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才是最難得的溫暖

提建議是最容易的,而聽是最難的。

記得一位朋友遇到了很大的困擾,來向我求助。既然是朋友,我就沒保持一個準心理醫生的角色,而像朋友對朋友那樣談話,經常給他提建議,幫他做野蠻分析。

和他談了四次後,我就感到了極大的不耐煩。因我發現,我們每次的對話幾乎是一模一樣的。儘管談話已進行了多次,而且每次都用了2~3個小時,但他好像一點改變都沒有。每次談的還是同樣的問題,說的還是同樣的話,甚至還是同樣的口吻,第四次和第一次一樣,還是那麼無奈、還是那麼多嘆氣,還是那麼左右為難……

這不是做了無用功嗎?我感到憤怒,並在接下來的一次談話中表達了這種憤怒,他也說,他其實早就感受到了我的不耐煩,於是自己也很有壓力。

陪伴,才是最難得的溫暖

這次談話時間不長,回家的路上,我隱隱有些內疚,試著把焦點從他的身上轉移到自己身上來,開始反思自己。樓巴搖搖晃晃地穿行在廣州逼仄的街道上,我則有些恍恍惚惚。突然間,腦子裡跳出了這樣一句話:他沒發生改變,你感到無能。

這一句話猶如電閃雷鳴,令我剎那間醒悟:原來,自己也犯了一個最通常的錯誤,想用自己的力量,推動對方發生改變。

明白了這一點後,我調整了以後和他談話的模式:儘量地多聽少說,儘量地不提建議,只在很必要的時候做一些分析。

結果,他也立即發生了改變。後來,我們每次談話的內容都不再一樣,逐漸地深入,他越來越多地明白自己的問題所在。於是,他唉聲嘆氣的時候也越來越少,並最終做了一些重大的決定,這對他而言是相當的挑戰。

由此,我得到了一個結論:聽比說更重要,陪伴比建議更難。

有時,求助者可能會對你說,請給我指點一條明路,我會聽你的,堅決走下去。這時,求助者是真誠的。不過,生命的重要價值就在於,每個人的生命歷程都是獨一無二的,只有他自己才能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明路”。這會是一個艱鉅的過程,所以我們的建議不管看上去多麼美妙,其實都是廉價的,缺乏理解的,輕飄的,難以收到成效。

其實,你是知道這一點的。譬如,你會因為別人的一個建議,而發生巨大的改變嗎?

所以,不管在心理諮詢中,還是在與親朋好友的相處中,還是在與陌生人的偶遇中,都無妨少提建議,而多陪伴,相互抱慰彼此的柔軟之處。這種陪伴,是更實質,更難得的。每個人都能給一個人提建議,但只有少數人能做到很好的陪伴。

陪伴,才是最難得的溫暖

有個觀點非常經典地表達了陪伴的含義:

在黑暗的森林中,你迷了路,不知該去向何方,我也不知道你該怎樣走,但我可以陪你一段路。

這種陪伴,很難得。

所謂的建議,尤其是那種“你不按我要求的去做我就不爽”的建議,是意志的強加,有時會給對方帶來新的困擾。關係越親密,這種強加所帶來的困擾就更大。

陪伴,才是最難得的溫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