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扇(牛永超)

送扇(牛永超)

所謂“送扇”,就是在每年農曆六月,孃家給出嫁的閨女送去扇子用來消暑,這是在我的老家一直沿續著的風俗。當然,扇子並非年年都要送,但油條是一定要送的。

民間流行端午送扇子的習俗,“端午節講究送扇子,甚至皇上給大臣送扇子,因為這樣能在端午節這個惡月惡日扇跑惡鬼,實際上是驅趕蚊蠅,祈福、納祥、避邪賑災。”在浙江寧波一帶,自古就有在端陽節“送扇”的習俗。農曆五月在民俗中又稱“惡月”、“毒月”,因五月由春入夏,不但酷熱難堪,蚊蟲滋生,瘴癘毒霾此時也格外囂張,而且在這個時節易發生自然災害以及流行病。

在我老家那裡,“送扇”究竟從什麼年代開始,源自何故,已無從考證。但可以肯定的是,農曆六月是華北地區最熱的時候,選擇在此時給閨女“送扇”,傳遞的是一種來自孃家的關愛之情。也許是出於麥收以後閨女給爹孃送蒸饃,孃家對女兒的一種“回瞧”吧。至於送油條,我想和過去的人們生活水平低,一年難得吃幾次油炸食品有關。因而,送油條也有“改善生活”之意。

農曆六月初六這天,是孃家給新出嫁的姑娘“送扇”的特定日子,取“六六大順”之意。“送扇”的禮品有四樣:扇子、油條(100根)、桃子和李子(各100個)。後三樣東西,婆家每樣只留一半。“送扇人”為姑娘的父親或者兄弟,再帶一個小男孩兒。孃家很重視頭一次給閨女“送扇”,婆家也會鄭重其事地款待“送扇人”。從第二年開始,就只送油條了,且“送扇”的日子隨便在農曆六月哪一天都行。

我們家“送扇”,是從姑姑出嫁後開始的。姑姑是在冬天出門的,來年的農曆六月六,爺爺帶著弟弟上門“送扇”。家裡先請來本村一名廚師,在院子裡壘起了一個鍋臺,上面支一口大鐵鍋,用來炸油條。儘管天氣熱,我們仍然圍在四周看。油條出鍋以後,奶奶先數夠給姑姑送的一百根油條,剩餘的才給我們吃。

上世紀八十年代,電扇在農村還沒有普及,很多家庭是買不起的。因而,我家給姑姑送的是芭蕉扇。姑姑和姑父各一把,扇把下面還繫上了紅繩子。桃子和李子都不難弄到,自己家有園子的,直接從樹上摘。沒有園子的,在市面上也容易買到。

送扇(牛永超)

我小時候各家“送扇”,油條是裝在竹籃裡的。因為有油,籃子上面不能蓋毛巾,又不能讓油條直接裸露在外,就蓋上一層樹葉。我們那裡蓋的是苦楝樹的葉子。要提前從苦楝樹上砍下一些樹枝,把葉子帶柄掰下來,洗乾淨晾乾後,擺放在油條上。至於為何要用苦楝樹的葉子,這個我就說不清了。

進入九十年代,電扇在農村已經不是新鮮物件了。因而,在我妹妹結婚後,家裡給她送的就是一臺落地的搖頭扇。她搬家上樓以後,電器基本都換了新的,房間裡也裝了空調。當年父母送給她的那臺電扇,只怕早已當作廢品賣了吧?

我沒有享受過父母的“送扇”待遇。前兩天給父親打電話,他說給妹妹送油條去了。我故意問:“咋不給我送?”父親給出的理由是:一則因為我的遠嫁,他不可能為了送油條而專門跑幾百裡地;二則是認為我“不稀罕”。我怎麼會“不稀罕”呢?父母的禮物,給什麼都“稀罕”!只是不忍心讓他們長途跋涉罷了。

送扇(牛永超)

聽母親說,現在不光沒人擓籃子了,連油條也不炸了。各家都是買上十來斤油條,用袋子裝著就送去了。不少有錢人家連電扇都不送了,直接給閨女安空調。如果女兒家已經裝了空調,就送去兩千元錢表示一下心意。

不過,也有因為“送扇”鬧矛盾的。聽說有一家在嫁閨女時,要的彩禮較多。頭一次給閨女“送扇”,沒有買空調。女婿一看就不高興了:“要那麼多彩禮,連個空調都不給買?”孃家的說法是,彩禮在閨女出嫁時都帶走了,因而只給買電扇。也許是之前女兒沒有和女婿說清吧。結果,雙方鬧得很不愉快。

送的“扇子”的變化,正反映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然而,父親說,現在農村“送扇”也有攀比之意。比如,張家給女兒買了一匹的壁掛空調機,李家就有可能買一匹半的,或者直接買櫃機。有的女兒還會跟父母指明要“什麼牌子、多少錢以上”的空調。

其實,送什麼“扇子”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父母對女兒一家的那份情義,做到量力而為即可。如果過於強調“送什麼”,反而違背“送扇”的本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