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效特牲中为什么说昏礼不用乐,幽阴之义也。乐,阳气也。昏礼不贺,人之序也?

王瑜瑜

现在的习俗,已经跟礼记上记载的差距非常大了,有些甚至都是完全相反的,如果按照礼记记载,那么结婚应当在黄昏,全体穿黑衣服,没有音乐,庄严肃穆,不苟言笑。这一点怎么看着不像婚礼,倒像是那个什么?嗯,是的,从周代到现代,礼的内容早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了。

我们现在能看懂礼记,全都是清代考据学家的功劳,因为古代传下来来的书,就算是古人也不一定能看的懂。比如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就说过,尚书佶屈聱牙自己完全看不懂,好吧,看到这里你是不是立马就原谅自己也看不懂尚书了呢。

现在这种热闹的婚礼主要是源自于唐朝,至于结婚习俗嘛,也是一步一步的在简化,不然书上说结婚的时候,新娘和新郎分别要在台阶的两侧,各走多少步。就这简单的一条,就难倒了无数人家,因为很多人家根本就没有台阶。

所以简化,也成了人心所向的一件事。到了朱熹的时代,朱熹终于简化了各种繁文缛节,写成了一本《朱子家礼》,这本书终于挽救了儒家在民间的影响,民间至于有一本可以简单操作的婚礼规范了,不然还按照原来那一套,只会曲高和寡失去民心。

礼,是个非常重要的东西,从古至今变化很大,唯一不变的就是我们依然是礼仪之邦,虽然比起古代我们差了很远,但我们应当多努力,让礼的精神满满在国民心中生根发芽。


昭烈名臣

此段经文、注文及孔颖达疏文,并列于下,以便进行详尽的解释:

《郊特牲》云:“昏礼不用乐,幽阴之义也。昏礼不贺,人之序也。”
郑注云:“乐,阳气也。幽,深也。欲使妇深思其义,不以阳散之也。序犹代也。”
孔颖达疏云:“昏礼所以不用乐者,幽,深也,欲使其妇深思阴静之义,以脩妇道。“乐,阳气也”者,阳是动散,若其用乐,则令妇人志意动散,故不用乐也。”

古代的昏礼多是在傍晚黄昏时举行,因此才称为昏礼,作“婚”只是后起的。在《仪礼》中,《士昏礼》一篇的篇名用的就是“昏”字。学者认为,婚礼一般在黄昏举行,可能与早期的黄昏时的抢婚习俗有关。《郊特牲》这篇成书于战国,而此篇对昏礼的论述,以及郑玄和孔颖达对这句经文的解释,也充分地体现了当时的阴阳思想。郑玄将乐作为阳气之物,而妇人作为阴气之体,不宜用阳气来搅乱妇人的意志。这段解释对我们现在来说,当然是非常牵强和难以理解的,但是在当时的思想背景之下,还是有其特定的意义在里面的。陈祥道也解此句说:“《大司徒》:‘以阴礼教人,则民不怨。’昏之为礼,其阴礼与?古之制礼者,不以吉礼干凶礼,不以阳事干阴事。”这都是从阴事阳事的角度来阐发经义。

至于“昏礼不贺,人之序也。” 清人孙希旦《礼记集解》的解释说:“昏礼,舅姑授妇以室,子有传重之端,则亲有代谢之势,人子之所不忍言也,故不贺。”就是说,一个人在结婚成家之后,就要逐渐承担起传承家族血脉等重任,家族的各项事务也要逐渐从父亲母亲的手中向儿子和儿媳手中过渡,这样人子不忍心明言父母的老去,因此昏礼中不接受贺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