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變發生時日軍到底有多少人?

日本駐軍東北的歷史由來已久,要追溯到1904年初日俄戰爭爆發,1905年1月俄國戰敗投降。日本與清政府在北京經過了一個多月的談判,簽訂了《會議東三省事宜正約》及其附約。在條約中,日本承諾撤軍並將東北大部分領土歸還大清國,但要求清廷承認日本從俄國人手裡“繼承”所謂的“滿蒙權益”:

1、日本取得旅順、大連兩處租借地;

2、取得南滿鐵路的經營權以及沿線的林產、礦產;

3、日本取得上述鐵路沿線的駐軍權;

4、取得在東北16個城市的通商權。

九一八事變發生時日軍到底有多少人?

訓練有素的關東軍

根據《會議東三省事宜正約》的約定,日本人開始大批移民旅順和大連,他們將這個地方稱作“關東州”,並設置關東都督府作為管理機構,關東都督府下設民政部和陸軍部。當然,這個“關東”意為位於山海關以東,與日本本土的關東地方無關。日本為保護南滿鐵路權益,還成立滿鐵守備隊,後來滿鐵守備隊升格為關東軍,司令部設在旅順口,並駐紮在南滿鐵路沿線的重要城市和地區。這便是關東軍的最初由來。到九一八事變前日本駐軍中國已經27年,而且擁有大量商人,僑民甚至各種諜報人員用各種身份滲透到了整個東北社會各個階層,這些都是歷史遺留問題,即便是強勢如奉系首領張作霖也無權驅逐。

九一八事變發生時日軍到底有多少人?

控制著南滿鐵路使得日軍能迅速機動

九一八事變是處心積慮的軍事入侵,隨著日本工業實力和經濟的增長,日本吞併中國的野心也開始變得明目張膽。實施的步驟計劃也逐漸成熟。“皇姑屯事件”張學良採取了改旗易幟的策略,並沒有達到日均所期待的促使東北軍早在1931年初夏,日本軍部就發展制定了侵華計劃,1931年五月日本間諜中村大尉等四人化裝潛入大興安嶺地區佘公府進行軍用地理調查等間諜活動,被當地駐軍第三團拘捕後意圖奪槍逃跑,被中國士兵就地擊斃,使得日本在“強烈抗議”的同時找到了藉口,於朝鮮進駐一個師團的兵力隨時策應東北地區的日軍軍事行動,同時準備在滿洲加派一個師團。

九一八事變前關東軍人數:

第二師團(多門師團)又名仙台師團,主要下轄第三和第十五兩個旅團,有第4,16,29,30四個聯隊。和128淞滬抗戰的主力第三師團一樣都是日軍最有戰鬥力的師團。

關東軍旅團的編制定員5048名(其中兵科(戰員) 4736名),

1.旅團司令部: 定員 27名,卡車27臺

2.獨立步兵大隊(共五大隊): 定員810(戰員782)名,馬40匹, 11年式輕機槍28挺 92式重機槍8挺 89式重擲彈筒32架 92式步兵炮2門 (編成要領,528頁)。

3.旅團炮兵隊: 定員620名, 馬370匹, 94式山炮(兩中隊)12門, 改造38式野炮(一中隊)隊6門。(532頁)

4.旅團工兵隊: 定員176名 馬6匹

5.旅團通信隊: 定員175名 馬27匹

第二師團共計一萬餘人,

同時關東軍在東北還擁有六個獨立守備大隊,每個大隊約800餘人,均為訓練有素的老兵,軍銜和編制均高於正規部隊,五千餘人。分別駐紮在大石橋、鞍山、瀋陽、鐵嶺、公主嶺和連山關等鐵路沿線。總計兵力5000人。瀋陽的日本警察和日本憲兵近1200人。

此外截止到1931年6月,東北各地日本僑民名義組建的“義勇團”達到了63061人,還有1個聯合支部、7個支部的2萬名在鄉軍人,所以在“九一八”事變爆發前,日本在中國東北地區擁有10萬餘人的準軍事力量。

九一八事變第二天從朝鮮調入混成第39旅團五千餘人,同年11月16日派遣混成第4旅團,同年12月派遣第二十師團。


以上這些部隊中第二師團的第29聯隊、騎兵第2聯隊、野炮兵第2聯隊、臨時野戰重炮兵大隊駐紮就駐紮在瀋陽地區。

以上這些就是日本關東軍在發動九一八事變前所有兵力人數,正是因為有了這樣雄厚的兵力部署才使得日本敢於發動九一八事變。其中用於九一八事變的日軍人數達到兩萬多人。

九一八事變發生時日軍到底有多少人?

突襲北大營的日軍

九一八事變前東北軍兵力概況:

由於張學良繼位後面臨東北軍元老各自為政不聽從調遣的局面,大量啟用扶持少壯派講武堂軍官,並將東北軍重新整編。取消旅以上編制,全軍共編為25個步兵旅,6個騎兵旅和10個炮兵團,炮兵的獨立編制雖然使東北軍易於控制,但是導致單獨的步兵旅沒有獨立作戰能力,到九一八前,東北軍的正規軍一共有26.22萬人,有戰鬥力的非正規軍1.6萬人。共計約28萬人。分為嫡系國防軍和雜牌省防軍。尤其東北軍30年中原大戰張學良通電擁蔣前後分兩次調兵入關18萬人,這十八萬人基本是張學良東北軍嫡系精銳。此時東三省留守東北軍正規部隊不足十萬人,分散在黑吉遼三省各地。

遼寧駐軍: 獨立第7旅王以哲部,獨立第12旅張廷樞部,駐錦縣;獨立第20旅常經武部,駐鄭家屯;騎兵第3旅張樹森部,駐通遼; 省防一旅於芷山部,駐山城鎮;省防二旅張海鵬部,駐洮南;警察總隊黃顯聲部,輜重教導隊牛元峰部,駐溝幫子;

其中駐紮瀋陽的僅有北大營步兵第七旅6800餘人。黃顯聲的警察總隊約2000人。東北空軍、海軍及憲兵司令部機關警衛部隊,全軍僅九千餘人。

九一八事變發生時日軍到底有多少人?

九一八當夜率部抵抗的王鐵漢團長

事變發生經過:

九月十八日晚十時,關東軍按照作戰方案,在南滿鐵路柳條湖路段點燃炸藥,炸燬了一段鐵路,以爆炸聲為新號,日軍猛烈炮轟北大營,關東軍司令部命令日軍第29聯隊一部由瀋陽城內展開攻擊,主力混成第15旅團全力進攻瀋陽城。獨立第二大隊和獨立第五大隊分別從正面和北面進攻北大營,與柳條湖分遣隊的進攻行車夾擊合圍之勢。同時命令駐紮長春的第三旅團攻擊長春。凌晨1時起日軍分三路圍攻瀋陽。第7旅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遭到攻擊,大多數官兵表現的都十分英勇。儘管被下達了不抵抗的命令,面對兇殘日軍的進逼,第七旅參謀長趙振藩指揮官兵奮起抵抗,尤其是團長王鐵漢率部奮不顧身地抗擊著裝備精良,人數眾多的日軍的進攻。日本人謀本舍三在《關東軍史》寫道:“因慮營內設伏,為激烈之反抗,故前線士兵,不敢十分挺進,只以極猛烈之炮火相恫嚇。”直到次日兩點多,鐵嶺,撫順的日本守備隊相繼來到,總兵力合計達到近2500人。敵人兵力增加後才勉強迫近北大營四周的鐵絲網,從南面突入營垣。中國官兵與敵展開巷戰,激戰到三點多鐘,被迫含恨撤離。北大營之戰,中國軍隊傷亡中校以下官兵290餘人,日軍亦傷亡約50人。19日晨5時30分北大營才全部落入日本侵略軍之手(謀本舍三 “滿洲”)。瀋陽完全陷落。第七旅官兵在王鐵漢團長率領下,冒著彈雨突圍,撤退到東山咀子集結待命後輾轉退入關內。

九一八事變發生時日軍到底有多少人?

獲勝後歡呼的日軍

此後東北三省各地的東北軍前後共計十六個旅(大部分是地方雜牌部隊)在馬占山,丁超,李杜,馮佔海,唐聚五等領導下紛紛通電抗戰,大小戰鬥數百起,其間有馬占山江橋抗戰打響了世界反法西斯第一槍,直到32年2月兩萬多東北軍打響了哈爾濱保衛戰,激戰九個晝夜後失敗,這是東北軍作為正規軍抗戰的最後一戰。但是由不屈的東北軍餘部陸續組建的抗日義勇軍卻更多的加入了抗戰的行列,先後發起了五萬人的哈爾濱反擊戰,7萬人的吉林反擊戰,馬占山二次抗戰發起了八萬人的齊齊哈爾反擊戰。但是在日軍強大實力面前被各個擊破。

借用美國總統羅斯福說過的一句話:“日本人是有史以來我見過的最卑鄙、最無恥的民族。言而無信,狡詐”。作為實力強大的美國太平洋艦隊在珍珠港被日軍用同樣的手段偷襲得手,12艘戰列艦和其它艦船被擊沉或損壞。188架飛機被摧毀,155架飛機被破壞,2403名美國人喪亡。但是好“運氣”不會總有,隨後就開啟了這個兇殘的民族走向末路之途。

九一八事變發生時日軍到底有多少人?

血灑疆場的吳克仁將軍

九一八事變是日本預謀深遠,經過精心準備的圖謀,在張學良將東北軍近20萬主力調入關內的時機發動的軍事入侵給中國造成了深刻的影響,北大營官兵在退入關內之後和其他部分東北軍合編成東北軍第67軍,王以哲任首任軍長,後由吳克仁接任。在後來的抗戰中67軍作為東北軍王牌主力始終揹負屈辱誓死抗敵,奮戰在平津戰場,長城抗戰中固守古北口與敵重創出了一口惡氣,最終在全面抗戰爆發後在軍長吳克仁的帶領下再三請纓作戰,在淞滬會戰末期奉命堅守松江三日掩護淞滬會戰的幾十萬部隊撤離,面對日軍三個主戰師團的瘋狂進攻,吳克仁率部血戰三日不退,從軍長吳克仁到參謀長,旅長共計五名少將以上將領血灑疆場,曾經的東北軍甲種精銳67軍兩萬餘人僅剩不到六分之一,因67軍是西安事變的主要參與者,蔣深恨吳克仁等東北軍將領,隨後餘部被縮編收編,67軍番號被蔣撤銷,兩萬多將士數千裡奔赴戰場只為把生命還給這個多災多難的民族,全軍用慷慨赴死的激昂鬥志完成了東北軍67軍抗戰的最後一戰,用生命換回了尊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