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尤杯间隙探营拉差诺成长之地,探访成功奥秘,以及那些坚持的人

卡马拉,一位笑容慈祥、体态丰腴的泰国女士,一家专门制作泰国特色甜品的工厂老板,小时候家境贫寒,靠自己的努力把家传的手艺发展壮大起来;

谢芝华,来自中国湖北,曾在中国羽毛球队当陪练,他陪出来的最出名的队友是李永波/田秉毅;

因达农.拉差诺,老家在泰国一个并不富裕的地区,父母从老家到曼谷打工,她便是在父母打工的工厂出生的。

单看上面的简介,大家会觉得这是完全没有关系的三个人,但,这三条看似没有交集的线,却找到了共同的交点——羽毛球。不得不说,这是一种缘分。

汤尤杯间隙探营拉差诺成长之地,探访成功奥秘,以及那些坚持的人

结缘,始于一位泰国善良女子的羽毛球梦想

卡马拉从小就喜欢羽毛球,时至今日,杨阳、赵建华、叶钊颖、龚智超等羽坛名宿依然是她心中的偶像,对他们的经典战役依然如数家珍。打羽毛球是卡马拉小时候的梦想,但因为家境贫寒,她的梦想无法实现。

卡马拉的外祖父是从中国来到泰国讨生活的华侨,以手工制作泰国特色的甜点为生。现在可以发展成一家颇具规模的食品工厂,全靠卡马拉和妈妈一起奋斗,为此她放弃了自己的学业,却让兄弟姐妹都上了大学。

家境好起来后,卡马拉便把对羽毛球的喜爱传承给了自己的孩子们。她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她让他们都学打羽毛球。在卡马拉眼中,中国的羽毛球水平是世界最高的,中国的教练是世界上最好的。如今有了条件,就一定要给自己的孩子们找最好的教练学习羽毛球,弥补自己年幼时的遗憾。多方辗转,卡马拉联系到了泰国羽协,希望羽协能帮自己联系一位中国教练到泰国来,教自己的孩子打球。

卡马拉或许想不到,自己对于中国羽毛球、对于中国羽毛球教练的崇拜,会为泰国羽毛球创造历史。

汤尤杯间隙探营拉差诺成长之地,探访成功奥秘,以及那些坚持的人

卡马拉

1992年,随着一批老队员退役,中国羽毛球队的阵容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当时的谢芝华男双组担任陪练,主陪的李永波、田秉毅等主力都在那时选择了退役。谢芝华觉得,这是上天对自己需要开启人生新道路的一个暗示。他向队伍提交了退役申请,并且向队伍表达了希望有机会出国尝试执教的想法。在那个年代,出国执教是很多退役运动员的选择。对于谢芝华来说,他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得到这样的机会,也不知道自己究竟可以去到哪里。

一边是希望有中国教练来指导孩子的“资深迷妹”,一边是刚刚结束运动员生涯想要在新的舞台展示自我的青年才俊,在中泰两国羽协的“牵线搭桥”下,谢芝华开启了自己的海外执教生涯。或许,他都没有想到泰国这一站,他坚持了26年,而且还将坚持下去。

成长,缘于中泰两位平凡人的共同努力

到了泰国,谢芝华成为了卡马拉3个孩子的教练,这也是他教练生涯的第一批队员。后来,卡马拉的大儿子获得了泰国全国冠军,如今是泰国国家队的一名教练;二儿子继承了母亲的事业,接手经营甜品工厂;小女儿原来也有机会入选国家队,但后来选择到美国读书。

很长一段时间,谢芝华只是卡马拉家的“私人教练”。后来,他看到工厂很多工人的孩子在父母工作时就在厂房里跑来跑去,厂房里有很多正在加热的大锅,孩子们这样跑来跑去,实在太危险。于是谢芝华向卡马拉建议:让这些孩子也来打羽毛球,既能保证孩子们的安全,让家长们安心工作,又能让他们锻炼身体。

因为小时候没有条件打羽毛球,卡马拉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尽可能多的孩子们不再留有自己年少时的遗憾,这一想法和谢芝华的建议不谋而合。就这样,一支俱乐部的雏形就这样诞生了。在此基础上,卡马拉和谢芝华一起,慢慢地把这个小团体变为一支俱乐部,直到一所羽毛球学校,并根据甜品工厂的名字定名为“曼通勇羽毛球学校”。

发展到现在,曼通勇羽毛球学校不得不限制招生人数,因为慕名而来的人太多了,而且已经不仅仅是泰国国内的学生。然而,学校刚成立的时候,远不是这样的光景。

汤尤杯间隙探营拉差诺成长之地,探访成功奥秘,以及那些坚持的人

当时,很多家长和孩子只是单纯把学校当做一个“托儿所”,对于训练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出于对孩子们负责,同时也是内心对于羽毛球事业的执着,谢芝华每天凌晨4点30分起床,开着工厂里一辆破旧的面包车,挨家挨户去接孩子们训练。那时候,学校的条件还很简陋,没有专门的校舍,午休的时候,孩子们就睡在卡马拉家的地板上。晚上训练结束后,谢芝华再开车把孩子们一个个送回家,往往这一趟下来,时间已经是晚上11点。

有一段时间,谢芝华的母亲也来到曼谷陪他。谢芝华每天忙到没时间吃饭,母亲就做好饭,用保温饭盒装好,坐在副驾驶座上,陪着谢芝华去送孩子们回家。谢芝华只有在遇到红灯或者孩子们到家下车的短暂时间里,才从母亲手里拿过饭盒,匆忙扒几口饭。

谢芝华说:“那时候年轻,也不知道累,就想好好做点事,整天从早忙到晚,仍然很开心。”1998年,泰国受到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泰铢贬值严重,很多其他国家的教练都选择离开泰国,但是谢芝华选择了坚持。他说:“有感情了,自己付出了那么多,现在有一点样子了,舍不得啊。我是真的喜欢羽毛球,这边可以让我很好地做羽毛球的事情,所以我决定留下来。”

谢芝华选择了坚持,当时的他没有想到,这样的坚持会为他换来了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汤尤杯间隙探营拉差诺成长之地,探访成功奥秘,以及那些坚持的人

卡马拉和谢芝华观看拉差诺的汤尤杯比赛

命运的改变,来自坚持的力量

拉差诺的父母都在甜品工厂上班,谢芝华很早就认识他们,照他的话说,是看着他们如何恋爱、如何成家,直到拉差诺出生。

拉差诺是在卡马拉的工厂里出生的,从5岁开始,她便在厂区的羽毛球场边帮打球的哥哥姐姐们捡球,6岁那年,正式跟谢芝华开始了羽毛球训练。

刚开始,谢芝华并没有注意这个瘦瘦小小的姑娘,可很快,他发现拉差诺虽然平时不爱说话,有点内向,但打羽毛球的天赋非常高,而且非常能吃苦。在同龄人当中,拉差诺的进步最快,谢芝华渐渐意识到,她是一个难得的羽毛球天才。从那时起,谢芝华便开始重点培养拉差诺。用他的话说:“除了上课、吃饭、睡觉,其他时间她都被我拉到羽毛球场去训练了。”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拉差诺从14岁开始连续三届获得世青赛女单冠军,2013年世锦赛,她在广州为泰国拿到了历史上第一个羽毛球世界冠军。回国之后,拉差诺受到了英雄般的欢迎。当时的泰国总理英拉接见了她,泰国政府还专门给她发了外交护照,这意味着,她每次出国不仅仅是打比赛,更是作为泰国的国家形象大使,对外宣传泰国文化。而这一切的背后,是卡马拉、谢芝华数年来默默无闻的奉献与支持。

汤尤杯间隙探营拉差诺成长之地,探访成功奥秘,以及那些坚持的人

拉差诺的横空出世,在泰国掀起了一股羽毛球浪潮,也为自己的家庭带来了改变。2017年,拉差诺在曼通勇羽毛球学校旁边买了一栋别墅。要知道,在此之前,他们一家人在曼谷并没有自己的房子。如今,拉差诺用自己努力让家人过上了更好的日子,羽毛球改变了他们一家人的命运。

当然,因为培养出了拉差诺,曼通勇羽毛球学校也名声大振。2013年之前,学校最多只有100名学生,而在2013年世锦赛拉差诺夺冠后,报名人数瞬间暴涨为300人。如今,学校不得不限制报名人数。一到周末,学校的训练会从上午7点开始,不同年龄段在不同的时段内进行训练,一直要持续到晚上10点以后。

为了保证训练质量,学校还聘请了原泰国国家队教练及双打名将苏吉特当教练。拉差诺除了出国比赛时,平时仍然在这里训练。而在她之后,学校又培养出几个颇具潜力的年轻人,其中就有2016年世青赛男单冠军昆拉乌特和亚青赛女单亚军帕达拉苏打,他们将是今年青奥会羽毛球男女单打冠军的最有力竞争者。

汤尤杯间隙探营拉差诺成长之地,探访成功奥秘,以及那些坚持的人

如今,曼通勇羽毛球学校已经声名远扬至很多国家,很多来自印度、马来西亚、中国甚至非洲一些国家的孩子都被家长送来这里学球。今年15岁的鲁昀来曼通勇羽毛球学校前,已经是辽宁省队的队员,为了感受不同的训练风格和氛围,在自己的表姑、前羽毛球世界冠军周雷的介绍下,她来到曼通勇学校进行训练。小姑娘说:“这边的训练氛围和国内不太一样,我还挺适应的,不同的训练方法可以帮助我更好的进步。”

从一个家庭式训练小团队,到如今成为享誉国内外的羽毛球学校,卡马拉年幼时的羽毛球梦想,终于在另一个方向上走向了辉煌。

在卡马拉看来,曼通勇学校不仅仅是一个羽毛球培训机构,更像是一个家。时至今日,拉差诺还是习惯叫卡马拉“妈妈”,而拉差诺的母亲现在虽然已经衣食无忧,但仍然像过去一样在学校食堂里做饭。卡马拉说:“其实,拉差诺的妈妈已经不需要再这样工作,去拿这样算高的薪水,她还是这么做了,因为她对学校很有感情,因为这是我们的家。”

因为曼通勇羽毛球学校骄人的成绩,泰国羽协表示愿意出钱对学校进行一些资助,但是被卡马拉婉拒了,因为她始终坚持这是一所社会培训性质的学校。虽然目前学校可以拉到不少赞助,但是卡马拉每年还是要支出600万人民币左右的费用,用于学校运营。在卡马拉心中,她还要继续编织自己的羽毛球梦,今年的青奥会,她希望从自己学校走出去的昆特乌拉和帕达拉苏打,能够在阿根廷举行的第三届青奥会上包揽男女单冠军。

汤尤杯间隙探营拉差诺成长之地,探访成功奥秘,以及那些坚持的人

一个泰国球迷的梦想,一个中国教练的愿望,如今成为了整个泰国羽毛球的腾飞之源;一个来自贫困家庭的小女孩,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整个家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其实,纵揽整个故事,我们很难看到什么惊心动魄的大事,有的只是这样一批怀揣梦想的人,对于梦想的坚持与执着。或许把他们的成功单纯归于羽毛球稍显片面,但是他们确实用实际行动,向我们展示了坚持的力量。

坚持,真的可以改变世界,对于卡马拉、谢芝华是这样,对于拉差诺也是这样,对于越来越多愿意在羽毛球场上去冲击梦想的孩子们来说,同样是这样。曼通勇羽毛球学校的荣誉柜里摆满的奖杯奖牌,正是对于坚持最好的回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