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學會選擇,而不是簡單說“不”

親子溝通,也能做到簡單高效。

這是發生在一朋友家的情景,媽媽給孩子規定每天只能吃3小顆,立刻遭到反對,小傢伙很委屈,說“媽媽不尊重小孩”。

媽媽:“好吧,媽媽尊重你,給你2個選擇,選擇一,早上吃2小顆,下午吃1小顆;選擇二,早上吃1小顆,下午吃2小顆。”

孩子:“當然選1,我能吃多一顆。”然後高高興興地跑去玩了。

孩子對自己的選擇相當滿意,並且履行得非常好。

讓孩子學會選擇,而不是簡單說“不”

當然,“欺負”小孩是不好的,但也給大部分家庭的親子難題提供了一個思路——“損失厭惡”下的選擇,育兒簡單又高效。具體如何做?

如果我的孩子愛吃糖,為了限制他吃糖,我大概會這樣給他選擇:

“你有兩個選擇,選擇一,每天吃3小顆糖;選擇二,每天吃1罐你最愛的原味酸奶。”

當然,我家孩子會選擇第二個,因為他最愛原味酸奶,而不是糖,但也順便實現了父母的目的——為了更好地保護孩子的牙齒,並且原味酸奶比糖果會健康一些。

最最重要的,是孩子會選擇他們最愛的選項,父母一點兒也不需要強迫。

▲為什麼孩子也會有“損失厭惡”?

“損失厭惡”,人會趨向於選擇“獲得”,而不是“損失”,“損失”給人帶來的情感波動,會比“獲得”更強烈。

正如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卡爾·羅哲斯Carl Rogers認為,人們是會趨向對自己有利的。相比起“獲得”,損失風險和損失體驗會更“揪心”,並且有助於我們分析一些育兒問題。

一位媽媽計劃在兒童節當天給家裡的兩個孩子買玩具,並且已經在某天晚飯時告訴了兩個孩子,兩個孩子都很開心。

幾天後,弟弟在家裡踢球,不小心打壞了客廳的電視機,生氣的媽媽說:“為了懲罰你,我不會給你買玩具,我只給哥哥買!”

晚飯後,弟弟偷偷把哥哥剛寫好的作業本從書包裡拿出來撕掉,被哥哥發現。哥哥很委屈責問弟弟:“你為什麼無緣無故撕掉我的作業本?”

弟弟:“有緣有故!因為媽媽給你買玩具,不給我買!”

孩子的爸爸說,妻子在小兒子心裡種下“黑暗”的種子,其實是孩子“損失厭惡”心理作用下的結果。

▲當孩子總是說“不”,“損失厭惡”下的選擇,會給父母帶來驚喜

當你家孩子總是說“不”,不願接受你的提議和教育,這時父母別批評,也彆強制和命令,因為這樣做只會引起孩子的反抗和牴觸,而是換一種方式——給孩子選擇,通過“換一種方式”,孩子會更容易接受,因為孩子有“選擇”積極性。

美國堪薩斯大學(Kansas)的Pamela J. Mendonca曾經做過一個實驗。

讓孩子學會選擇,而不是簡單說“不”

▲日常育兒例子,“損失厭惡”下的選擇,親子溝通更高效

例子1:

“爸爸,我想到公園玩。”

“作業沒做完,爸爸給你2個選擇,一是早上寫作業,下午我們到公園玩2個小時;二是現在到公園玩1個小時,下午寫作業。二選一。”

“我選擇早上寫作業,下午能玩2個小時。”

讓孩子學會選擇,而不是簡單說“不”

例子2:

“媽媽,我要買那列火車玩具。”

“你剛才說要買芝士蛋糕的,媽媽給你2個選擇,一是買芝士蛋糕,二是買火車玩具,只能選擇一個。”

“好吧,我還是選擇芝士蛋糕好了。”

例子3:

“媽媽,我想穿小花裙去玩。”

“郊外會有小蟲子和蚊子,穿小裙子會被叮咬。媽媽給你2個選擇,一是穿小花裙再穿一條褲襪;二是穿一條長褲子,配你的酷酷小皮靴。”

“我最愛小皮靴了,我要穿長褲。”

讓孩子學會選擇,而不是簡單說“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