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喆:虧得慘!全是“自視過高”惹的禍

紅刊財經 特約作者 馬喆

人們總會錯誤地高估自己,瑞典90%的司機都認為他們的駕駛技術在平均水平之上。在殘酷的中國股市,贏錢的概率可能低於10%,但筆者相信幾乎100%的股民都認為自己一定能賺到錢,可實際卻事與願違,最後以虧損出局,根本就是很多投資者自視過高,而無法正確看待自己投資的標的。

馬喆:虧得慘!全是“自視過高”惹的禍

自視過高的人比比皆是

查理·芒格認為:“自視過高的人比比皆是。”

我們身邊常有這樣的投資案例,有人喜歡體育運動,就認為買體育彩票可以致富;有人從事軟件開發,就認為自己買進100倍估值的軟件公司是安全的。一些娛樂明星認為自己和樂視高層熟識,具備普通人沒有的優勢,就會買樂視的股票。

而且很多人對自己的持股也會自視過高。就像人們喜愛自己擁有的“私人物品”,一旦擁有某件物品,對該物品的價值評估就會比他們尚未擁有該物品之前對其的價值評估要高。這種過度高估自己的私人物品的現象在心理學裡面有個名稱:“稟賦效應”。人們常常理性地批評別人家孩子的錯誤,但當自己的孩子出現同樣行為時卻不能客觀看待。

人們往往不能客觀看待歷史,比如我們中國人往往只記住了1840年鴉片戰爭帶來的恥辱,卻不願意深刻分析鴉片戰爭發生的必然歷史原因。資本市場上的人們更不能客觀地看待自己的股票,投機者喜歡堅持自己的觀點,為投機找到振振有詞的藉口。稟賦效應讓人們很難保持理性和客觀。而理性、客觀恰恰是投資行業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

那些因自視過高犯過的錯誤

筆者也吃過自視過高的虧,當年筆者曾經服務的央企是當時全國最大的手機代理商。公司在各省的客戶基本都是白手起家的企業主,這些人讀書不多但真的非常了不起。當時筆者曾想當然地認為自己遠比這些客戶具備更大的優勢,覺得高學歷、高素質的自己如果經營公司一定可以賺更多的錢。

但當筆者選擇了辭職去創業時,才發現經營好一家公司真的很難!

筆者的同學曾經是弘毅投資高管,我問他:“為什麼聯想不選擇在二級市場買進茅臺、五糧液的股票,而是花巨資收購三四線白酒小廠?”

他當時非常專業且自信地告訴我:“聯想成熟的管理經驗可以幫助那些白酒廠獲得更大的發展,聯想也會獲得遠比買進茅臺、五糧液更大的財務收益。”2012年,聯想控股斥資20億收購板城燒鍋和山東孔府家等4個白酒品牌,5年後的2017年以14億向老白乾公司出售旗下所有白酒業務。想一想,如果2012年聯想用20億買進茅臺公司股票,現在的權益應該接近100億元了。

事實證明,聯想做錯了。因為讓普通中國人閉上雙眼馬上說出前兩個的白酒品牌,我想一定是茅臺和五糧液,那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聯想太高估自己的管理能力了,但顛覆中國的白酒文化可沒那麼容易。

自視過高的選擇錯誤

有網友約我到北京大學未名湖散步。交流中,我說投資有4條路可以選擇。第一是永遠不進入中國股市;第二是買入1家優質公司的股票長期持有;第三是認購優秀職業投資人的基金;第四是炒股投機。筆者認為對於絕大多數人而言,第一條路這無疑是很明智的選擇;第二條路和第三條路都可以輕鬆賺很多錢;而第四條路是萬劫不復的災難。

但人們很難做到安靜地選擇第二和第三條路,很多會認為第二條路太沒有挑戰性了。可人們來到這個市場難道不是為了賺錢嗎,輕鬆的賺錢不是很好嗎?

比如五糧液管理層在2017年年報裡把公司戰略願景講得很清楚:“十三五末,公司營業收入突破600億元,核心品牌五糧液市場投放量3萬噸。”這意味著未來3年,五糧液的營業收入將從2017年的301.87億增長至600億以上。人們只需要安靜地持有這家公司股票就可以賺到很多錢。但又有幾個人願意去那麼做呢?

人們也很難選擇第三條路,因為大家往往會認為職業投資人並不比自己聰明多少。人們會說:“我把錢交給他們還不如自己打理,而且還要付管理費?”其實,不會投資的人最後投資成功了,就是找到了優秀的職業投資人,如果你現在發現了40年前的巴菲特,那未來40年你閉著眼睛就可以賺錢了。

伯克希爾·哈撒韋的大股東房地產商奧蒂斯·布恩選擇了第三條路。他這樣說:“我本人是一個很好的投資者,但我無法做得像沃倫和查理那麼好——幾乎從來沒失過手。我做過的最好的決定是,這些年把我的雙手放進口袋裡,讓這兩個傢伙去施展拳腳。我只是認為他們比我更出色!”

而可口可樂的前CEO唐納德·基奧做了完全相反的選擇。基奧家曾經和巴菲特家是鄰居,巴菲特曾因為基奧太太借給自己家一勺糖而主動提出為基奧理財。當巴菲特第三次敲基奧家門時,基奧夫婦關上了房間裡所有的燈光。

如何克服自視過高的心理

傑克·韋爾奇曾說過:“當你不瞭解也沒有相關才能時,不要害怕說出來。”林園先生在接受採訪時常會說:“我不懂,我不太瞭解。”

查理·芒格明智地指出:“避免因為自視過高而做傻事的最佳方法是,當你評價你自己、你的親人朋友、你的財產和你過去未來的行動的價值時,強迫自己要更加客觀。”

沃倫·巴菲特和查理·芒格從來不去試圖成為非常聰明的人,而是持續地試圖別變成蠢貨。他們從不想跨越七英尺高的欄杆,只是去尋找一英尺必贏的機會。製藥行業和高科技行業就直接被查理·芒格歸入“太難理解”的生意。伯克希爾·哈撒韋只在自己精通的領域施展拳腳。我想,這應該是最大的安全邊際了。

我想,只有那些自以為是的傢伙才會輕狂地認為自己擁有超人的才華和方法,最後給自己選擇一條更困難的航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