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東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要體現變、融、同

第一,要看到變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一定要反映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變化,實踐也好,理論也好,人們的思維都發生了很大轉化。如果在改革之初,或者本世紀之初來研究,跟現在是不一樣的。體制模式變了;公有制為主體,主體的內涵變了;產權制度、所有制關係、民營經濟的股權結構變了;民營經濟和公有制經濟之間的關係變了;原來講計劃和市場的關係,計劃變成了規劃,我們搞中長期的規劃,產業政策慢慢走向科學化了;政府職能也在發生變化,2018年的政府和2011年之前是不一樣的;宏觀、微觀都變了;如此等等。

沒有對變化的理解,寫不出現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新實踐,以及世界和中國互動變化的關係。所以一定是變化的,與時俱進的,這就是一個字“變”。

還有一個“變”。資本主義近代開始出現,500年不到。社會主義從《共產黨宣言》提出來,思想的社會主義只有170年。這兩條線——資本主義這條線,社會主義這條線——原來我們認為是平行的,後來總是有時候會交叉。這就是為什麼講市場不是資本主義特有的,計劃也不是社會主義特有的。

由此,第二個特點就是“融”。這個世界,特別是全球化、信息化,世界變得越來越小的時候,都在融。我最近在研究熊彼特的《從馬克思到凱恩斯》。我發現,從長週期的角度看,世界的融合非常快,迫使你互相學習。計劃是改進,是改良,但一定是市場的。我們不是學市場嗎?從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到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再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從市場調節為輔,再到市場起決定性作用,一直在學習市場。市場是人類經濟社會的最大創新,是最重要的客觀關係。兩個都在學。新一輪長週期的出現,特別是AI出現,智能設備的出現,在實踐中相互學習,促使我們的觀念也互相學習。

因此,我們寫這個書,寫這個理論體系,一定要看到“融”的趨勢。我們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大量的東西要寫共性的東西,否則只寫特色很枯燥。“特”不是孤立的,“共”也不是中國特有的。一個基礎的東西,供給需求是一樣的。所以,重要的是“合”“融”。

第三是不孤立。一定要系統,不能非常局部,不能把自己放在小的井裡面來看這個世界,我們要站得更高,站在高處來看這個世界。這個世界是非常系統性的、開放性的、包容性的,所以要看系統性,到外面去找資源。人類的治理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變化很快。40年間的中國,由原來的生產力落後到現在發展得尚不平衡、不充分。40年是人類生命一半的時間,但是變化很快。“變、融、同”,有生命力的是反映客觀趨勢的。你要比別人更早更快發現趨勢、發現規律。

(陳東琪,系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原副院長;根據其在“經濟研究·高層論壇·2018——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暨《經濟研究》復刊40週年”研討會上的發言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