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梅大娘(牛永超)

书梅大娘(牛永超)

书梅大娘是我的一个远房伯母,我从小就非常敬佩她。

我们村虽然没有外姓人,大家拥有一个共同的先祖,但随着数代人的繁衍分支,从血缘上也就分出了远近。书梅大娘跟我家是出了五服的,但我们两家的交往不断。

我家和书梅大娘家的交情缘于几代人。我的曾祖父在过去是个私塾先生,他的学生遍布十里八村,书梅大娘的公爹——苟爷就是其中的一个。苟爷和我爷爷都是曾祖父的学生,算是同门师兄弟,这是其一。其二,苟爷在前妻撇下一个孩子离世后,后娶的苟奶和我母亲是从同一个村子嫁来的闺女,自然就多了一份亲近。此外,我父亲当村干部的时候,书梅大娘是村里的妇女队长,由于他们工作上的缘故,也使我们两家的接触多些。

听我父亲说,书梅大娘当初嫁到我们村曾经轰动一时,她身材高挑,大眼睛白皮肤,梳着两条又黑又粗的长辫子,穿衣服也较村里的姑娘媳妇们得体,家里地里都能干,孝敬公婆,善待弟妹。村里的年轻后生都羡慕相庭伯娶了个好女人。

苟奶心底善良,相庭伯从小由她抚养,尽管是她的继子,但视他如己出。相庭伯去世前已和苟爷们分家多年。苟奶心疼书梅大娘一个人照顾仨孩子不容易,就经常帮助她做饭,给孩子们做衣服、做鞋子,和书梅大娘作伴。婆媳俩在患难之中情同母女。在苟奶的关心与支持下,书梅大娘愣是一个人撑起了家,不光继续担任着村里的妇女工作,三个孩子也都抚养成人。

书梅大娘(牛永超)

(图片与文章无关)

都说“寡妇门前是非多”,村里人对于书梅大娘却从来没有说三道四。书梅大娘担任妇女队长期间,一身正气,说话办事光明磊落,讲求公平公正。她既秉公办事,又顾及乡亲乡情。

1980年的河南农村,国家的计划生育工作已开始进行,上面让村干部发挥带头作用,要求凡是已生有两个孩子的育龄妇女,都要做绝育手术。抓计划生育是书梅大娘的分内事儿,但她深知农村人养儿子传宗接代的观念根深蒂固,有时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说起来,书梅大娘于我家是有恩的。那年春天,母亲已怀我小弟近7个月,为响应国家政策,父亲决定带母亲到乡卫生院做手术。正当他牵着牲口准备套车时,书梅大娘骑着自行车经过我家门口。她得知我父亲的意图后,就说:“别人家都不去,你就那么积极?弟媳妇已怀孩子这么长时间了,咋忍心打掉?他们不去,咱也不去!”本来我母亲就不想去,听了书梅大娘的话,父亲就不再坚持。两个月后,弟弟出生了。后来,我们和弟弟开玩笑说:“要不是书梅大娘一句话,你就被计划掉了。”

书梅大娘虽然日子艰难,仍不忘孝敬老人,做儿女们的表率。苟爷和苟奶年龄大了后,由儿子们轮流管饭吃。由于相庭伯不在了,苟爷不打算让书梅大娘管他们,可是书梅大娘认为自己有义务,就坚持和弟弟们一样一轮一个月奉养老人。

日子在一天天地延续,转眼书梅大娘已守寡十多年。这期间给书梅大娘提亲的人很多,但都被她拒绝了。她不想让未成年的孩子们受半点儿委屈,也舍不得苟爷和苟奶。

我读大学时,书梅大娘的三个孩子相继成家。这时的书梅大娘已经年逾五十,如果再不找个伴儿,可能后半生就要孤苦一人了。媒人看到书梅大娘没有了后顾之忧,就又上门给她提亲。她的孩子们也都理解母亲的不易,支持母亲追求自己的幸福。

书梅大娘左右为难,想走又惦记苟爷和苟奶年事已高,自己如果不尽孝又于情不忍。她坐在苟奶跟前说出了自己的心思。苟奶既舍不得儿媳妇,又心疼书梅大娘,劝说她遇到合适人家就改嫁,不要挂念自己,有空了回来看看就行。

书梅大娘(牛永超)

书梅大娘最终还是改嫁了。幸运的是,她后嫁的伯父是个退休职工,为人忠厚,一心一意待她。尽管书梅大娘已不能像以前那样,月月轮着给苟爷苟奶做饭,但逢年过节以及两位老人做寿时她都会回来看望。苟爷过世后,她每年都要接苟奶到她那里住上一阵。赶上秋收,也和现在的伯父一起回来帮助两个儿子家收庄稼。

听我母亲说,苟奶去世前的秋天,不好意思再麻烦书梅大娘,想让焕姐把她的棉衣棉裤都拆洗了重做一遍。因为焕姐新添了孙子,没有工夫拆洗,建议苟奶先拆好,自己抽空给她洗了再做。书梅大娘得知后,就把苟奶接去,把苟奶的棉衣裤和棉被全部拆洗一遍,重新进行了缝制,还给苟奶添置了过冬的新衣。苟奶回来后,和我奶奶说起这事儿,不免感叹:“还是老大家的心事好啊。换了别人,出了你的门儿谁还管你?”

去年春天,苟奶在93岁高龄上与世长辞。按照我们老家的风俗,家里儿子多的,父母去世时应由长子“摔老盆”。相庭伯已走了三十多年,完全可以由其弟弟顶替。可是,书梅大娘坚持让她的长子代替父亲给奶奶“摔老盆”。送殡路上,书梅大娘一身缟素,悲悲戚戚地跟在苟奶的灵柩后面,很多人看了无不为之动容,感叹他们婆媳的深情。

今年春节回家,我在村里碰到了二十多年不曾谋面的书梅大娘。她看上去气色很好,根本不像七十多岁的老人,腰板挺直,比过去发福了许多。我一跟她打招呼,她马上认出了我,对我嘘寒问暖,问我孩子多大了,工作忙不忙,说我爸这几年也老了,身体不如以前,建议我抽空常回家看看。

回到家里,我和母亲说起书梅大娘。她说:“恁大娘的日子过得舒心。你现在的伯待她不赖,那边的闺女儿子也都孝顺,他们隔三差五就回来转转。这边的儿子媳妇有时还带着孩子到你大娘那儿去坐坐。”

我想:书梅大娘这也算是有了好的归宿了。衷心祝愿她好人有好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