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都舍不得扔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我是小白别喷我

豆瓣上有个小组,叫“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每到双十一、六一八或者其他电商优惠期间,总会看见有人在里面晒书单,无论是数量还是价格,都令人咂舌。

我曾在小组里问过这些发书单的同学,“买这么多书,你看得完吗?”

无一例外,他们的回答都是“当然看不完,但是不买心里难受”。

你看,这就是一种囤积症的具体体现。

按照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概念来看,囤积症或者说储物症,是一种强迫性行为,严格来讲,属于心理疾病。

关于囤积症,存在着很多认识误区。有人说,穷人容易囤积,因为存在物质匮乏;还有人说,老人容易囤积,因为他们对物品存在情感需求。然而实际调查发现,大多数囤积症患者年纪都不大,而且大都出生在家境良好的家庭内,甚至有些人在社交领域极其活跃,这与人们通常对“囤积症”离群索居、孤僻乖戾的固有印象恰恰相反。

与寻常的集邮等收藏爱好不同,尽管都是在收集东西,但是囤积症与收藏者有一个明显的分界点,就是囤积症所收集的物品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日常生活。而且,收藏者对藏品一般都会进行有序的陈列和保存,以便展示给他人看,而囤积症根本无法有效处理和维护自己囤积的物品,更不用提向他人展示了。

很多人认为囤积症只是单纯的懒惰或者不讲卫生,而实际上,情况要更为复杂严重得多,他们所面临的问题,是无法有效处理信息。

很多囤积症患者自知有囤积物品的毛病,但他们往往会声称自己只是没时间去处理它们。其实问题的症结,在于囤积症在处理物品的过程中,经常要花很长一段时间决定一件东西是扔是留,而等到他们终于决定了以后,却发现又有更多的东西被纳入了自己的生活。简单说来,就是扔的没有攒的快。

囤积症在获得物品的时候,只会考虑这件东西可能带给他的好处,却从不会考虑自己可能没钱买或者家里没地方放。相反,当他们尝试丢弃物品时,他们又只会想着他们会失去什么,而不去想扔掉后会带来什么好处。

想要改善囤积症,无非三个字:断舍离。

这个概念来自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断,即是不买、不要不需要的东西;舍,即是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离,即是舍弃对物质的迷恋。

生活其实并没有多难,想要的越多,得到的越少,所以,该舍弃的,务必要舍弃,才能够轻装上阵,面对真正的生活。

正如曾国藩所说,“未来不迎,当下不杂,既过不恋,是之谓诚而已矣”。


高太爷

  舍不得扔是是什么心理,其实很复杂的,大致可归为几类:

  第一种:怀旧心理。很多人在购买东西的时候,内心是对该物品是非常喜欢的,买回去后很是珍惜,不管时间过去了多久,不管东西多旧,都舍不得扔。其实这里体现的是一种崇尚节俭的美德,只要东西能用,就继续用吧。怀旧心理还刻有特别经历的印痕,比如我曾经当过兵,部队发的军用水壶、雨衣、挎包、衣物等,每样一件保存起来。还比如朋友赠送的东西,那是友谊的象征,也舍不得扔,一直保留着。

  第二种:蚂蚁搬家心理。这可不是心理学界给定义的名词哟,是我随手给起的。是指一些人只知道往家里买东西,拿回家后不管用与不用,扔在那里了。时间久了,你看家里到处都塞满了东西。昨天还和一位朋友聊天,她说家里东西太多了,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办?我说你先分类吧,分开类之后,再按新与旧整理,凡超过五年的东西,优先处理掉。她说,不舍的,我说你不是嫌东西多吗?处理掉后你心里反而宽敞和轻松了。

  第三种:内心秩序混乱心理。按常理讲,聪明的人往往主张实用主义,不会总是守着旧物不舍得撒手,只要有新的替换,就会把旧的淘汰掉。而那些生活无序者,往往是缺乏生活的秩序感,眼里没有排序的概念。同时,由于这种人易带情绪购物,只要感觉内心孤独、压抑和愤懑,就会用购物来换取暂时的内心愉悦感,对于东西本身无心关注其价值和实用色彩。生活中这类人最为常见,如“网购成瘾”者。

  还有其他类型,就一一做总结了,但不管怎么说,舍不得扔掉旧物,只是个人的一种生活习惯,好与不好,只要家人不反对就相安无事了。但如果产生了矛盾,建议你及时把那些旧物清理掉,让家人也心里舒服一些。


韩国成老师

什么都舍不得扔是一种病,戏称“松鼠症“。

建筑师凡德罗有句名言:less is more。前段时间,断舍离的概念风靡全球,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要断舍离,也打定主意过极简主义生活,但是一旦有各种打折,衣服、鞋子、洗发水、卫生纸、食用油等等,你都会忍不住买回来,囤在家里,哪怕放到过期。衣柜里只有30%是常穿的,剩余70%是占地方的。杂志的占地面积让你觉得都对不起房价,可又舍不得丢。注意了,囤着不用这可能是种病。美国有两位教授进行了20多年的研究,总结出了一种强迫性囤积病,被民间戏称为松鼠症,就像要过冬的松鼠,喜欢在窝里囤积大量的坚果,坚信某天会用上它,但最后实际很少吃。这种病症轻的是每月例行剁手,严重的话很容易让人在生活中陷入一团乱麻。

所以,日本整理女神麻理惠建议我们,整理首先要从丢弃无用物品开始。在丢弃环节完成之前,绝不考虑收纳动作。很多人无法顺利地完成整理就在于此。因为他们总是在“丢弃”作业时,忍不住转着“收纳”的念头,“这本书放在什么地方好啊?”这个架子上能放花瓶吗?“这么一想,丢东西的手就停下来了。所以,麻理惠的结论是,整理的诀窍是一次性的全部完成,首先就必须完成丢弃作业。咱们拿整理衣服举例,如果你把衣服从家里的每个角落和收纳空间里一样不剩的拿出来,再把它们都堆在客厅地板上,你会最直观的意识到自己竟然积攒了这么多衣服!


不雨

题主的这个问题要分两个方向来回答。一是舍不是扔的人心理上没有冲突,觉得自己这种生活比较很好。二是舍不得扔的人心理上有冲突,一方面不想这样,一方面已忍不住这样做。

先来说说舍不得扔内心人没有冲突的人。一般来说,这可能与他们生命早期的物质极度贫乏的生活经历有关,导致他们认为每一个物品都有用处,扔掉了非常可惜。以后指不定什么时候还会用上,如果没有了,还要去买,又得花钱。所以他们的心理状态,主要是通过这些物品,来增强与生活的掌控感,降低他们的焦虑感和不安全感。

我的母亲就是这样一个人。目前年近70岁。一直在农村生活。近20年的物质生活虽然改变比较大,衣食无忧,但她依然在家里收集了大量我们认为没有用处的费品。早些年如果我有时间时,总是帮她收拾一下,把我认为没用的东西扔掉。但每次的结果就是过几天后她抱怨她的什么东西不见了,她要干什么用。如此反复几次,我大概明白了这是她的人格特质,只要她这样生活舒心。我没有必要非要按照自己的生活改变她。所以后来我再也没有收拾过她摆设在家里的物品。第二种是一方面舍不得扔,一方面内心里有冲突不想做的人。按照美国的最新(2013年版)的DSM-5(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的分类,可能属于堆积癖,是强迫症的一种。这种情况的话,当事人会很焦虑和不舒服,如果影响生活的话,建议尽快干预。

希望能帮助到你。祝你生活愉快!

答者:暖心理咨询师陈旭龙

自我介绍:国二咨询师, 陕西省心理师协会会员。认知-行为取向。从业4年,个案时长1500小时以上,督导时长300小时以上。


暖心理

其实,天生我材必有用,所有我们认为当垃圾要扔掉的物品,都是没有放对位置的宝贝,舍不得扔东西,很难说清楚是不是一种病。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了。

第一种是一种行为习惯。不像现在物质条件基本上都不错,不缺吃少用的。然而经历物质匮乏年代的那些老人,却深深感受到物质匮乏带来的恐惧和不安。而且,从我们中国人传统思想来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勤俭持家是当时年代维系生活的重要方式。说不定这个时候认为无用的东西,过段时间又派上用处了,如果当时不留着,或许买都没地方买。延续几十年的行为方式下来,这已是渗透到老人每个毛孔的价值观念;

第二种是怀旧心理。可能也是比较重感情的人,他们认为自己生活的每一件物品都承载着自己的记忆和情感,很多的物件对于我们来说可能就是一件物品,对于他们来说或许就是一段故事。年轻时,可能很多时候不懂珍惜,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而真正到了一定年龄,你会发现你丢掉的可能是一段童年。像我现在也保留一些孩子小时的玩具和衣服,可能在他眼里这没什么,当时在父母心中这就是他儿时的笑容;

三是可能有点病态心理。我们清扫房间,从心理学上来说,也是清理自己心理垃圾的一种体现。如果,房间积攒很多垃圾,同样也是自己内心有负面情绪没有得到及时倾泻的反应。这种人或许内心不是很快乐,有点悲观消极心态。这是或许要好好去倾听一下他的心声,别让负面情绪积压太多太久,带来更严重的后果了。


鹈鹕心理

什么东西都不舍得仍,最后就是把东西都囤积起来,严重的就是囤积症。囤积症:囤积症是一种强迫行为,过度的收购或手机物件,即使物品本身不值钱、有危险性甚至不卫生,有的人因为囤积行为甚至无法正常生活,程度严重的囤积癖是一种心理疾病,属于强迫症的一种。

囤积行为或多或少每个人都有一点,可一旦囤积行为收集的物品已经在家放不下了,而且囤积行为完全影响了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比如一些极端囤积症的人,把家里堆积成垃圾堆一样,家里无处不是囤积的无用之物。囤积的东西也分为不同。

1、实物

有的人因为喜欢某种东西,就会一直去购买,比如买同款不同色的文具,一打折就买护肤品,经常买书以为自己会看。还有人会把自己订阅了几十年的报纸、杂志都囤积起来不定时清理。这些都属于囤积实物。

2、囤积信息

在朋友圈流行的今天,各大平台给了我们非常便利的条件去收藏自己喜欢的文章,有的人打开一篇文章,读了两句感觉适合自己,就收藏起来,认为自己将来有时间再看,就这样一点一点积攒了好多信息,自己却还是没有一点时间去认真阅读。有时云盘装满了,还依然在收集信息。还有一些准备考试的人,一直在拼命的收藏课程,收藏各种考试讯息,就是没时间看,也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总觉得自己能看完,可一旦复习起来,根本没时间去顾忌。


囤积症属于强迫行为的一种,想破行为是由强迫观念引发的。强迫观念通常是特定想法(例如,“如果我碰了艾滋患者坐过的椅子,我将会感染艾滋病”),但也可能是冲动(例如,想从很高的地方跳下去)或表象(例如,伤了亲人的心)。强迫观念具有反复持久的、闯入的、不恰当的、令人厌恶的、会引起明显焦虑或痛苦的特点。囤积就是一种不断强迫自己储存物品或者信息的行为。



开火车的老湿机

很多人觉得舍不得扔东西是一种勤俭或者恋旧,但除了经济困难的人群以外,还有很多人有同样的习惯,单纯用勤俭或恋旧没有办法去解释清楚。这我看来,这就是一种异常的心理状态。舍不得扔东西的人大概分为三种。

1. 逃避现实型。这样的人生活比较忙碌,没有时间收拾东西,就把所有东西都放在家里,胡乱的堆砌着。越乱就越不想收拾,加上空闲的时间少,与其花费时间、分门别类的寻找不要的东西,还不如维持现状。这就是逃避现实,不断用各种各样的借口拖延,不去收拾自己的东西。这跟所谓的“拖延症”有异曲同工之处。

2. 执着过去型。这种类型的人对于旧东西有很执着的信念,跟这些旧东西有很强的感情连接。不管是哪样旧东西,不管有没有用,他们都能找到与这些东西的记忆,并付与一定的意义。在扔这些东西之前,一定会绞尽脑汁去寻找不扔他们的理由,“什么时候买的?多少钱?有过几次?”。所以,每一次试图去扔掉旧东西的时候,总会有一些记忆来阻止你。

3. 焦虑未来型。这样的人群有点强迫症倾向,会反复莫名的担心未来,害怕把旧东西扔掉了会造成未来不可预知的后果。比如扔掉一些堆放很久的文件之前,会担心这些文件里也许在未来什么时候会用的到。因为这样的焦虑和担心,于是就不敢扔东西,反而变成了“囤积癖”。


鹈鹕心理夯小七

答:是的。什么都舍不得扔的确是一种病,叫“囤积症"。

有的人以为自己很会勤俭持家,旧的衣服、鞋子等物品甚至连扭扣不用了都存放着,时间久了搞得家中又杂又乱。

像这种现象,其时是一种病,就是“囤积症"。

囤积症的人,主要分三种类型:

一、是逃避现实型。就是设时间待在家里,也没办法收拾屋子。找各种各样的事让自己忙碌起来。反正家里乱七八糟也更加不想待在家里了。

二、是执着过去型一过去的东西非收着留着当宝贝,留恋过去的幸福时光。

三、担忧未来型。囤积的东西主要为将来不知何时会发生的事情着想。

有这三种类型的人,主要执着于回不去的过去,又焦虑于不可知的未来,总之就是成功地让自己没有全心全意地活在当下。

一般的囤积行为并不是什么严重的心理疾病,但多少都表现了这个人过于焦虑未来,或者迷恋过去,长此以往,对人的心健康肯定会有影响的。

俗话说:有舍才有得。什么都想得到的人,最终什么也得不到。

清理掉一些家里用不上的东西,换回一个舒适整洁的居家环境,让每次回到家里的感觉更美好。

清理掉一些无用的社交,让每段关系都脉络分明,再好好维护,让情感世界更坚定更有温度。

清理掉一些心头杂念,让自己轻装上阵地面对生活,每天保持身心愉悦,过好当下的每分每秒。

毕竟,过去了的在也回不来了,将来的还未来到,也只有现在的才是我们能把握的。不是这样吗?


中原公子

让我们上了年纪的人来看,什么都舍不得扔不是病,是一种习惯,而且是一种好的习惯。



为什么这样说呢?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相对现在经济落后很多,人们的生活水平很低,物资也很匮乏。所以,大家都会勤俭节约,修旧利废。记得我小时候,家里大人都是这样,尤其是奶奶,什么破旧的东西都舍不得扔,就说衣服吧,一条衣裤大哥穿了二哥穿,二哥穿了三哥穿,轮到我穿的时候已经是补丁落补丁了,那都是奶奶一针一线缝补的。一口水缸打破了,父亲还会用铁丝箍着再用,如果漏水就用“洋灰”(水泥)糊一下。由于大人的影响,我们从小也养成了节约的习惯。至今还有剩饭剩菜舍不得倒掉的习惯,洗菜的水还用来冲厕所……由于这些“不好”的习惯,常常惹得儿女们不高兴。



不过,老人们过分“节俭”,也是跟不上时代的。年轻人们常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也不是没有道理。钱不是省来的,而是挣来的。“钱越用越多”,这也许就是年轻人不爱存钱的理由。



是的,好一个“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刚过的双十一就是“买买买”,家里就是“扔扔扔”。不过这样的消费,也促使了经济的流通,也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言劝

的确是一种病态。

从物理空间上来讲,什么东西都不舍得扔——老的新的好的坏的通通都屯在房间里,真的会占据大量的空间。女性尤其喜欢这么干,生活到茶米油盐酱醋茶,锅碗瓢盆杯壶盏;学习于各种便利贴签字笔笔记本;打扮至口红包包衣服鞋……

这甚至都成了一种习惯,遇到喜欢的就买,好看的就屯着,用不用的着再说。这在心理上也是一种满足,因为人心都有向美的趋势,美好的事物得以存留本身就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更何况是存留在自己身边。简直幸福感爆棚啊!!!

笔者就有收集一整套东西的癖好。高中通讯工具尚不‘‘发达’’,用手机都得偷偷摸摸,我和我的文青小伙伴就又复古起来用慢悠悠的书信交流。学校的超市一直消息灵通,很快就知道了我们对信纸的需要。不过他也想不到吧…4.5元一份的信纸我买了54块钱只为了凑齐那一整套的信纸。虽然肉疼,但看到整整齐齐的12份封面各异的信纸躺在我的书桌上,嘴角是忍不住上扬的。

还有我心心念念用来画表情包的彩笔(/ω\)


这是是收集癖。

其实呢,收集癖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恋旧的表现。为什么什么东西都不舍得扔呢,因为每个小物件都有他的一个故事,她曾经陪伴过我们一个特殊的曾经,不愿意丢弃的并不是那一个个简单的玩意儿,而且那些生命中我们切切实实经历过的小美好……


一颗牙齿,是换牙的经历,那是爷爷为我拔的第三颗牙齿;

一根头发,是岁月的痕迹,那是妈妈头上的第二根银丝;

一块石头,是童年的回忆,那是弟弟送我的第一份生日礼物…

很多时候丢不掉的是回忆。真的放不下,就算是病,也请你留着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