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識界」部分考古出土的商周青銅器具的功用

商、周時代的青銅器具,既是盛物用的容器,同時是宗廟中的禮器。青銅器的數量代表身份地位的高低,大小也可以顯示出權力的等級。

青銅器中,最重要的器類就是鼎。遠古的青銅器可以分為食器、酒器、水器、樂器四大類。食器中包括鼎、鬲等等。其中鼎是最重要的禮器。

「八識界」部分考古出土的商周青銅器具的功用

商代 獸面紋銅觚(gu)

觚(讀作gū),是中國古代一種用於飲酒的容器,也用作禮器。圈足,敞口,長身,口部和底部都呈現為喇叭狀。觚初現於二里頭文化,到西周中期已十分罕見。盛行於商代和西周早期。

「八識界」部分考古出土的商周青銅器具的功用

商代 龍紋帶斧銅刀

「八識界」部分考古出土的商周青銅器具的功用

商代 蛙紋銅鐃(nao)

鐃又稱鉦,執鍾,是中國古代使用的青銅打擊樂器之一,其最初的功能為軍中傳播號令之用。流行於商代晚期,周初沿用。其是銅製圓形的樂器,常和鈸配合演奏。

「八識界」部分考古出土的商周青銅器具的功用

商代 獸面紋銅編鐃

商獸面紋銅編鐃,1993年寧鄉縣老糧倉鄉師古寨出土。該組編鐃共9件,造型基本相同,大小有序。通體陰刻雲雷紋,鉦部飾乳丁紋。經測音,每件鐃的正鼓和側鼓都能發出兩個不同的樂音,且C/D/E/F/G五種調俱全,能組合演奏不同的調式,是目前我國發現的最早能成編演奏的青銅樂器。

「八識界」部分考古出土的商周青銅器具的功用

商代 象紋大銅鐃

商象紋大銅鐃,1983年寧鄉縣月山鋪鄉轉耳侖出土。通高103.5釐米,重221.5千克。器身呈褐綠色,鉦部作合瓦形,上寬下窄,甬呈圓管狀,與鉦腔相通。鉦面飾有以粗線條組成的獸面紋,左右兩側對稱,半浮雕兩眼略微凸出,上刻雲雷紋。燧部淺浮雕一對相向站立的大象。形體高大,氣勢恢宏,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商代銅鐃中最大的一件。

「八識界」部分考古出土的商周青銅器具的功用

商代 獸面紋提樑卣(you)

商獸面紋提樑卣,1982年瀏陽縣秀山鄉出土。通高28.8釐米,重4.5千克。通體碧綠,隆蓋、垂腹、矮圈足。蓋頂鑄有六瓣花蕾形捉手,蓋兩側挑出雙角,頸部縱向設置提樑。全器以細密的陰線雲紋作地,蓋面裝飾獸面紋,蓋沿及頸部、圈足飾夔龍紋,腹部浮雕大獸面,雙目巨大而誇張。蓋、腹、圈足飾有四道扉稜。

「八識界」部分考古出土的商周青銅器具的功用

商代 獸面夔龍紋提樑卣

商獸面夔龍紋提樑卣,1978年寧鄉縣回龍鋪鄉洋泉河出土。捉手為六瓣花蕾形,提樑為雙股絢索紋。蓋面、肩頸部裝飾夔龍紋,圈足裝飾細密的獸面紋。

「八識界」部分考古出土的商周青銅器具的功用

西周 雲紋銅甬鍾

西周雲紋銅甬鍾,1993年寧鄉出土。通高42.7釐米,鼓間寬18.6釐米,重13.26千克。此鍾鉦部瘦長,甬中空與內腔相通,旋上飾有獸面紋,舞部飾風格粗礦的陰線雲紋。鉦部兩面各飾三排十八顆平頂柱狀枚,並用細小乳丁框邊,股部、篆部飾陰線雲紋。

「八識界」部分考古出土的商周青銅器具的功用

西周 雲紋銅甬鍾

西周雲紋銅甬鍾,1993年寧鄉出土。形制與上同。甬鍾起源於鐃。甬鍾南方發現的遠多於同期在中原的發現。南方甬鍾在形制和紋飾上與南方乳丁紋鐃非常接近,其間的承接關係很清楚。甬鐘的枚由乳丁鐃上的乳丁變長而成,並形成篆間和鉦間,紋飾變成規整的雲雷紋。隨後旋上又出現旋蟲。在時代上,早期的甬鍾和乳丁紋饒也是相銜接的。因此南方甬鍾應由乳丁紋鐃發展而來。而這一時期北方的甬鍾較少,其形制、紋飾與中原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的銅鐃差別很大,而且在竹園溝鐃和甬鍾基本上是同時存在的,其間並無相互演變的跡象。

「八識界」部分考古出土的商周青銅器具的功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