惜我去的時候裡面的建築在施工,管的也嚴,保安不讓進。

我只好在東城區有關網站查到了這個府衙的面貌。目前這是一座市級文保建築。明、清兩代順天府衙所在地都是在此,能保存這個“市政府”遺址不容易。

今天東公街的生活小景。可曾想,歷史上這裡具有多麼重要的地位。比如在清朝乾隆年間,順天府就統管大興縣、宛平縣二京縣以及其他22個州縣,府內設有東、西、南、北四路廳分別管轄各路州縣。順天府署設有禮、吏、戶、刑、兵、工六房,以對應中央六部。這就相當於今天的市級政府,與中央各大部委保持轄接是一個道理。


老府衙,也就是今天的教育學院的南門。古代順天府是首都的最高地方行政機關,所以府尹的職位特別顯赫,高出一般的知府二至三級。正三品衙門用銅印,惟順天府用銀印,位同封疆大吏的總督、巡撫。

大院內的建築。據資料,中華民國時期,順天府署曾改為北平市立小學、幼稚園、東北中山中學以及河北省路局。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佔領北平,該地改為陸軍司令部,成為審訊中國人的場所,周邊房屋幾乎全變為監獄。中國人的“市政府”,卻被日本人改成監獄,這結局也太慘了。

今天的東公街,繁華不再,有的只是普遍百姓的小生活。

一些老人雖然沒經歷過府衙那段歷史,但對衚衕裡的故事卻能說個七七八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