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党对审计工作领导 “人才”是审计工作改革发展关键所在

□ 文 滕娟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审计委员会主任习近平5月23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改革审计管理体制,组建中央审计委员会,是加强党对审计工作领导的重大举措。要落实党中央对审计工作的部署要求,加强全国审计工作统筹,优化审计资源配置,做到应审尽审、凡审必严、严肃问责,努力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更好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那么,重要讲话的内容有哪些?当前审计工作还存在哪些问题?重要讲话对今后审计工作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财会信报》对此进行了梳理,并就相关问题采访了业界专家。

加强党对审计工作领导 “人才”是审计工作改革发展关键所在

审计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审计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机关成立30多年来,在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促进党中央令行禁止、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促进依法治国、推进廉政建设等作出了重要贡献。

习近平强调,中央审计委员会要强化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提高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能力,为审计工作提供有力指导。审计机关要树立“四个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落实党中央对审计工作的部署要求。要拓展审计监督广度和深度,消除监督盲区,加大对党中央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跟踪审计力度,加大对经济社会运行中各类风险隐患揭示力度,加大对重点民生资金和项目审计力度。地方各级党委要加强对本地区审计工作的领导。

习近平指出,审计机关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依法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全面深化改革,促进权力规范运行,促进反腐倡廉。

习近平指出,要深化审计制度改革,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新审计理念,及时揭示和反映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趋势。要坚持科技强审,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要加强对全国审计工作的领导,强化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领导,加快形成审计工作全国一盘棋。要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调动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的力量,增强审计监督合力。

习近平指出,要加强审计机关自身建设,以审计精神立身,以创新规范立业,以自身建设立信。审计机关各级党组织要认真履行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努力建设信念坚定、业务精通、作风务实、清正廉洁的高素质专业化审计干部队伍。

习近平强调,各地区各部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积极主动支持配合审计工作,依法自觉接受审计监督,认真整改审计查出的问题,深入研究和采纳审计提出的建议,完善各领域政策措施和制度规则。中央审计委员会各成员单位更要带头接受审计监督。各地区各部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及时、准确、完整地提供同本单位本系统履行职责相关的资料和电子数据,不得制定限制向审计机关提供资料和电子数据的规定,已经制定的要坚决废止。对有意设置障碍、推诿拖延的,要进行批评和通报;造成恶劣影响的,要严肃追责问责。审计机关要严格遵守纪律,对违反纪律规定的要严肃查处。

加强党对审计工作领导 “人才”是审计工作改革发展关键所在

人才的缺乏与流失是审计工作关键问题所在

2018年3月组建的中央审计委员会,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场深刻变革,是推进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伟大创举,也是我国审计改革和发展的里程碑。

二是审计资源配置方面。现阶段我国政府审计任务重与力量不足的矛盾尤为突出,这主要表现为审计机构少,而被审单位多。习总书记也做出了重要指示,要落实党中央对审计工作的部署要求,加强全国审计工作统筹,优化审计资源配置,做到应审尽审、凡审必严、严肃问责,努力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更好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党中央对审计工作的重视,将促成审计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三是审计范围覆盖方面。审计覆盖面还存在监督盲区,即审计机关未能全面实施审计监督而形成的审计监督空白区域,例如一些基层人员和资金偏少的部门和单位;部分党群系统部门、单位和社团组织;部分党委和政府成立的指挥部、领导小组、组委会等临时性机构等等。实现国家审计全覆盖,需要创新审计的体制机制、技术方法和工作模式,应用信息化审计手段,也要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为国家审计提供支持。

四是审计监督指导方面。目前我国只有《注册会计师法》、《审计法》两部有关审计工作的法律,内部审计无法可依,加之国家审计对内部审计的指导与监督不充分,导致内审人员碰到具体难题时感到无章可循,甚至无所适从,最终造成审计业务质量低下。国家审计对内部审计的指导与监督需要进一步强化,内部审计准则体系还需要进一步修订完善,以适应新时代对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新要求。

一是人才队伍的流失。审计事业发展关键在于人才。没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保障,审计工作就会流于虚、空、散,不能发挥应有的“经济警察”的作用。从当前我国审计体制结构而言,专业的审计人才队伍主要由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两大部分组成。政府审计主要承担国家体制内人、财、物的一些专项审计,社会审计主要承担市场领域的审计监督,同时也承担少量的政府委托审计。

石文先指出,从这两部分审计力量来看,大量的专业审计人才更多集中在社会审计领域。同时,从审计属性和行业发展来看,社会审计在审计专业领域的研究与发展上,与国际同行之间的交流也相对更加频繁,在技术的跟踪、研究、创新上也更加具有活力和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审计准则在与国际审计准则的标准问题上,由最初的割裂到后来的趋同,直至现在的基本等同,就是最好的例证。石文先还指出,审计工作同时也是一门需要终身学习的学科。特别是在当前经济社会大变革时期,审计工作压力远远超出企业财务人员。审计从业人员的工作付出和回报严重不对等。“在巨大的监管压力、学习压力以及收入压力下,行业人才队伍近年来一直呈净流出状态。这是审计事业发展必须要高度重视的首要问题”,石文先强调。

二是审计力量的整合。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是当前我国审计工作的两大主体力量。十八大以前,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在各自审计业务领域鲜有交集。十八大以后,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变,现代高端服务业被作为重要的新经济力量获得空前重视。石文先表示,代表社会审计力量的注册会计师行业,作为现代高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审计领域的社会公共价值得到提升。各级地方政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始逐步购买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咨询服务。社会审计力量的引进与充实,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政府审计在人员力量方面的不足。但他同时指出,政府购买社会审计服务,与体制内外审计力量的整合仍没有形成统一的有效整体。

石文先提出,在当前政府审计任务重、人员力量配备不足的情况下,如何进一步整合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力量,理顺政府审计、社会审计体制,充分发挥各自功能和优势,构建中央统一集中领导的科学高效的中国特色大审计管理格局,是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三是审计权利的重配。从当前我国审计工作承担的重大社会职责来看,以《注册会计师法》等为代表的专业法律法规是明显滞后的,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治理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法律赋予的注册会计师工作职权偏弱、偏小已经严重影响社会审计人员正常工作的开展,也对审计工作质量产生了不利影响。

就政府审计而言,如何保障审计人员合法的工作权益,确保不因审计结果而受到打击报复是法律要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就社会审计而言,注册会计师能够运用的合法权利不多,在遇到被审计机构或相关单位不配合时,缺乏法律赋予的相应的刚性手段。石文先表示,上述都是需要从法律层面重点关注解决的问题。

另外,审计权利的重配,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大力提升社会审计人员的社会地位。石文先表示,要坚决纠正“社会审计人员是与企业蛇鼠一窝”的错误观念,大力宣扬行业正能量,改变社会对社会审计工作的职业偏见。

加强党对审计工作领导 “人才”是审计工作改革发展关键所在

推动审计各项工作向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审计工作在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审计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批示、指示。

党的十九大,中央根据形势发展需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大局以及审计工作实际出发,进一步明确了对审计工作的领导。从制度层面对审计工作体制机制作出及时科学的调整,成立了中央审计委员会,统一领导党和国家审计事业。

石文先表示,这些政策措施都非常具有针对性,特别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正在深刻变革的背景下,具有重大的全局性意义。中央审计委员会的成立和相关制度的发布,对于整合我国体制内外审计力量,极大释放我国审计潜能,强化审计工作的社会职能和地位,推动国家治理和经济社会向高质量发展,都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陈海防表示,审计署职责将“增加”并“优化”。“增”的是,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财政部、国务院国资委等三部委的部分职责划入审计署;“优”的是,相应对派出审计监督力量进行整合优化,构建统一高效审计监督体系。

5月23日,审计署党组正式印发《审计署制度》,为各项审计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法律支撑,同时也为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划清了法律边界。

陈海防认为,新修订的《审计署制度》,将是全面落实这一战略方针的重要的制度保障,对国家财政收支和法律法规规定属于审计监督范围的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审计监督。保驾护航政府职能转变的改革:由发展的主体转为推动发展的主体,由市场决策者转变为市场监督者。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依法治国。

此外,陈海防表示,审计将从反映过去向预测未来发展。不仅仅检验是否合规和发现问题,更应发挥“战略性”和“前瞻性”的作用,解决问题并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同时,审计也不仅仅聚焦在财务和会计信息。科技创新时代将颠覆现行财务管理的理念和模式,随着各种职能和产业链的融合,财务管理向着以管理和经营目标的“综合财务管理”的角色转变。

王海兵认为,此次会议的召开及习总书记重要讲话,一是有助于提高审计独立性。国家重视程度与审计独立性呈现正相关关系,国家重视程度越高,审计独立性越强。审计独立性是审计的精髓,是审计职业生存发展的基础。习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充分认识和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求审计机构要充分利用好各项审计资源、开展好各类审计工作;要求审计人员要与时俱进学习审计相关知识、恪守各项工作原则,自觉提升审计独立性从而提高审计业务质量、增强审计结果的权威性。二是有助于建立健全国家审计的准入门槛。从现阶段地方审计机关来看,审计人员进入过于简单,来源渠道较多,有从财政、税务等部门抽调的,也有从企业调入或者招录的,也有从部队转业的,人员成分复杂,流动性也较强,这就导致从事审计工作的人中有些不具备专业胜任能力。审计署11号令作出明确规定,要求单位应当严格内部审计人员录用标准,支持和保障内部审计机构通过多种途径开展继续教育,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

三是加快加快内部审计职业化建设。只有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三者联动,才能充分利用各种审计资源,从体制内外形成高效、统一的审计监督体系,最大程度上增强审计监督合力。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改革审计管理体制,组建中央审计委员会,是加强党对审计工作领导的重大举措。必将加快内部审计职业化建设进程,为推动审计体制改革步伐提供强劲助力。

四是有助于推动我国审计信息化建设。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前任审计长刘家义指出,审计信息化将使审计工作发生三个转变,即从单一的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后审计与事中审计相结合,从单一静态审计转变为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现场审计转变为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相结合。当前,审计信息化建设从人才培养,软、硬件投入和制度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审计信息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王海兵就此提出建议。首先,完善首席审计官制度,提升内部审计的层次和独立性。首席执行官向上与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衔接履行沟通监督职能,向下与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对接履行统筹控制职能。完善首席审计官制度,充分发挥好其桥梁作用,有助于推动内部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合理化,改变原来审计资源不足和资源分配不合理的状况,提高内部审计独立性和工作效率。

其次,严格把控审计职业准入门槛。只有提高审计职业准入门槛,严格把控审计人员来源,才能建立起一支信念坚定、业务精通、作风务实、清正廉洁的高素质专业化审计干部队伍。在前期,重视审计人员的职业技能考试和职业胜任能力考察;在后期,要定期对审计人员进行培训,有针对性的加强专业技能学习,强化绩效考核。

最后,建立健全审计规范体系。目前虽然在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理论研究和审计体系建设方面取得很大进展,但内部审计尚未形成统一完整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内部审计规范体系。随着各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工作的推进,迫切要求加快内部审计的职业化、规范化建设,为内部控制审计和其他业务审计提供支持。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国家审计可以充分利用内部审计的工作成果,内部审计可以监督国家审计所揭示问题的整改。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规范体系,内外联动,形成立足整改落实、服务党和政府中心工作的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审计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