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皇帝的帽尾為何那麼長?有人說是為了平衡,您覺得呢?

週週說古今


這個問題我以前也曾經考慮過,但是無奈對於古代冠冕並不瞭解,並沒有得出什麼像樣的結論,而網絡上流傳比較多的版本,基本上是以現代人猜測古代人的想法,跟胡說差不多。

所以,我嘗試著用自己認同的邏輯來分析了一下,得出結論如下。

這種帽子其實是一種幞頭,稱為直腳幞頭,是宋代官員專用的。

傳說是趙匡胤發明的,是不是已經無所謂了,我們只需要看用這種帽子的背後用意。


▲我認為背後的用意只有一個:區別官員士大夫與普通人,重新塑造一個階級。

為什麼要用帽子來區分呢?

要明白這個,還要回看唐朝到宋朝這一段的歷史大趨勢,這段歷史中,中國最後的貴族在唐末農民起義和五代十國的混戰中走向了徹底的沒落。

到了大宋建立之後,除了將門和只傳承了知識的讀書人,基本找不到貴族了。

再思考另一個問題:宋太祖為何要杯酒釋兵權?

表面上,是擔心別人黃袍加身,背後的邏輯卻是貴族沒了,這些軍漢,還有那些權臣缺少了一種來自於社會的特殊權力階層的監督和追求。

而這個特殊的權力階層,就是貴族!

回想一下唐朝,強大的權臣武將不計其數,造反的也有,但是始終都不是貴族們的對手,貴族階層的存在也是大唐存在的重要基礎之一。

但問題是,宋朝就沒有貴族了!

所以經歷了唐宋之變以後,中國進入了平民社會的初期。

所以,宋太祖只能選擇最穩妥的一條路,削弱武人的勢力,尊崇文人,於是有了杯酒釋兵權,有了不禁言路,士大夫不可因言獲罪,有了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

那麼為什麼沒有了貴族,就需要用帽子來區別身份?

其實這裡就有點心理學作用了,當然那時候的人是不可能有心理學這個東西的,但是一些經過長久的積累下來的經驗,卻大多數都有很深的心理學道理。

再問一個問題,想讓人與別人拉開距離,最簡單的做法是什麼?

我不知道別人想到了什麼,趙匡胤想到的是,把唐代帶著軟腳的帽子幞頭,變成直腳幞頭,這樣兩個人只能有前後的近距離接觸,左右必須要隔開一大段距離。

而即便是夫妻好友,大庭廣眾之下前後近距離接觸也是非常奇怪的,而且人類本身就比較排斥這種正面和背面的近距離接觸。

於是,一個帽子就輕鬆的讓官員士大夫們與他人產生了距離感。

為什麼要說距離呢?

其實這就是不是貴族的人對於傳說中的貴族的基本理解,貴族是他人有很大距離感的人。

不得不說,分析到這裡,我也笑了,不得不說趙匡胤也是一個俗人,但是腦洞極大。

不過這個腦洞大也只是怎麼賣現代人看起來,古代人對冠冕的重視程度絕對要高過衣物,而且古人的生活也就那麼點,可以入手考慮的東西並不多,哪像現在買個蘋果手機,背個愛馬仕包包就覺得高人一等,方便簡單。

當然直腳幞頭這個東西是很有份量的,戴上之後人就要不自覺的抬頭挺胸,否則就會很累,無形之中就把一個人高大尚的氣質塑造了出來。

說到這裡,這個直腳幞頭的直腳原因基本就說完了,那麼結果如何呢?

結果嘛,配合著其他重文抑武的手段,可以說是立竿見影的:

宋朝迅速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文化高潮,尤其是給儒家文化續了命,士大夫這個階層也快速的形成了,而且大宋文人初期的操守絕對是文人典範,即便是到了最後,也要比明儒,清儒強不少。

而且據一些野史和傳聞講,當過官的人很容易被老百姓認出來,也算是一個不算證據的證據。


偽裝的觀點


.長翅帽是宋朝大小官員戴的帽子。一天,宰相寇準微服出行視察民情。他著青衣,戴小帽,打扮成書生模樣,在京都東京(河南開封市)私訪。當他和一個老頭子談話時,老頭子對寇準卑躬屈膝,跪拜迎送,表現出異乎尋常的恭謙。寇準感到奇怪,故意發問:“老先生,鄙人乃一介書生,請你隨便些吧。”老頭子笑著說:“相公莫非隱瞞自己身份?你可是朝廷的命官啊!”寇準一聽更加疑惑,“我和你老素不相識,怎麼說我是朝廷命官呢?”老頭子說:“相公,剛才你通過狹巷時側身左顧右盼,生怕有東西碰著你的帽子。你要不是常戴長翅帽,哪會有這樣的習慣動作?”

長翅帽的發明人是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他坐上龍椅後很不放心當年一起闖天下的同僚。尤其討厭文武大臣在朝堂中交頭接耳,評論朝政。一天,趙匡胤上早朝,在聽取某個大臣奏章時,發現兩側有不少官員竊竊私語,很不禮貌。趙匡胤心裡有點惱火,但不露聲色。退朝後,他想出個辦去,傳旨屬官在幞頭紗帽後面分別加上長翅。長翅用鐵片、竹篾做骨架。一頂帽子兩邊鐵翅各穿出一尺多(以後越來越長)。這種帽子除了朝堂和官場正式活動時須戴上,一般場合是不戴的,因為戴上它,在街上行走極不方便。戴上它,官員只能面對面交談,要並排坐著談就困難了。從此大臣上朝,也就很難排列在一起交頭接耳,影響朝堂嚴肅性了。


文藻巧翁


是為了禮儀。

長長的帽尾使兩個大臣之間無法靠近,在朝會時只能謹守禮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