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三立跟侯宝林比,谁的艺术造诣更高?

大爱延寿

都是相声界的艺术巨擘,分不出高低来

套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只有小孩子眼里面才有胜负,成人的世界里没有高低

但是,两个人的成就倒可以浅谈一番

侯宝林把相声引入殿堂

做为那个时代最伟大的相声艺术家,侯宝林当之无愧。相声在旧社会是下九流的行当,虽然有人从事,但是,艺人的地位相当的低下。既然是语言的技艺,逗笑别人一般也就靠一些自我调侃、黄段子、下流段子来吸引买主的赏赉。不然的话,哪来的吃饭钱?

但是,侯宝林的出现则很大的改观了这种现状。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后,要把相声带入到大雅之堂,和京剧等国粹成为一种艺术就必须摒弃一些不健康的段子和包袱。他们将这种相声称之为新相声。建国初期艺术的百家齐放也给相声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侯宝林等一批老艺术家用自己的努力将相声带进了千家万户。

这一点来说,侯宝林功不可没

至于进入到90年代之后相声的滞后发展,只能怪当时的所谓的主流相声界艺人没有了最初的创作初心,生活的太安逸了就没有了创新、创作之心,着实不该!

再来说一下马三立

马三立最大的贡献在于对于传统的全面继承和发展,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自成一派。

另外一点就是,马三立追求相声的平民化,力求自己的相声要小孩子也能听得懂。通俗化、口语化、题材平常、内容朴素、语言平实、结构简单,也使得他的很多的段子妇孺皆知。

单口相声《逗你玩》,现在想起来也是会心一笑,这或许就是马老的功力所在。

看似平常又极不平常!

台风上来说,侯宝林占了一个“帅”字,台风的儒雅,语言的洗炼,与“学唱”的传神,使得侯宝林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很高雅的感觉。

而马三立则不然,朴实的作风一直伴随着马三立终生。特别是表演中的以“我”字开头的口语化叙述,给人的感觉就很亲民。

这或许就是两个人最大的不同吧


蜜桔娱乐

正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很难把这两位相声大师分出一个高下来,因为二人的风格截然不同,走的道路也截然不同,但是都对中国相声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侯宝林首先提出改良传统相声,剔除一些不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旧包袱,将相声从下三滥的街头卖艺提升为与京剧同等地位的艺术殿堂,这对于相声来说是一次极大的飞跃。如果没有侯宝林当初的主动求变,相声很可能在解放以后被彻底取缔,和各种旧社会陋习一样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所以,是侯宝林让相声不仅活了下来,而且活的更好。


马三立没有侯宝林那样的觉悟,他一直坚持说传统相声,而且将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作品加以整理和归纳,并通过自己的演绎,形成独特的“马派”风格。此风格极大的影响了后辈相声演员,有相当多的后来者都是从模仿马派相声开始入门的,正所谓无人不宗马,可见其影响力之大。


二人的贡献虽然都很大,但是也同样具有时代的局限性。


侯宝林提倡的新相声在建国后大行其道,特别是其徒子徒孙们完全将传统相声的基本功抛之脑后,并给相声增加了很多勉为其难的功能,直接导致相声的衰败,可以说,侯宝林在救了相声的同时,又毁了相声。


马三立完全是通过个人的坚持,将传统相声的精髓保存于世,等于是给相声保留了火种,正是由于他的努力,在进入21世纪以后,传统相声才如星星之火一样遍地开花。但是马派相声偏重于大篇幅的平铺直叙,铺平垫稳,只为抖最后的一个包袱。这种表演方法也极大的限制了相声的传播,除了在天津以外,其他地区的观众都难以接受这样的相声。如果相声按照马派相声的风格一直发展下去的话,同样也是死路一条。


所以到最后,不得不说是郭德纲的出现,又拯救了相声,他不仅恢复了传统相声,而且一改马氏相声缓慢的叙事节奏,通过一句一包袱的玩法,瞬间抓住年轻人的心,毕竟现在生活节奏这么快,谁有时间和耐心等你平铺直叙三五分钟呢?


牙快笑掉了

虽然说艺术是很难分出一二的。不过相对来说,我更喜欢马三立的作品。侯宝林的相声雅字见长,而马三立的作品雅俗共赏,属于是百听不腻,越听越有琢磨头。不只是作品,人品上马三立也是完爆其他任何相声演员。


从家学上看,马三立要深厚得多。马三立的外祖父是恩绪,恩绪是相声的第三代传人,擅唱太平歌词。他的徒弟李德钖,李德祥,张德泉,都是相声八德之一。马三立的祖父马成芳是评书艺人,擅说《水浒》,也名噪一时。马三立的父亲马德禄,也是相声八德之一。马三立的兄长马桂元也是相声界杰出的人才。

在父兄的熏陶下。马三立自小就打下深厚的功底。后拜八德之一的周德山(周蛤蟆)为师。文哏和贯口,在马三立这里得到了突出的发挥。马三立创立了独特的马氏相声,天津相声更是“无派不中宗马”。


马三立的经典段子有:《开粥厂》、《卖挂票》、《十点钟开始》、《查卫生》、《黄鹤楼》、《买猴》、《家传秘方》、《练气功》、《逗你玩儿》、《文章会》、《相面》、《开会迷》《八十一层楼》等。

《西江月》,在马三立之后,没人再说,用行话来说来是拿不起来。《吃元宵》在听别人说就索然无味了。《卖黄土》,讲了一对懒夫妻不愿意摇煤球,于是女的引小伙子进屋,男的闯进来,然后女的让小伙子装着摇煤球,白得200多斤煤球,后来女的又故伎重施,引小伙子进屋,小伙子说了句经典的话:“这么快就烧完啦”。这是马三立俗的代表,在侯宝林那里是绝对听不到的。


马三立的作品以自嘲和戏谑的方式刻画了诸多的小人物。马大哈,马大善人、马大学问、张二伯等等。虽然他的很多段子很俗,但是人品极为端正。他的搭档王凤山在嗓音失声后,马三立还是一直带着王凤山演出,听不到王凤山的声音,如果不是报幕的说,马三立王凤山合说,很多听众都误以为马三立说的单口。

这种对搭档的情谊,是其他任何演员也比不上的。包括他的儿子马志明人品也是无从挑剔的。现在火遍全国的郭德纲也是以马派相声为基础的。

侯宝林在自身和教育后代上是明显不足的,私生子不说,出了个侯耀华,就搅的狗屎满天飞了。


小智摄影文学

侯宝林在世的时候,侯宝林为尊,那当时是这种艺术的高度。他去世后,谁最大我不敢说,这是定论,不是我能否决的吧?,后来,好像没有否决过,就像现在不能对郭德纲定论一样,我不觉得冯巩相声好,同时我没觉得后人超过他们了一样,金钱地位能影响社会人的评价,到我觉得最好还是有待最后观察,我想挺的东西是不要以物力影响艺术太多,但我是微不足道的,因为物力和政治最决定艺术高度的,物力和政治刺激一定有比别的出更高的艺术,但他会变异,不然就不会有唐诗宋词元曲,和后来的小说的分野了,哈哈,敬盼佳作


手机用户61836379927

这两位是相声两大家族的创始人,一个在相声窝子天津,一个在相声繁华的北京。两位都被尊为艺术家。

其实,依我个人感情来说,我更喜欢马三立老先生。

小时候我特别喜欢听相声,晚上的时候经常听着相声睡觉。

有天夜里,听马三立老先生的段子,具体哪段,名字忘了,大概意思就是二大伯凡事都装大明白,闹了不少笑话。听着听着,突然觉得特别有回味,那种感觉很奇妙。听那么多人相声,马三立的相声是唯一让我产生这种感觉的。

这大概和马三立老先生口语化的语言,循序渐进的铺平垫稳,抖包袱平缓又脆生的表演风格有关。

马三立对传统的幽默形式有很强的总结能力,善于用传统的模式抖现实的包袱,老瓶装新酒,喝着既有老的感情,又有新的味道。

这可能和他在天津这种曲艺比较发达的地方有关。老听众听的都是老味,你太创新,人们就不适应了。



侯宝林,候氏相声的代表人物。早年间也是跑江湖,建国后,入了正规的曲艺院团。

侯宝林,最早提出了相声改革,把相声中一些低俗的东西剔除出去,净化了相声风气。

并且,提出相声要跟紧时代,让人听完有所得。

以此理念,创作了大量作品,社会影响很大。

可惜,后人把这种理念无限放大,让相声沦落了。

侯宝林主要是改革了相声,创作了大量新作品,这在那个年代是了不起的事情。要知道,那会儿的相声艺人很多都不识字,更不要说从理论上提升相声了。


有南塘

艺术追寻"永恒"的踪迹而升迁。造诣便是升迁的跬步。值此来讨论二人的高下,有点难!若说"文无第一″,实属勉强!只可"武无第二″!原因在于:二人共同努力后,已跃迁过"文″!用郭德纲的话说:相声祖师爷,精神上有东方朔,非则有张三禄(穷不怕)。足可说,必分文、武了!且看:一,当后人将二人作品滥熟于胸后,若作选择更愿跟谁走?二,假如,重回那个属于他二人的时空,谁更值得敬重!三,二人时代结束后,各自留给后人福德,谁更值得赞许、践行!艺术直接人性,性本恒亘绵长也!人执此守望着人们的祖师爷!抛砖引玉所在也!


芙蓉阁

这问题真特么的业余和幼稚,在相声辈分等级是很严格的,马三立大师是侯宝林的师父,怎么可以做比较,在侯宝林还没学相声时马三立大师就已经在全国相声界很有声誉了。而马大师的单口相声更是一绝,他的徒弟除了侯宝林也有常宝华常宝霆这些相声大师。


蛮牛烈马

马家一家在相声门里人人俱显,称得上显赫世家,侯先生倒也师门渊源,但艺术祖荫不厚,最能显名莫过于进中南海为领导人表演,倒也是对侯门艺术造诣的肯定。二位从艺都大几十年,对相声艺术的传统兼收并蓄,炼精取纯,且发扬光大,论二位高低,我们一群只能对二位仰望的人,没有能力,即便强如少马爷,也不能轻断。论影响力,在从艺人里面,毫无疑问马先生要强大得多,“无派不宗马”;侯先生强在徒子徒孙众多,虽然除了马季先生,对相声艺术贡献有限,对扬名显派帮助却不小。


大老黑猛张飞

我认为侯大师与马大师没有高低之分,只是风格不同,表演的侧重不一样,侯大师侧重学,他把各种艺术形式融化到相声表演当中,是至高唯一的,而马大师侧重逗,他把民俗的东西融化到相声表演当中,并且至高唯一,二者都能做到雅而不俗,当是相声艺术的两个至高点


林82232226爱读历史

在相声界,马三立和侯宝林两位大师都是宗师。但两位大师的风格迥异。

侯宝林先生的相声可以称作“雅”。马三立先生的相声可以称作“慧”。

众所周知,中国的相声艺术是一个纯粹的“民间艺术”,或者说是“劳动人民的艺术”。

相声艺术在民间“摸爬滚打”,总是坚持一个总旨,就是为最基层的人们带来欢乐。但同时也不免会有一些“宣泄狂欢”的所谓“俗”的部分。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相声的舞台就在闹市,茶馆。基本上登不了所谓的“大雅之堂”。

但侯宝林把相声带到了“大雅之堂”,主要是他对“旧相声”的改造,以及新的段子的创作,成就了相声“雅”的一面。

相声成为中国文艺的组成部分,侯宝林先生功不可没,就像后来郭德纲把相声的传统继承发扬一样。

马三立老先生是相声界的泰斗。应该是众望所归,马先生的相声,接地气但不俗,同时在看似不起眼的笑料包袱里,蕴含着智慧,是含蓄的幽默,有智慧的幽默。

马先生的相声,看似街坊邻里,张三李四,但是有哲理,听完了不仅仅就是一乐,还真能记住,就是因为有智慧。

对于两位大师,分出高低不是我等相声的爱好者能做到的,还真没那个水平。

我只是喜欢并敬佩。两位一流的相声大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