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為”三“謀”展示“天下為公”新時代內涵

三“为”三“谋”展示“天下为公”新时代内涵

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長沙市基地

“天下為公”源自《禮記·禮運》,闡述的是孔子“大道之行”最理想的政治目標和最美好的社會願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斷為“天下為公”注入新時代內涵,行天下之大道,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一個鮮明特徵。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談及“天下為公”,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鄭重宣言“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強調要“大道之行,天下為公”。2017年12月,他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強調,中國共產黨所做的一切,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人類謀和平與發展。2018年4月,他在會見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時指出,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三“為”三“謀”的提出與凝練,是習近平總書記領導中國共產黨人賦予“天下為公”的新時代內涵,真正將人民群眾、中華民族、世界全體的共同利益作為“公”的精神實質和“為公”的責任追求,實現了理論邏輯與實踐邏輯相統一,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和唯物史觀,是對“天下為公”內涵的高度昇華與創新發展。

“為中國人民謀幸福”凸顯“天下為公”的奉公為民精神

夫民者,萬世之本也。“天下為公”倡導“以民為本”“樂民之樂”“憂民之憂”等奉公為民精神。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馬克思主義所秉持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價值立場所彰顯的真理的力量、人民的力量、道義的力量告訴我們,要遵循規律、服務人民、天下為公行大道。《中國共產黨章程》指出:“黨除了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 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我們黨在各個時期形成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都把為人民謀幸福作為黨的指導思想及理論體系的重要內容。從毛澤東的“為人民服務”到習近平總書記的“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觀,這既是“公”的核心內容,又是實現“天下為公”的根本途徑。從黨的十二大提出的“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到黨的十九大指出的“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30多年後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實現新轉化,都是源自於中國共產黨人秉持“天下為公”的人民性理念,堅守為人民謀福祉的不懈奮鬥。面對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我們黨提出要在教育、工作、收入、社保、醫衛、居住、環境、文化生活等方面,更加精準地把握、最大程度地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需求與新期盼。這些表明,為中國人民謀幸福,是新時代的中國共產黨人站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立場上,將人民的自由全面發展作為根本,對“天下為公”作出的新詮釋。

“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凸顯“天下為公”的民族使命擔當

不以一己之利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天下為公”倡導,天下是天下人公有共有的,要出以公心,堅持公平、公正、公開,從共同立場出發,確定共同的目標,著眼於共同利益,謀求共同發展。義之所在,天下赴之。面對鴉片戰爭後中華民族遭受“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謀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成為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這就是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共同利益的價值目標。歷史發展邏輯表明,正是由於中國共產黨“義無反顧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的價值旗幟,團結帶領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譜寫出“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的壯麗史詩,有力地推進我國進入“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不斷創造美好生活、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新時代。當前,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就是要實現“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推進這個目標的實現,一方面順應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為人民群眾更好地感受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五位一體”建設成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邁向偉大復興的中華民族,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同天下之利”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正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科斯作序《真實的中國》說,“中國的奮鬥就是全人類的奮鬥”。可見,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人民幸福價值理想與民族復興遠景目標的內在統一,是連接人民幸福美滿與人類共同發展價值的橋樑,充分展示了我們黨“天下為公行大道”的民族使命與價值擔當。

“為世界謀大同”凸顯“天下為公”的人文主義情懷

能與人共之者,仁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歷來講求“天下一家”,主張民胞物與、協和萬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美好世界。歷史學家呂思勉先生認為,“中國人總願意與天下之人,同進於大道,同臻於樂利。”從“天下國家”疆域擴展到整個世界的人文主義“天下”情懷,已深深地融入一代代中國人的血脈,“天下為公行大道”更是作為馬克思主義者的中國共產黨人始終不渝的價值理想追求。新中國建立以來,中國向世界貢獻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等理論與實踐。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人類將向何處去”等世界難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共商共建共享”等中國的理念、主張和原則,已陸續寫進聯合國的相關決議中;強調要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與“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越來越為國際社會所認同和接受。中國共產黨人“為世界謀大同”的理念及行動,蘊含著馬克思關於“自由人聯合體”思想和以全人類解放為己任的價值追求,充分彰顯出中國共產黨人“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的情懷和“世界之中國,天下之擔當”的使命感。為世界謀大同,秉持的是“天下一家”“和而不同”的理念,尋求的是人類和平發展的最大公約數,謀求的是讓不同國家、不同階層、不同人群共享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以推進“大道之行”的“天下”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它是“天下為公”的中國共產黨人為實現“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目標向全世界高揚的旗幟。

“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三“為”三“謀”,是“天下為公”本質特徵的政治價值、理論價值、人文價值和實踐價值的集中彰顯,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行天下之大道的價值旗幟,是“四個自信”的生動體現,賦予人民以信仰的力量和奮鬥的激情。三“為”三“謀”的文化基因邏輯性昭示我們,要一以貫之肩負歷史使命,堅定理想信念,以“仰無愧於天,俯不怍於人”的擔當,弘揚天下為公行大道的精神,持之以恆畫好三個“為”與“謀”的“同心圓”,共同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願景更加緊密地彼此相依、攜手並進、交相輝映。

(執筆人:楊名興 中共長沙市委黨校副校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