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仅三天可见的人,究竟藏了什么秘密?

朋友圈仅三天可见的人,究竟藏了什么秘密?

小哥哥不高兴地说:“朋友圈啥都没有。”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三天可见”或“半年可见”,小小的设置改变,引起众人内心的轩然大波。

樱桃,背包客

“陌生人还可见十张图片,作为你的朋友,竟然只看见一条‘三天可见’。”

朋友圈仅三天可见的人,究竟藏了什么秘密?

Apple,家庭主妇

“看到别人设置三天可见,说明彼此间啥友情也没有,我倒是宁愿被他们删掉。”

姜姜,互联网从业者

“三天什么的,真矫情死了,有什么秘密不能看的,你能看你加什么呀”

沉静睡,暗恋一个小哥哥

朋友圈仅三天可见的人,究竟藏了什么秘密?

面对朋友圈三天可见,众人内心的OS集合成一部勾心斗角大戏,有玻璃心碎了一地的气愤派、有暗恋渠道被堵的失意派……

朋友圈目前已成为社交的一个缩影,发朋友圈是为了“表达”,即自我表达(私人的情绪、生活、感悟等)和公共表达(事件的评论、行业的判断、专业的分享等)。

不管是什么方式地表达,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给自己朋友圈上了“三天可见”的时间锁,根据背后心理机制的不同,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四类:隐私型、焦虑型、傲娇型和从众型。

我老家的亲戚们天天在朋友圈转发“转了就有好运、震惊中国、心灵鸡汤”等文章,内容大致是,宝妈每天晒娃,透露孩子信息过多,被不法分子盯上,结果小孩被人贩子拐走。

吓得我赶紧把以前朋友圈里发的关于透露自己信息的内容都删了,朋友圈设置成“三天可见”,最后索性再也不发朋友圈了。

有些公司为了宣传不择手段,强迫员工必须将广告发布在朋友圈且截图到工作群时,选择朋友圈三天可见也许一种无可奈何的抗争。

朋友圈仅三天可见的人,究竟藏了什么秘密?

有些人纯属跟风,当看到别人都发三天可见时,只有自己什么内容都可见,就觉得自己特别傻,也会改成三天可见。

“艾奎斯提和格罗斯的研究指出,84%的Fackbook用户会在脸书中表露自己真实的生日信息,75%的用户会告诉他人自己的即时通信用户名,24%的用户会刊登自己的通讯地址。”

其中自我表露信息频次最高的是基本信息,其次是真实信息,最后是敏感信息。

朋友圈仅三天可见的人,究竟藏了什么秘密?

人们在面对隐私泄露风险时,其中采取的一种办法就是通过设置密码、提前阅读网站隐私协议、设置可见范围等主动保护手段。

随着朋友圈加得人越来越多,亲人、同学、同事、合作伙伴、微商等济济一堂,朋友圈五花八门,好不热闹。也意味着越来越多的陌生人,在朋友圈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人们自我保护的意识提高,手段增加,不仅减少了发朋友圈的频率,还有意识的控制所发的内容。

朋友圈仅三天可见的人,究竟藏了什么秘密?

一方面,担心泄露过多的个人信息存在隐私风险,另一方面需要不断的交换个人信息,进行适当的自我表露,方便进行社会交往。

在做不到完全保护隐私的情况下,势必让渡一定隐私为社交代价。但是,为了防止有人视监自己的朋友圈,“三天可见”成为最佳选择。

选择“三天可见”加上时间的锁后,仿佛获得一种心理的慰藉,即心理的安全感。人们在线下交往时,会有物理距离,同样,在线上社交时,也会有心理安全距离。

朋友圈仅三天可见的人,究竟藏了什么秘密?

朋友圈“三天可见”既可以保护隐私,满足自己对心理安全距离的需求,又告诉朋友们没有屏蔽他,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我非常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但是一旦别人真的关注我的话,我会有一种紧张,不安,不自在,还有一丝欣喜,又担心别人把我看透了。

如果别人不关注我的话,我会很失落,很生气,像一只需要安抚的小宠物。

焦虑型的人有着双重矛盾的心理,既渴望朋友时刻关注自己,又害怕被扒光看透。

人们利用朋友圈拥有高度碎片化和超越时空限制的特点,通过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塑造符合自己预期的角色定位和人物形象。

朋友圈仅三天可见的人,究竟藏了什么秘密?

更有甚者,将朋友圈作为宣传平台,成为个人品牌建设和品牌输出的矩阵之一。精心营造的朋友圈,像一座移动的宣传城堡,尽情展示着主人想展示给来访者的一面。

发朋友圈之前,精修美颜加滤镜,批量十几张,让朋友挑选最好的那张,然后假装不经意地发个圈。

心理学家荣格提出“人格面具”概念,指一个人公开展示在人前的一面,目的是为了给人一个好的印象,以得到社会的承认,但是面具戴久了,就不想摘下来,也不想被别人看到面具背后真实的脸。

朋友圈仅三天可见的人,究竟藏了什么秘密?

费劲心思打造和运营面具的人,花费的心思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多得多,也许他没有见过凌晨三点的纽约,但一定翻阅过凌晨三点自己的朋友圈。朋友圈经营得好的孩纸,都是被耽误了的品牌运营高手。

首先,“人格面具”有很多种,分为私人面具和公共面具,私人面具展现给亲密之人看。他要打造多副面具,并决定哪副作为主导面具,因为大众对一个人的判定,多根据其主导面具决定,即大概率展现在人前的面具。

其次,在面具的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错位情况,在公开场合使用了私人面具,树立的专业女魔头形象,因一次深夜崩溃大哭的朋友圈毁灭,建立的生活健康积极运动的人设,因一次烧烤中的暴饮暴食朋友圈而崩塌。

朋友圈仅三天可见的人,究竟藏了什么秘密?

最后,由于朋友关系和公众关系错综复杂,私人面具和公共面具左手右手快动作频繁切换,发个朋友圈简直比汇报工作还要麻烦,要分组、选择谁可见、谁不可见、加不加定位等,无法有效兼顾难免出现纰漏。

在朋友圈,我们带上精心打造的“人格面具”,享受着社交互动中带来的满足感,同时又害怕观众透过面具,看到光鲜亮丽的朋友圈背后,一地鸡毛的生活和真实脆弱的自己。

正是由于害怕被看透,导致人设崩塌而前功尽弃,产生了不必要的担心和不安,以致于生活中不敢做自己,朋友圈中不敢随便发东西。经常胡思乱想,敏感多疑,生怕别人议论自己,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从而造成心理的焦虑和自我否定。

新加了一个合作伙伴,赶快把之前逗比自拍照、冷笑话段子删掉,维持我高冷专业的形象呀,手速删!

定期翻看自己的朋友圈,删掉以前的内容,边删边感叹:“怎么发这么蠢的内容,竟然还有错别字,这种糗事竟然也发圈了”,过程中涨得脸通红,羞愧得无地自容……

竟然有三天可见,这种神操作,太好了,一键搞定,终于不用费尽心思维持朋友圈形象了。

朋友圈仅三天可见的人,究竟藏了什么秘密?

所以朋友圈“三天可见”的功能,可以实现选择性的展露自己,维持想要呈现的人格形象,同时不想被不信任的人做过多的研究和解读时,“三天可见”更像是一个安全的洞穴,满足我们适当遁藏起来的心理。

表面上却要装出一副云淡风轻的样子,做一个佛系的发朋友圈青年,不急不躁,看不看得到,一切随缘。

国外推出阅后即焚,深受年轻人喜欢,这个功能在上线之初便风靡全美,其用户的迅速爆棚直接超越“脸谱”之势。朋友圈“三天可见”同样切中了中国年轻人的需求,酷酷潮潮还有点小傲娇。

作为一个社会人,都为了一日三餐、升职加薪而忙碌着,其实没有那么多人关心别人的发展和朋友圈发的鸡毛蒜皮的事儿,阅后即焚,出现的尴尬是根本没人阅就焚了,与儿时的众星捧月截然不同的冷漠待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