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K夜枚廝
您好,科學興農為你解答。
種糧大戶的產生
農村現在的勞動力主要是“三八六零部隊”,靠家裡的幾畝自留地的收入,遠遠滿足不了家庭日常開支,於是很多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了,有的甚至定居在城裡,過年過節才會回來,即使回到老家,因為常年在外,也不知道怎麼種地了。下一代的小孩子回到農村,甚至分不清韭菜和麥苗。家裡上了年紀的老人,也漸漸的幹不動了,於是就有了種地大戶的產生。種地大戶把周邊農戶的田包過來,按年給地租。
包地合約的出現
剛開始,包地都是口頭協議,因為雙方要麼是親戚、鄰居,或者同一個村的,大家相互之間都比較信任,並沒有立下字據、協議這些東西。包地戶按年給地租,也沒少給。但是,包地戶為了穩定這個租賃的穩定性,就給種地戶簽訂了一個三年或者五年的租地協議,雙方約定價格,不管糧食收成行情好壞,均不得毀約。這個協議會找當地有威望的人或者村裡幹部做公證人。
種糧大戶為啥會“棄約毀耕”
近幾年,隨著種地成本的劇增,自然災害的頻發,直接導致很多種糧大戶減產,甚至絕收。有人曾計算過種地成本,比如種小麥和玉米,一年下來光成本下來,都需要投入1200-1500元/畝,再加上地租600-800元/年。糧食行情價格又不好,收成又不高,種糧大戶直接捲鋪蓋跑路了,賠不起。跑路的,有的甚至好幾年都不敢回來。
農村小散戶本來把田租出去,自己得空可以外出打工掙些外快,現在人家地不租了,也沒給地租,人也跑了,很大一部分就自認倒黴,也沒采取法律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主要原因就是人情因素,都是鄉里鄉親的,包地的不掙錢,還虧錢,都比較理解,只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還有一方面就是農村人樸實、善良,不願把事情鬧大,當然法律意識淡薄也是一方面。最後,科學興農覺得,這種做法不值得提倡,說嚴重一點,這是一種不合法的做法。科學興農建議大家,包地種糧,不僅需要技術,而且也是需要情懷和資本的,這是一項高投入、低產出,自然風險較大的一個行業,對於想要從事農業經營者,要考慮清楚再做決定。(萬)
這裡是科學興農,歡迎添加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文章原創版權歸屬科學興農賬號所有,侵權必究。
科學興農
對很多種糧大戶"毀約棄耕"行為,你怎麼看?
就目前農村情況而言,農村農民外出打工都有穩定的收入,並且收入永遠高於種田,所以,農村土地大流轉是一種趨勢,也符合於農村發展的大方向。
可是問題就來了,在七星老農家鄉,有兩個種糧大戶們在競爭流轉土地,據我所知,2017年平坦的肥水田流轉費標準是500塊錢一畝,而深腳田流轉費便宜了200元,只有300塊錢一畝,聽種植大戶們講,年終結算平均虧了100塊錢一畝,希望各農戶們在2018年開春,再把土地流轉費降下來一點兒。
七星老農今年6月份回鄉下一趟,我家5畝地除了1畝梯田沒有人耕種以外,其它4畝地都是180塊一畝給租出去了,村民們要求流轉費加上200塊一畝,再加20塊錢一畝湊個整數,種糧大戶們都不答應不肯耕種,土地有撂荒的危險。
可是,種糧大戶們把土地弄到手之後,又是怎樣經營的呢?七星老農發現,他們兩家種植大戶中,有一家農業技術雄厚,具備種植條件,賺了錢,講信用,信守流轉合同,而另一家外來種植戶純屬胡鬧,把承包地整出來之後,撒上幾顆種子,一不除稗,二不除草,三不打化肥,四不按時打藥治病蟲害,用我鄰居們的一句話來概括它說,"這個人流轉他人土地耕地肯定是在騙國家糧食補貼,否則的話就是在洗錢,這哪裡象種糧賺錢的樣子嘛?"
的確,七星老農也見證了他們的種植技術,根本就不專業,根本就不符合國家農業種植技術標準,讓這樣的人承包他人流轉土地耕種,純粹就是在浪費國家土地資源,希望國家儘快出臺一項"農村土地耕種證",讓一些有資質,懂農業技術,有資本的單位與個人來流轉農村土地耕種,這樣子一來,才會跳出農村"毀約棄耕"的怪圈,才更加有利於我國農業的真正發展,才能奪取糧食年年大豐收,才能保證我國人的糧食安全!
所以,七星老農個人認為,農村出現"毀約棄耕"現象,主要是我們的種糧大戶們,農業生產技術落後,管理水平差,資本不雄厚,造成了糧食畝產量低,沒有了收入,導至虧本了。廣大網友們認為呢?歡迎大家都在評論區留言,看看農村"毀約棄耕"的問題到底出在哪兒了?
[熱愛生活,喜歡交流,請大家多多關注七星老農回答,不勝感激!]
七星老農
對很多種糧大戶“毀約棄耕”行為,你怎麼看?
說實話按照現在的糧食價格,通過土地流轉種植糧食,如果種植面積小種植糧食基本上是虧錢的。很多種植大戶主要靠補貼,沒有補貼大部分都是虧本。
1、種植的利潤低。
以種植水稻來說,畝產1100斤,一畝毛收入1320元,種植兩季水稻2640元。兩季水稻,機械耕種和機械收割費用總共400元/畝,土地租金600元/年,種子、農藥、化肥成本700元,人工成本700元,種植兩季水稻(早稻和晚稻),淨利潤240元/畝/年,這是豐收年的利潤。如果惡劣天氣或者嚴重的病蟲害,出現大幅減產,是一定會虧損的。
種地辛苦,卻利潤極低,遇到不好的年景或者農產品價格下跌,就會虧錢。2、個別種植戶缺少契約精神。
農村在簽訂土地流轉合同時,有很多不規範的情況。有些種植大戶簽訂流轉合同時是隻付一部分租金,甚至先欠著租金到年底結清,合同上也未寫明毀約的賠償。很多農民簽訂合同時不懂得這些貓膩,有個別種植戶,中途毀約棄耕。
3、個別種植戶就是為了騙補貼,沒有補貼就毀約棄耕。
這種情況還是比較常見的,如果靠種糧食真的是很難賺錢,大部分種植戶是靠著補貼維持。有些種植戶,有人脈能弄到補貼,他們一般種植一兩年,到了第三第四年基本上都是荒廢。一般是第一年第二年給種糧大戶補貼力度強,有些人就直接棄耕但不會毀約,就靠著補貼生活,有些就直接拿了補貼跑了,土地流轉租金也不給,土地也不種植,直接跑了。
結語:按照目前的糧食價格是比較難賺錢,還非常辛苦勞累。賺不到錢,有些人就毀約棄耕了。
昕瑞生態
1.成本:
a.土地租金:600元*50畝地=3萬元;
b.肥料:按照3畝地使用一袋化肥的使用量,50畝地約使用17袋化肥,單價按照150元計算,總價是850元;
c.加上水費,收穫時候請的人工費,機器費用等,50畝租來的土地成本在5萬元左右;
2.收成:
按照一畝地收穫小麥玉米等主要的糧食產量900斤來算,糧食的價格都是在1元以上一斤,收成的價格是1800元左右,50畝地是9萬元的收入,不要說看到的好多,你可以從另一個方向考慮一下,拋去成本後,到手的只有4萬元左右。最重要的是要看天吃飯,那一天麥子全倒了,或者是玉米地被淹了,那就虧了一年,而現在出去打工賺錢,堂哥每天可以做到日工資150元以上,這在我們這裡是中等水平,一年加上休息和過節,上300天的班,也可以拿到4萬左右的收入,兩者一比較就看出來了。
綜上所述,其實“種植大戶”也是有區別的,50畝以下的抗風險的能力還是很弱的,所以很容易就“毀約棄耕”,這就導致了我們看到了這樣的現象,我認為這是很正常的,都是為了賺錢,沒有誰對誰錯。
最後,和大家分享一下種植小麥玉米的小知識:我們河北邢臺這裡是一年兩熟作物,就是小麥熟一季玉米熟一季(以前我和別人介紹我的家鄉的時候總是說我們這裡是三年兩熟···)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僅供大家做出參考,喜歡就趕緊關注我吧,每天都會分享不同的三農種植冷門知識,不信?點我(鄭重聲明: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農村種植楊二妮
對很多種糧大戶"毀約棄耕"行為,你怎麼看?
農村地區人口外流造成部分土地無人耕種,所以需要以土地流轉的形式保證土地的合理利用。在農村一些無能力進行土地耕種的人就會把土地流轉給種糧大戶來耕作,本來是很好的事情,但是近些年卻有出現了一些不好的情況:即種糧大戶自己撕毀了協議,把已經承包的土地撂荒,不進行耕種,對於這種行為自然是要抵制,因為它違背了契約精神,違背了法律規定的條款,沒有遵循原有的約定。不管是做人還是做事,都要一口唾沫一顆釘,說話算話才是人應該有的道德,不要在看到有利可圖的時候就衝著向前,沒利可圖就立馬撤退。
對於我們而言要思考的是,為何人們不願意種地了?歸根到底還是一個原因,糧食不值錢,糧食的價格和人們的預期還是有差別的,雖然每年都會有補貼,但這點錢對於投入來說還是杯水車薪。要提高人們的種糧積極性,還是要從糧食價格上入手,加大宏觀調控,調控糧食價格,或者將補貼的力度加大,只有農民真正能夠在種糧這件事上增收了,他們才願意留在家鄉種地,這樣農村才可以活起來。
“毀約棄耕”是一種無奈之舉,如果真的種地賺錢,我想這些種糧大戶也不會冒著毀掉人設的風險去做這些事。做人還是要忠厚誠信,作為承包戶要思考的是,如何在現有的土地上把資源最大的利用,將土地發揮出最大的價值。如果種糧不賺錢,完全可以考慮種植一些經濟作物,發展農莊農業,開展旅遊農業,何至於遇到一點困難就退縮,就畏首畏尾。“毀約棄耕行為”老農民說事這樣看,你是如何看待的呢?
老農民說事
棄約毀耕原因很多,每個人經歷不一樣但有一樣是相同的,就是農業利潤低,投入大風險高掙不到錢,僱傭人最難管理,管理人水平高低不一樣,種植人技術水平不一樣,銷售人員能力不一樣,投資人想象和實際收入不一樣,投入得不到預期回報,最後棄約毀耕。
神所愛的人6崔風朝
我是農村的,住在圩區,水利條件較好,抗天災。每畝了承包費是五百元,每年二季,稻麥交替種植,適宜機械化操作,但是承包戶仍然不賺錢,每畝地每季需要複合肥一代,尿素半袋價值二百五十元,除蟲劑最少三次,每次三十元,計九十元,除草劑三次每次二十元,計六十元,電工每畝十元,人工操作按最底算一百五十元,播種每畝一百五十元,收割包括運市輸一百五十元,如果圩田積水最少要加一百元,因為要人工裝車。這裡電費是國家免費的,但是機器是自已的。運樣單產平均一千一,二百斤左右,平均單價一百元,那就是每畝收一千:二百元左右,這樣一算根本賺不到錢,所以今後可能拋荒地耍增加。
安徽巢湖記憶
農資高,人工高,油價高,租金也高,糧價低,誰種誰陪,種的多陪的多,誰能不跑路,我種三年,三年糧尿素多少錢一噸,苞米六毛錢,三年後尿素一噸漲五六百糧食還是六毛錢,種一百畝地今年天災,人工本錢都回不來了,再種下去得賣老婆孩子了,不說了?市場調控調理的是老百姓
宇航米線
對於種植大戶的毀約棄耕的問題主要的還是現在印糧食價格低,如果是承包種植的話更是增加了成本,現在的所有化肥,農藥,人工等等都在漲、漲,各種所支出謝成本比賣了的糧食總收還大,不要說有很掙錢了,就連成本也掙不回來,一個字虧,試問有人明知會虧本的還有人去繼續做嗎?現在最好的是叫磚家到農村種田好,因為磚家有技術有資金有遠見,應該到農村好好體驗一下農民的日子吧,免得他日日夜夜在為農村出謀劃策
思源132369035
對很多種糧大戶“毀約棄耕”行為,你怎麼看?
種糧大戶“毀約棄耕”,裡面包含著幾個問題;先把這幾個問題弄清楚。
種糧大戶可分為兩種類型:
第一種類型是當地農民。他們長期種地,有技術,也有一定的資金,能夠吃苦耐勞,更能準確的把握每畝糧食的產量,和一年當中糧食的價格。這種類型的種糧大戶,他們不刻意承包土地,在小組裡誰家棄耕了,便以極低的價格,每畝100—200的價格,把土地承包過來耕種。
第二種類型則是手裡有資金,想找投資項目的人。這類人根據他們推算出來的數據,來承包土地;一畝土地租金多少,人工費多少,種子,化肥,農藥,機耕費多少,一畝地收入糧食多少,多少錢一斤,最後純收入多少,經過推算,種地的利潤很高,並且種地大戶國家又有補貼,覺得種地是沒有風險的事。便一頭扎進種地這個行業。
在種地的過程中,第一類型的人是農民,他們對種地駕輕就熟,能夠有條不紊的安排生產,並且能夠最大限度的節約成本;他們種地,雖然掙不到大錢,但也不會折本,由於他們長期種地,對種地非常瞭解,所以,這一類的種糧大戶的收入還是很可觀的。
第二類種糧大戶,雖然手裡資金充裕,但他們不瞭解種地的細微之處,在成本的把握,管理上,很模糊,又由於種地是個高風險,低利潤的行業,他們認為種地的所有問題靠錢就能解決,結果收成以後,結算成本,發現收入遠遠低於投入。做了幾年,發現種地並不像他們想象的那麼簡單,於是退出種地的行業,便出現了“毀約棄耕”的現象。
我一向認為,任何行業不是隻要有了資金就能解決問題的,一個行業要想得到發展,從事這個行業的人是關鍵。許多種糧大戶“毀約棄耕”,就是證明。
同意我的觀點,請點個贊;對您有所幫助,請多關注。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