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先生的“心外无物”的心学理论是否受当时佛的禅宗思想影响?

手机用户6704438089

阳明心学是一种非常好的心智管理理论与方法论,可惜的是,许多人都误解了阳明先生的心学精髓。

误解之一是不懂什么是心。许多人都喜欢说跟着自己的心走,其实当一个人还没有证悟到什么是心的时候,他(或者她)所说的跟着心走都不是跟着心走,而只是跟着自己的感觉走或者是跟着自己的习惯和看法走而已。

误解之二是将阳明心学当成了工具,仅仅在思维的层面理解了心学,而没能够在心的高度理解心学,叫做“买椟还珠”。阳明心学的实用性的确很强,但那不是心学的“体”,而是心学“用”的部分、工具的部分。当没有把握住心的本质,而去使用心的工具的时候,很有可能会走偏了方向,甚至被心魔带走了,最后走火入魔。当年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引入阳明心学,就是没能到达“心体”的高度,只是在“用”的层面下功夫,最后走偏了,走上军国主义的邪路。

误解之三是将“体”“用”脱钩。阳明心学是建立在孔孟心性学基础上的一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问,是一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入世修行的理论体系。阳明心学对孔孟儒学的最大贡献是通过王阳明自己的体悟,印证了孔孟心性学中对“正心诚意,格物致知”的可行性和规律性,以及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用性和功效性。 许多人对阳明心学一知半解,在跳出了身体、思维和情绪的制约的时候,变成了对一切都不在乎,反正“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我就是理,我就是物,死猪不怕开水烫,没有了儒学的“礼义廉耻”,掉到动物性的愚昧和本我状态中去了。

还有一些人跳出了“物欲、私欲”的樊笼,没有向着“心即理、致良知”的心性层面修行,而是掉入了“狂禅”的监狱。空谈心性,无所作为,只求个人感觉良好,不问对他人的影响和对社会的贡献。造成了明代末期心学后人的“口头禅”的流弊现象,对社会和国家带来了巨大伤害,这是在学习阳明心学中不得不防的问题。


h凡夫俗子

禅宗著名公案,两个和尚争论风动幡动,慧能大师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这是前所未有,惊世骇俗的观点,在普通人看来这是迷信,是唯心主义,但是这句话解释了一个极为深刻的道理。就是我们的宇宙万物,不管是主观的也好,客观的也好,都要通过人的心去感受,去体验,换句话说就是人是万物的尺度,离开人的意识谈任何事情都是没有意义的。在风吹幡动的故事中,风,幡,心三者共同参与下,才会有幡动这一现象,缺失任何一方,都不会发生,所以说风幡心三者是非一非异的关系。看过霍金的《时间简史》的都知道,人择原理,就是我们的宇宙为何是这个样子的,是因为通过人的意识来观察宇宙就是这个样子的,如果不是这个样子的就不会被人的意识所理解。

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并不是说,我认为世界不存在这个世界就不存在了,而是说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人的意识范围之内,都是可以被人所感知,理解,并运用的。所以说王阳明的心学核心就是禅宗。

禅宗涵盖有为法和无为法,积极入世,建功立业属于有为法,佛教整体上看是无为法,讲究出世,最高目标是成佛,所谓成佛,就是获得极大的自由,世间的人的追求无非就是长寿,富贵啊,无忧无虑啊,无非是赛过活神仙啊,那成佛比这个还要好,佛的寿命是永恒,没有任何烦恼,智慧遍布宇宙,所以佛教的终极宗旨和世人的终极追求又是不矛盾的。佛教虽说总体上是出世的,但是又不反对入世,累世修行,积累功德,都是成佛的资粮。作为在中国最有影响的佛教派别之一的禅宗,更是强调积极入世修行,高举顿悟成佛的大旗,摆脱佛教玄奥的义理,复杂的仪轨,只要明心见性,就可顿悟成佛。当然成佛对普通人太过遥远,但是禅宗的思想可以让我们摆脱历史陈陈相因的陈规陋习,迂腐浅见,跳出狭隘的个人团体的偏见,打破常规,革故鼎新,推动社会创新,科技发展,在今天看来都是很有意义的。


若有所相皆是虚妄

王阳明先生的“心外无物”的心学理论确实受到了当时佛教禅宗思想的影响。因为纵观王阳明的成长经历,他长期学习钻研儒释道三学,对儒家和佛教研学尤深,尽管他后来一再否认佛教对他的作用,但我们从他的学说中不难看出佛教对他的深刻影响。

他所谓的“心外无物”不是说在人心之外客观世界就不存在了,而是说外部世界需要人的意识来感受,没有人的意识感受、认识,谈客观世界的存在是无意义的。


元元16867

其实儒释道是一脉相承的。也可以说是相互影响。佛学,禅宗,为什么能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实质是中华民族的智慧够!能够接受!心外无物是说,宇宙万有事物都是心的做为!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心物一元。并非是指的人们的意识心!也可说,心既体,心既理,心既性,心既道,心既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