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作品《妈妈再爱我一次》解析精神分裂

从文学作品《妈妈再爱我一次》解析精神分裂

很多人都会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这首歌是台湾富祥公司于1988年摄制的伦理悲剧片,故事改编自台湾民间故事《疯女十八年》,它是台、港通俗影视产品中最典型的家庭伦理大悲剧。《妈妈再爱我一次》的剧情以倒叙方式进行,描写精神病医生林志强留学归国,展开精神病院的业务。他发现院中一名病人,竟是他失踪18年的母亲秋霞!原来当年其母秋霞与其父林国荣相恋,因秋霞是不明父亲的私生子,母亲又做过舞女妓女等多种卑贱的职业,身家不清白,被林国荣的母亲强行拆散,另外为国荣娶妻。

已经怀孕的秋霞到乡下投靠姨母,生下志强后独力抚养,母子二人相依为命。

国荣之妻娟娟,婚后数年一直无孕,经证实不能生育。林家父母为了延续香火,苦苦恳求秋霞,希望志强离开母亲,回到林家认祖归宗。秋霞为了孩子的前途和幸福,几经内心挣扎,把孩子送到林家。起初,年幼的志强因思念母亲,无法过平静的生活,经常偷偷回到乡下找母亲。

从文学作品《妈妈再爱我一次》解析精神分裂

黄秋霞所受到的刺激如下:身世不明,不知父亲是谁,父爱缺失,早年丧母,心里留大一大伤痛。无父无母,这样的人很容易对爱情倾心相托,因身世被岐视而失恋,这是给她的比丧母更大的创伤性打击;生子后单身母亲和私生的儿子又受歧视,导致她为孩子考虑接受了林家接走孩子的要求,亲子分离的焦虑与悲痛让她倍感凄凉压抑;儿子失踪,儿子昏迷不醒所给的巨大恐惧感等。她内心最大的恐惧是儿子被夺走了,儿子不见了,她紧抱着儿子喜欢的大熊猫,假借它成为儿子的象征,活在幻觉中,脱离了常人的意识,丧失了社会功能,从而成为严重的精神障碍患者。儿子是她最大的精神支柱,当真实的儿子以一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唤醒黄秋霞的记忆。黄秋霞认出眼前的儿子,她悲声大放,从恶梦中醒来。

这部影片不仅描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更是把社会心理因素致精神分裂的前因后果展示给观众,演绎出之社会心理因素致精神分裂的起因与发展。这说明,有些睿智的人们,善于观察人们心理变化,已经捕捉到社会心理因素致精神分裂的实质,用文学作品描述出来,不但帮助人们认识理解这类人群,在某些作品中,甚至为人们帮助精神分裂者恢复正常,提供出方式和方向。

从文学作品《妈妈再爱我一次》解析精神分裂

社会心理因素导致的精神分裂症,必定有相应的人文生活环境和社会事件的刺激为前提,才能引发了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出现。

精神分裂既然是心理社会因素导致,其实质上还是心理障碍。也就是说,社会心理因素导致的精神精神分裂,实质上是心理障碍的一种表现方式。

精神分裂和神经症一样,其实都是心理障碍,都是在某些社会心理因素的刺激源中,出现的心理障碍。不同的是,有些人的感知觉在难以承受的刺激下出现了变异,如果不能及时恢复正常,持继的感知觉变异,自然就会带出怪异行为,他人就会给予精神不正常的判断。他人的判断又是自我认同与自然我状态判断的重要参照,他人对自己精神不正常的判断必然反过来影响自我判断。人都是凭感知觉来认识世界,确定与外界互动行为模式的。感知觉变异,自知力自然就不会完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