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有些学者说“宋朝之后无中华”?你是怎样理解的?

天戈大先生


“崖山之后无中华”这个说法不是我们中国人提出的,而是我们的近邻日本人说的。就是南宋政权受到蒙古人追杀,在广东崖山大臣陆秀夫背小皇上赵昺投海殉国的事情。这事对日本国触动很大,因为历史上日本非常仰慕我们中华文化,奉中华汉文化为正统,所以当蒙古人占领中国时,日本认为中国已经灭亡了,汉文化也可能随之灭亡。以至于当宋朝遭到蒙古人打击时,他们都产生了出兵帮助宋朝的想法,这种情节一直维持到明朝末年。当满清入关的时候,日本同样瞧不起这个蛮夷,多多少少又产生了类似的想法。所以“崖山之后无中华”之说主要流行于日本,我们国家及世界并不认同,也不是主流学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近现代日本对中国的疯狂侵略,可着实对中华文化是一次大的伤害,不知道日本学者又是如何界定这些事件的。


宁静致远WQ


首先,有必要了解一下什么是”中华”。

古代人以为天圆地方,东为夷,西为戎,南为蛮北为狄,黄河流域位于四方之中。华:”服饰之美谓之华”。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认为是“冠服章彩”的文明族群,故多建都于此,称之为“中华。”后经秦汉大一统之后,多民族之间互相融合,“书同文车同轨”,率土之滨,皆称中华。

由此可见,“中华”并非单纯地理层面的,而是地域管辖、文化沉积、民族融合等为一体的多元名词概念。

以“中华”为我国通称始于东晋。“五胡乱华”之后,晋室衣冠南渡,建立了偏居南方的东晋政权。时为东晋大司马的桓温有心北伐,图谋中原,便在《请还都洛阳疏》中奏道:”自胡强凌暴,中华荡覆,狼狈失据”。自此,“中华”一词开始普遍使用。七百多年前的1279年,南宋和蒙古大军在崖山(今广东江门)进行了史上最大规模的海战。战争的结果是,南宋全军覆没。四十三岁的陆秀夫先强迫妻子跳海自杀,随后背着八岁的皇帝赵昺投海,随行十多万军亦相继跳海。战后,海上浮尸随海浪翻滚,多日不去。

崖山海战,不仅标志着南宋的灭亡,还造成了汉人政权在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整体沦陷,以至于直到1368年,八十九年间的中华大地一直为蒙元统治。

于是,宋亡之后,就有了“宋朝之后无中华”的说法。

最早提出这种观点的是明末清初的钱谦益,就是被才女柳如是逼着跳水殉国,却怕水凉而苟活的大明才子。他在诗中写道: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可持这种观点的人毕竟是极少教,尤其是满清入关建立大清王朝之后,由于提倡“满汉一体”,举国皆华夏民族、大清子民,就更鲜有人如是说了。

但是在一水之隔的日本,持这种观点的人却渐渐多了起来。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逐渐强盛。由于地域狭小,自然资源匮乏,日本国内一些右翼势力便蠢蠢欲动,做起了“蛇吞象”的美梦,妄图占据中国。甲午海战日方战胜后,更膨胀了他们的这种野心。于是出兵朝鲜半岛,入侵台湾,妄图以此为跳板,全面占领中国。

可出兵中国总要找个合理的介口的,尤其是日本国内仍有很多人视中国为“天朝上国”,把入侵中国视为“大不敬”。为安抚这些人,说服更多的人支持入侵中国,日本国内“京都学派”大肆进行宣传,声称自唐宋时中国和日本即同属一个文明体,蒙元灭宋之后,斩断了华夏文明的链条。从崖山海战起,日本就成了中华文明的另一个附着体,日本有义务将失缺了六百年的中华文明,重新植入中国。

多么冠冕堂皇的理由!让日本人欢喜,还要让中国人感恩。

可叹的是,这种论调在民国时期,随着清朝灭亡之后日本的兴起和中国的落后,逐渐漫延起来。甚至一些知名学者、历史学家出于对蒙元和满清的不满,也一度支持“宋亡之后无中华”的观点。

殊不知,这正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观点!

我在篇首已经介绍了,”中华”是个多元的名词,并不是单纯的汉族概念。”中华”不仅仅有汉唐的威严,还有西晋南宋的屈辱。不仅有宋代的富庶,还有明清的贫苦。不仅有汉族的中央集权,还有蒙满少数民族的大一统。把“中华”局限于汉族统治的几个王朝,其目的是挑拨民族仇恨,转移文明中心,目的阴险,其心可诛!

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多年的文明积淀,已经成功地屹立于世界舞台之上。做为世界四大古老文明中唯一没有断代、至今还在沿袭的中华文明,早已是世人皆知。无论是蒙元灭宋还是满清灭明,都是中国内部矛盾,都没有因为战争和政权更替而把中华文明断开,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也永远都是中华文明的创造者和继承者!

所以我认为,“宋朝之后无中华”是不成立的,它扭曲事实,割裂民族感情,扼杀民族自信,只会让亲者恨、仇者快,断不可信!


非非空


所谓宋朝之后无中华,还有种说法是“崖山之后无中华”,又称“崖山之后无华夏 ”,与“明亡之后无华夏”一句并列,是一种文化和网络论调。混淆视听,不足为信。为了驳斥这一错误的提法,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一提法的历史背景。



该论调的主张者认为标志着宋亡的崖山海战导致传统的汉民族政权首次完全被北方游牧民族王朝所完全取代,并认为华夏文化在经历蒙元灭宋后发生严重的断层,古典中华文化遭到了摧残。 “崖山之后无中华”是出自南明遗民的诗句,以崖山海战比喻南宋败亡,哀叹山河破碎,神州陆沉。崖山海战是南宋末年宋元的最后一次战役,中国方面对参与这场战争的人数有30万及50万两种说法,但据日本方面的记载,宋元双方投入军队50余万(其中宋方面20万,但20万人中包括了文臣及其眷属、宫廷人员、普通百姓,实际战斗力仅有数万)这场战争直接关系到南宋流亡朝廷的兴亡,最终以宋军全军覆而告终。

战后宋朝随之覆灭,元朝逐步完全统一了中国 。忽必烈建立的元朝将云贵、青藏、蒙古高原和东北北部与传统“汉地”一起纳入统治范围。 我把“中华”这个词理解为一种精神,一种民族的脊梁。南宋末期,代表先进文明的中华文明被落后野蛮的游牧民族第一次完全击败,当陆秀夫抱着小皇帝跳海时,以中华文明为尊的这个国家就没了,这个文明内的有骨气的人也随着这个国家去了,然后就是进入了所谓的元朝,虽然元朝实行人种制度,但是它对各种文明持包容态度,因此明朝时虽然汉人复国成功,但是也沾上了一定游牧名族的暴戾,猜疑。多了一份圆滑。少了一份儒雅,所以中华精神已经不一样了,明朝的汉奸也很多。 而我对“华夏”理解的意思就是华夏文化,进入清朝,后金吸取了他祖宗的教训,开始了残酷的对中华族群的精神阉割,留辫子啊,禁书,文字狱,这导致了华夏文化的完全倒退。



汉族历史认为宋朝的灭亡是古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亡国,并且在元朝统治的一百年中,原先的文明受到了摧残,蒙古人推出的四等人制又使汉族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一些气节、品质已经消磨。明朝是汉族人复国,但整个汉族的民族特性我觉得并没有完全恢复,个人总是感觉缺少一些东西吧,可能是文化上的东西,明朝的科举比宋要死板而且很多书已经失传,大部分书都是蒙古人留下的或者蒙古人编写的。明朝政治斗争比较惨烈,而且有宦官掌权的情况出现,中后期的皇帝并不勤政,常受蒙蔽,导致了国家政治出现各种问题,最后被清人灭亡,这是第二次亡国。清朝经过了两百多年的统治,长跑马褂,还有辫子,都已经留在了人们心中,就像辜鸿铭说的:头上的辫子能减去,心里的辫子剪不去(原话记不清了,大概是这个意思)。“崖山之后,再无中国,煤山之后,再无华夏。”这是日本史学界的总结。作为一个华夏子孙,我们应该牢记历史,不能让历史重演。从过去宋明两国创造出辉煌曲折的历史中不断学习,总结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这两段时期是汉族的亡国史,要是忘了自己民族、族群的悲剧史,不反思,那么这个民族会永远浑浑噩噩,不停的插科打诨中,这也是当时朱元璋和孙中山所宣扬是口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所说的吧。还好现在是我们民族的伟大复兴当中,但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复兴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