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传中,皇帝封余莺儿为官女子后吟了一句词,果郡王听后若有所思,他在想什么?

relicsking

果郡王首先很疑惑,看余莺儿的样子,好像不太明白皇上念的这句诗是什么意思,按说一个能随口念出“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诗句的女子,应该是才华横溢的,不应该听不懂“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这是朱敦儒写的《鹧鸪天 西都作》其中的两句,全诗为“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于是果郡王起了疑心,决定暗自探查一番,于是他故意骗余氏说这是李白的诗,而余氏竟轻而易举的相信了,还感恩戴德的叩谢果郡王,这一下就露出了马脚!

虽然试探出了真相,但余氏妩媚,皇上高兴,苏公公办事得力,如果此时果郡王多嘴说出真相,就会一下得罪三个人,所以果郡王只是随口点了苏培盛一句,并没有将真相说出来。

果郡王大概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只是个冒名顶替的宫女,无伤大雅。


瞳心看世界

皇帝封余莺儿为官女子,随时念了一段诗歌,大概意思是说自己难得遇到俗世中的一点轻松自如,余莺儿就像梅花一样让他心动。

余莺儿听了诗歌却没有任何反应,果郡王故意告诉她说这是李白的诗,皇帝喜欢李白。余莺儿信以为真。事实上这不是李白的诗,余莺儿听不懂,说明他并没有很有学识,倚梅园里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极大可能不是她说的。

加上果郡王拿走了梅花树上的小像,余莺儿和小像上的女子长得也不像。所以果郡王知道苏培盛选错了人,可是看皇帝高兴的样子,也没有说破。

事实证明,皇帝后期也说余莺儿没有除夕夜里的温婉心动了。所以说假装有才华,还是会穿帮的。


一川阁主

“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这是宋代朱敦儒《鹧鸪天·西都作》中的词句,并非李白的诗词。果郡王通过皇帝吟诵的这一句词,便试探出了余氏非倚梅园中放小像的那女子。


除夕夜宴,皇帝见席间红梅,思念纯元,到倚梅园散心,偶遇甄嬛。一句“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令皇帝记忆尤深。感念倚梅园中女子的才情,皇帝便命苏培盛寻人。


苏培盛拿了词的上半句去,在倚梅园一众宫女太监中,余莺儿对出了下半句,只因除夕夜她在园中值守,听到了甄嬛与皇帝的对话。
除夕夜皇帝不顾皇后华妃等人的劝说,执意孤身一人外出散心。皇后放心不下,让果郡王跟了去。于是,倚梅园中甄嬛的小像,被果郡王允礼先拾了去。都说小像剪得精巧,极像甄嬛,允礼藏有小像,见着苏培盛寻来的余氏,看着不像,心中已有几分狐疑。

苏培盛寻来了人,特意安排余氏奉茶。梅香扑鼻,皇帝对纯元的思念和感情一下子被唤起,也顾不上去做仔细的甄别,再说苏培盛做事,皇帝估计也比较放心。这余莺儿,可能是被苏培盛教导过,对答得很还算得体,言行间也有几分书香女子的味道。皇上一下春心萌动,龙颜大悦,便吟出了“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皇上于倚梅园中喜获佳人,原本和纯元隔断的过往,似乎寻得了一处联系和衔接,自然喜不自胜,一时飘然,仿佛体会到“天上的神仙府邸也懒得去了,只愿头上闲插着梅花,醉倒在繁华洛阳城中”的神仙风致,才会吟词抒情。

果郡王通晓诗词,才情满腹,自是知道皇上所言为何。但这余氏本就只是区区宫女,胸中无墨,听了皇帝这一句词,自然不知其意。苏培盛的教导,能对付面圣的一时半会,却补不了这诗词歌赋和涵养。

果郡王看余氏疑惑不解,便以“这是李白的诗,皇上喜欢李白的诗”试探,余氏果然露了馅。果郡王确定余氏非倚梅园中女子,本还想提醒苏培盛,说“这路走错了不要紧,东西要交错了人,那可就不好办了”。不想余氏唱起昆曲,皇上听得高兴,对这余氏有几分喜欢。果郡王不想多事,就不再提起了。


谢谢您的阅读,欢迎关注、点赞与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