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禅师年谱》注译(卷上:28~30岁)

释超琦 辑录

徐华根 点校

徐梵筂 注译

【题解】

这次分享的是玉林禅师从28至30岁这三年发生的事,这三年,报恩堂的建筑已成,玉林禅师的母亲缪太夫人也已出家并在报恩草堂修行。此外,玉林禅师还卷入了一场大争论,玉林禅师撰《辨魔》、《判魔》表明立场,可谓锋芒毕露。玉林禅师「拣异辨魔」,似乎颇为好斗,或可视为后世雍正帝《拣魔辨异录》的源头之一。

《玉林禅师年谱》注译(卷上:28~30岁)

【正文】

十四年辛已,师二十八岁。

是年,大殿成。是春,出《辩魔》示众。时诸方共论高峰祖无梦无想主人公话,虽各各有颂有语,互相是非,而祖始终悟道因缘灼知落处者稀。既有真实彻悟不坐担板偏枯邪解者,而亦以祖始终自述悟由,或移前作后,或以悟为迷,盖以一悟为休,不知有悟后重疑之故也。至有以昭昭灵灵认识为心之妄见,配合祖打破“拖死尸”句子,直得“虚空粉碎,大地平沉”之悟,谓之无主初进步,以身心脱落主人公;亦无之豁达空见,配合祖“枕子落地,透脱末后牢关”之悟,谓之无主末后工。故师不得不为出手,以明正之,娓娓几万余言,申其邪正。自此稍不敢以祖睹真赞打破“拖死尸”句子,是认识神影子之非悟,然究竟卒无知师所辨之旨。师旨既不能辨,则死关祖始终悟道因缘亦终晦矣。因思大慧祖之言曰:“如今浩浩说禅者总如是,杨岐正传不过一两人而已。”应庵华祖云:“这个说话,多年在肚皮里,信知在今天下无人理会。”得况师今日之事乎?盖师之心,亦良苦矣!于是作《怀古四偈》并《辨魔自序》以阁笔。

《怀达摩大师》

难难难是利人难,猛念嵩山面壁寒。

中毒五番甘隐忍,待来刃臂觅心安。

《怀六祖》

慧命丝悬九鼎危,同尘混俗自知时。

蟠桃千载一回熟,颇耐寻常风雪欺。

《怀生法师》

当时若有人堪语,何忍惟将石作徒。

一傅众咻成话把,至今明眼许谁乎?

《怀明教嵩和尚》

祖宗图记传千古,增妒流言尽一时。

假使舌根随火烬,是非毕竟有谁知?

《辨魔自序》云:“山僧心行至真至直。直故遇魔外不容不辩,真故因群魔慌争不容不明。发其实迹一二,尽此至真至直之心,无非为天下后世之人,一任人依我明辩之言,求真参实悟,直至悟境不存,作过量大人也。可依群魔欺瞒之说,打头蹉却路,认识为心,后便避溺投火,曳尾扫迹,成转辗谬乱外道也。可山僧聊尽自心云尔,岂与魔辈哓哓,令门外者类寻常是非看耶?”复自叙数言,作春秋之获麟。是冬,答天童密和尚书。

按,《判魔》中云:“天童老人见师答书,即以已直说,悉毁板不有,今之所存,后人重为刻者。

《玉林禅师年谱》注译(卷上:28~30岁)

【今注】

高峰祖:即高峰原妙禅师(1238~1295),南宋临济宗杨岐派破庵派僧,苏州吴江人;俗姓徐,字高峰。十五岁出家,十七岁受具足戒,十八岁修学天台教义。 咸淳二年(1266),隐龙须寺,后再迁武康双髻寺。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登杭州天目西峰入张公洞,闭死关,不越户达十五年之久,后学徒云集,参请不绝,僧俗随其受戒者数万人, 谥号“普明广济禅师”,门下有中峰明本、断崖了义、大觉祖雍、空中以假等人,世称高峰和尚,有《高峰妙禅师语录》一卷、《高峰和尚禅要》一卷行世。玉林禅师即高峰原妙一派。

大慧祖:即大慧寓广禅师。原话是:“今诸方浩浩说禅者,多皆如此,何益于事?其杨岐正传,三四人而已。”

应庵华祖:即昙华禅师(1103~1163),宋代临济宗僧。蕲州(湖北蕲州)人,一说为黄梅(湖北黄梅)。俗姓江。号应庵。十七岁于东禅寺出家,十八岁受具足戒。其后,遍参善知识,参谒圆悟克勤,并奉其命,入彰教寺,师事虎丘绍隆。未经半载,顿明大事,遂为绍隆法嗣。此后历住诸刹,又于明州天童山大扬宗风。与大慧宗杲并称临济宗之二甘露门。隆兴元年示寂,世寿六十。嗣法弟子仅密庵咸杰一人昙华(1103~1163),宋。有《应庵和尚语录》二十卷传世。

【今译】

1641年,28岁。

那一年,报恩堂大殿建成。那年春天,玉林禅师撰写《辩魔》以告示大众。

当时,各处的禅者都在讨论雪岩祖钦祖师考问高峰原妙祖师时的问话——“正睡着时,无梦无想,无见无闻,主在什么处?”虽然各自都有颂古或者答语,并且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但能明晰高峰祖师前前后后悟道因缘并真正明白落脚点的没有几个。就算是有人对这个话头有真实的感悟,但对高峰祖师自述的悟道因缘,要么前后颠倒,要么迷悟部分,大概都以为一旦开悟就一了百了,不知道开悟以后还可以再起疑情。以致于有些人把第六意识分别心,配合高峰祖师打破“拖死尸者是谁”的句子,一直到“虚空粉丝,大地平沉”的悟境,说成是“无梦无想主人公”话头最初的进步;把身心脱落主人公也无的空见,配合高峰祖师“枕子落地,透脱末后牢关”的悟境,说成是“无梦无想主人公”话头最后的工夫。

所以,玉林禅师不得不出手,以此说明问题正本清源,娓娓道来一共写了几万字,申明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对的。这样一来,各地的禅者也不敢像以前那样随意评论,将高峰祖师目睹五祖法演题自画像的题辞“百年三万六千朝,反覆原来是这汉”后,打破了“拖死尸者是谁”的句子,说成是只认识了神影子却不是悟道,但究竟没有明白玉林禅师辨魔的宗旨。玉林禅师辨魔的宗旨既然不能明辨,那么当年闭死关的高峰祖师前前后后的悟道因缘也最终隐晦不显了。

由此想起大慧寓广禅师说的:“现在那么多说禅的人都是如此,但杨岐派的正传却不过一两个人罢了。”应庵昙华禅师说:“这些话,多年以来都憋在肚子里,早就知道说出来也没有理会。”何况玉林禅师现在辨魔这件事呢。玉林禅师用心良苦,在创作了《怀古四偈》和《辨魔自序》后,就搁笔了。

《怀达摩大师》(初祖达摩)

难啊难啊利人最难,猛然想起面壁清寒。

中毒五番甘愿隐忍,要等来二祖觅心安。

《怀六祖》(六祖慧能)

慧命丝悬九鼎倾危,同尘和光自知时机。

蟠桃千年才熟一次,要忍受多少风雪欺。

《怀生法师》(竺道生)

当时若有人能听懂,何必把石头当徒弟?

一人说法众人喧闹,现在谁又是明眼人?

《怀明教嵩和尚》

将祖宗图记传千古,嫉妒流言充斥一时。

如果不是舌根不坏,是非毕竟又有谁知?

《辨魔自序》中说:“山僧心行至真至直。以为直,所以遇到魔说,一定要申辩;因为真,所以因为群魔胡乱争论时必须申明。发扬其真实事迹一二分,尽尽此至真至直的心怀,不过是为了天下后世的人,都要依从我明辨的言语,求真实的参悟,直到悟境都不存留,作一个器量过人的人。如果依照群魔欺瞒的书佛啊,一开始就走错路,往后就变成想要躲避水灾却躲进了火里,摇着尾巴却要隐瞒踪迹,变成了反复错乱的外道了。山僧不过是尽着自己的本性随便说几句,哪像群魔争论不休,让门外汉当成平常的是非呢?”又说了一些话收尾,就好比孔子做《春秋》,听说麒麟被捕获,就不再往下写了。

这番辨魔,影响甚大,就连玉林禅师的师伯密云圆悟禅师也参与进来,他曾写信给玉林禅师,劝他谨慎发表观点,不急于著书立说(详见《密云禅师语录卷第八·报恩玉林法侄》),这年冬天,玉林禅师回信给密云禅师,表明了自己的立场(详见《大觉普济玉林禅师语录卷之十一·答天童密老和尚书》)。

年谱加按语,说《判魔》中记载:“天童老人见师答书即以已直说悉毁板不有,今之所存,后人重为刻者。”大意是说,密云禅师接到玉林禅师的回信后,《辨魔》一书的雕版曾经毁弃,后世能见到的是后人重刻的。

【正文】

十五年壬午,师二十九岁。

上年辛已无秋,春夏大饥,僧众赴堂,只有青梅七个,故峰公《住“报恩”小参》有“先师乍住遇年荒,七个青梅也赴堂”之语。

又按,蔡封翁《寺记》云:“寺初乞食供众,会己午岁凶,某与同志倡长生粮,赖以不匮。”是实录也。

师于甲戌秋省亲。先磬山示师偈有“汝亲见得个中圆,白发也须剪却了”之句。后太师母于先磬山所起法名通光。至是年冬,于江上十方庵先磬山像前芟染秉具,迎归“报恩”草堂奉养,一如东山周母之白莲峰矣。师有偈云:

修行在行不在说,万事应须猛割截。

这回似斩一握丝,一斩一切俱了毕。

顶上圆光含十虚,从今更不重埋没。

非是山僧轻度亲,十载先师曾记蒴。

刹那具足丈夫仪,法名通光号悟彻。

不向他人行处行,管教步步莲花国。

【今注】

峰公:玉林门下,有骨岩行峰禅师,此处峰公应即此人。

【今译】

1642年,29岁。

上一年秋季欠收,这一年春夏又碰上饥荒,所以报恩堂僧众去斋堂用餐,最苦时只有青梅七个。所以,骨岩行峰禅师在《住报恩小参》中有“先师刚住山乍住就遭遇年荒,寺内的僧人七个青梅也赴堂”的说法。

另外,蔡封翁的《寺记》中也说:“报恩堂最初通过乞食供养僧众,在己午年遭遇天灾,我和其他施主提倡长生粮,报恩堂的斋饭才没有匮乏。”这些都是实录。

玉林禅师当年会江阴省亲时,磬山圆修老和尚开示禅师的偈子里有“你母亲如果能明白,也许将来也会出家”的句子。后来,玉林禅师的母亲按照磬山老和尚的嘱咐,起法名“通光”。这年冬天,在江阴十方庵,在磬山老和尚像前,受具足戒出家。然后,玉林禅师将母亲迎回报恩堂的草堂奉养,就像当年开东山法门的五祖将母亲周氏安置在一白莲峰一样。玉林禅师有一首偈子说:

修行在行而不在说,万事都要斩断牵挂。

这回好像割了头发,其实是斩断了俗缘。

头顶又圆满又光亮,再不会被头发埋没。

不是轻易剃度母亲,十年前先师就嘱托。

一下子具足丈夫仪,法名通光法号悟彻。

不走他人常走的路,步步迈进极乐佛国。

《玉林禅师年谱》注译(卷上:28~30岁)

【正文】

十六年癸未,师三十岁。

藏经阁成,药师殿成,普同塔成。师自继席以来,僧粮建造,每自出行化,虽在年富力强,其劳苦有不胜言者,然犹视为枝末。惟不负方来策进内外究明大事为急务,一举一动,莫不以此切劘。至三八晦朔升堂入室之际,必举古验今,激扬勉励,欲一一令知好恶。时有谓师下视诸方,讥呵当世,又亦以高峰祖打破“拖死尸”句子直得“虚空粉碎,大地平沉”为非悟,左袒邪说,以诬祖及师,故是夏复出《判魔直笔》。

【今注】

切劘:劘(mó),切削、磨砺、切磋。

【今译】

1643年,30岁。

这一年,藏经阁建成,药师殿建成,普同塔建成。玉林禅师自从继席以来,筹僧粮、兴建造,经常自己外出化缘,虽说年富力强,但其中劳苦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但玉林禅师都把这些视为枝末小事。只把不辜负将来促进身心修养探究生死大事为紧急要务,一举一动,都用这个来磨砺自己。到斋日升堂入室的时候,必定举古时公案以此验证今人的修行,过关的加以表扬,不过关的给与勉励,让他们都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当时,有人说玉林禅师看不起各地的禅者,讥讽呵责当世;又有人认为高峰祖师打破“拖死尸者是谁”的句子直到得到“虚空粉碎,大地平沉”并非悟道——那些人偏袒邪说,诬陷高峰祖师及玉林禅师。于是,在这年夏天,玉林禅师又写了《判魔直笔》。

徐梵筂

《玉林禅师年谱》注译(卷上:28~30岁)

易莲精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