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如何識別一個民族

今天,我們如何識別一個民族

住滇全國政協委員裡的少數民族委員盛裝出席全國兩會


通過文化來識別一個民族

經過一段時間的交流,現在,何林娟的女兒已經逐漸掌握了白族話,母女倆也開始用白族話在電話中交流了。

這個故事也證明了資豔萍的擔憂是有道理的。

類似的現象在建築上也存在,因為基諾族又被稱為從“大鼓”中走出的民族,因此,帶有“鼓”的標誌會經常出現在當地建築中,例如他們的房屋,屋頂上都會有與“鼓”有關的造型,然而這個特色也在近兩年的建設中被統一規劃消失了。資豔萍表示,新式的房屋並不是不好,但是少了基諾族本民族的特色感到十分可惜。“識別一個民族肯定是要從文化來識別的,如果你沒有本民族自己的文化,你和其他民族就沒有區別了。”

保護力度遠遠不夠

但在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眼裡,顯然目前投入的保護力度還遠遠不夠。

省人大代表李俊玲是布朗族,在她生長的地方,傳統布朗族幹欄式建築一步樓正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逐步淡出人們的生活。“許多年輕人不願意穿自己的民族服飾,年紀大點的老人也不過是在節慶活動時穿戴。”李俊玲對此也比較擔憂。

住滇全國政協委員、普米族歌手茸芭莘那在這方面有著切膚之痛。

作為中國具有悠久歷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分佈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麗江市的普米族有4萬人口。茸芭莘那的外公是弘揚普米族文化的傑出代表。雖然茸芭莘那唱著普米族古歌走出了大山,但那時年輕的她並沒有意識到要站在國家高度去思考“文化傳承”,所以還沒來得及把外公的口述史記錄下來,外公便去世了。

這件事情極大地觸動了茸芭莘那,也給予她動力,決心要一生致力於包括普米族文化在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

探索民族文化傳承密碼

“我認識一位吹葫蘆笙的老人,他的孩子就不願意學習吹葫蘆笙,因為沒市場,賺不了錢。他打工一年就可以輕鬆賺四萬多元。”李俊玲認為,這種現狀非常尷尬。雖然近年來,國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以更好地保護傳統文化。其中,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每人每年可獲得5000元補助。“但這對於傳承工作來說是杯水車薪。”

據瞭解,針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瀕臨消失的現狀,保山施甸縣的木老元和擺榔兩個鄉已經開始嘗試在學校定期開展雙語演講比賽,讓布朗族小孩多講布朗族語。

茸芭莘那多年來一直呼籲保護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第二場“委員通道”上,她面對中外媒體再次呼籲傳統文化的傳承,並以一首從小跟外公學會的普米族古歌歌頌偉大新時代,展示了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魅力,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從基諾山到人民大會堂,資豔萍思考最多的就是,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如何保護和傳承基諾族傳統文化。針對基諾族民族文化傳承、傳統民居保護、生態建設、基諾族婦女手工藝製品走向市場等問題,資豔萍走訪了十幾個山寨進行詳實調研,廣泛徵詢群眾意見。在提案中資豔萍建議,應當實行民族語言和漢語雙語教學,通過學習基諾族歌曲、舞蹈等來傳承基諾族的文化,把保護、搶救、傳承民族文化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並創新思路,充分挖掘和利用民俗資源發展旅遊業,讓旅遊和文化在相互促進中實現雙贏。

所有這些,在茸芭莘那看來“是一種迴歸”。她在不同場合多次呼籲,各級政府應該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力度,建立有政策保障、有傳承人支撐,並有政府經常性投入和考核的有效運營的傳習所,真正讓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和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