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岁月里鲜为人知的武平历史|说说大水圳巷、三断岭古井和三官堂古城门被遗忘的过往

作者李思达,是武平县委党校退休高级讲师,今年八十二岁了。文稿是在参加8日的座谈会后写的,原因是座谈会时间太短,考虑到华侨大学的设计师对武平县城历史不甚了解,会上我介绍的东西,他们也有兴趣,了解得具体一点,对设计思路是有好处的,可避免一些常识性的错误。出于对本县一项大工程的关注,根据老县志等资料,把有关古迹的来龙去脉说请楚是有必要的。如果能在网上发表,对关心家乡建设的朋友也有帮助吧!

藏在岁月里鲜为人知的武平历史|说说大水圳巷、三断岭古井和三官堂古城门被遗忘的过往

武平县正在兴建历史文化街区“兴贤坊”,计划投资三亿多。兴贤坊以有884年历史,建于宋绍兴四年(1134年)县城(土城)之古城门“南安门”(位于三官堂西侧),和有千年历史,建于宋朝的,位于三段岭脚下的“古井”,以及建于清朝光绪十二年(1886年)的“梁山书院”等三处古建筑为主要支点,打造能体现有千年历史的武平县城的历史传统文化街区,既能借此寄托“乡愁”,又能成为武平全域旅游的一个重要景点,实属一件大好事。

藏在岁月里鲜为人知的武平历史|说说大水圳巷、三断岭古井和三官堂古城门被遗忘的过往

5月8日上午应邀参加“兴贤坊”建设指挥部和“兴贤坊”设计单位华侨大学教授共同主持的座谈会。本文说说“大水圳巷”、“三断岭古井”、“三官堂古城门”三处古迹的来龙去脉。

大水圳巷的故事

先谈“大水圳巷”。日前,在建设银行武平支行的左侧,已建好了“大水圳巷的故事”浮雕,从建行左侧往西,直到三断岭“古井”,这一条旧巷子,已经基本装饰完工,道路已重新铺设,两旁的房子(含观音堂小巷子)的外立面都贴上了古色古香的瓷砖。那么“大水圳”是怎么来的?“大水圳巷”又发生过那些历史故事呢?

所谓“大水圳”,是指从北门窝而来的一条排水道。北门窝就是现在的红东村北门坊,北门坊东西北三面环山,南面有东安桥,是一座单孔石拱桥。北门坊,从鼓楼脚下到东安桥,有十几口池塘,三面山上有茂密的树林,平时池塘有泉水,都不会干旱,但是,一到下大雨的时候,池塘无法容纳,大水便往南从东安桥洞直下。为此,人们砌了一条大水圳,让大水直排到东门溪(平川河)。东安桥下有个桥洞,宽约2米,高约3米,长约15米,不是下大雨的时候,水很浅。这个桥洞,在抗日战争时期,却成了附近人家的防空洞,可藏四五十人。1938年6月,1942年8月,日寇军机两次轰炸武平县城,东安桥附近人家的老人妇女小孩,就在这桥洞里躲避,现在八九十岁的老人还记忆犹新。

藏在岁月里鲜为人知的武平历史|说说大水圳巷、三断岭古井和三官堂古城门被遗忘的过往

“大水圳巷”大概形成于公元1134年武平建县城(土城),到公元1502年(明弘治十五年)武平扩建县城(修建砖城),有了东、西、南、北四大城门,这四百年左右的时间里。后来,人们一般把三断岭古井到(明)东门城门内一段,叫“大水圳巷”,而东门城门外到东门溪(平川河)那一段叫“濠沟”(也叫河沟里)。1995年,政府路旧城改造的时候,从东安桥沿新的政府路直到广场,重新建设了一条更大的下水道,而原先的“大水圳”排水量大大减少了。

藏在岁月里鲜为人知的武平历史|说说大水圳巷、三断岭古井和三官堂古城门被遗忘的过往

“大水圳巷”在宋元明清时期,其实是一条古街---东门街,街上有卖油盐烟酒的日杂店,有江西樟树人开的中药铺“永安堂”,有豆腐作坊,有宰杀牛羊猪和卖鸡鸭的市场(在梁山书院东侧)等商铺十几家,到民国时期还设有银行(古井东侧,解放初改为新华书店)。明朝弘治年间(1502年)扩建县城以后,在东门城外,才逐渐有了直街(位于今图书馆、新华书店面前)、横街(今东门大桥至紫金大酒店)及河沟街(今为广场)。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建成东门大桥(原名叫“翔凤桥”),起初是木桥,1887年改为七孔石桥。东门街又往桥东头延伸。

藏在岁月里鲜为人知的武平历史|说说大水圳巷、三断岭古井和三官堂古城门被遗忘的过往

在东门大桥东头南面河滩上开设“牛纲圩”(逢六)。整个东门街商业圈逐渐繁荣起来,大小商铺一百余家。不过,整个东门街(含直街、横街),街道狭窄,约2米宽。有人形容,站在东门街上,两手张开,可以一边买香烟,一边买火柴。但是,街道干净整洁,无人占道摆摊。店家礼貌待客,童叟无欺。农历逢一逢六的日子为“圩日”,每到圩日的时候,十里八乡的人们到县城赴圩,在河沟里摆地摊卖各种农副产品,嘘嘘嚷嚷,好不热闹。

藏在岁月里鲜为人知的武平历史|说说大水圳巷、三断岭古井和三官堂古城门被遗忘的过往

“大水圳巷”的形成发展变化的历史,基本反映了武平县城形成发展变化的历史。“大水圳巷”是了解武平县城商业发展变化历史的一个窗口。如果在“大水圳巷的故事”浮雕旁立一石碑,简介大水圳巷的历史,更有韵味。

三断岭(三段岭)千年古井

“大水圳巷”的西头有口千年古井,叫“三段岭古井”,民国武平县志称“城内诸井建筑,以此为最,井深而泉清。”据说井里的水是从西山那边过来的。井里打上来的水,可以张口就喝,没有污染;井水是甘甜的,而且冬暖夏凉,夏天时,水是凉爽的,冬天时,水会冒气,一点不冻手。因为水质好,好远的人家,都会来这里取水,拿回家沏茶。千百年来,这口古井,为周边几十上百户人家,源源不断地提供甘甜的无污染饮用水,立下了丰功伟绩。在远走他乡、侨居海外的游子的心中,留下浓浓的挥之不去的乡愁。

藏在岁月里鲜为人知的武平历史|说说大水圳巷、三断岭古井和三官堂古城门被遗忘的过往

三断岭(三段岭)古井,是县城最古老的建筑之一,或许比(宋)“南安门”的历史更早。据民国武平县志,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置汀州,后在今武平范围设南安、武平两镇,隶长汀。(这里的南安镇即设在现在的武平县城,武平镇即设在现在的中山镇,民间称“武平所”)。南唐保太四年(946年),并南安、武平二镇为武平场,“武平所场,即武平场”。

藏在岁月里鲜为人知的武平历史|说说大水圳巷、三断岭古井和三官堂古城门被遗忘的过往

北宋淳化五年(994年)升武平场为县,县署仍在武平所。一百多年后,到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经朝廷批准,使相张浚(在南安镇)修筑土城(武平县城)。宋隆兴元年(1163年),县署从武平所迁到县城。据此可见,在南宋绍兴四年建县城之前,此地叫“南安镇”。在唐宋年间称“南安镇”的时候,此地已有不少的人家了。有人家就会有水井。由此推断,三断岭“古井”或许比县城的历史更早是完全有可能的。

藏在岁月里鲜为人知的武平历史|说说大水圳巷、三断岭古井和三官堂古城门被遗忘的过往

三断岭(三段岭)古井,犹如一位历史老人,千百年来经历和见证了唐宋元明清到民国,朝代更替,风云变幻,岁月沧桑,人事变迁。它记得:1860年太平天国失败后的残兵败将,攻陷武平县城,抢杀掳掠的情景,后世还留下“三断石上,三断石下”的“窖经”(一种揭示藏窖地址的暗语)。

藏在岁月里鲜为人知的武平历史|说说大水圳巷、三断岭古井和三官堂古城门被遗忘的过往

它记得:1930年6月,红四军主力进驻武平县城,毛泽东率前敌委员会驻在古井前侧的梁山书院,红军战士每日到古井打水,毛泽东和红军战士喝的就是出自古井的甘甜的泉水,赞口不绝。从梁山书院到陈毅的红四军政治部驻地三官堂,此处是必经之地,来来往往的红军战士必定还记得这口千年古井。如今站在古井旁,抬头往南一望,仍可看见梁山书院侧墙上,红军留下的醒目的标语。它记得:民国30年(1941年)5月4日凌晨,潘顺荣发动兵变,率200多名武装围攻县城,打进警察局(设在梁山书院)、经征处和武平银行等处,击毙警察队长、经征处主任等19人(其中18人是福州人,所以又称这次事件为“打福州崽”),抢走银行法币8000余元,上山为匪。潘顺荣一系列所作所为,激起全县民众的愤怒。福建省政府也意识到不能再宽容迁就了,于是责成省第三清剿指挥官陈余珊负责惩办潘顺荣。民国33年(1944年)农历十一月十八日,陈余珊用设宴的计策,将潘顺荣诱杀在城东炮楼,并砍下他的头颅悬挂在东门桥头树上示众。

三断岭(三段岭)古井,犹如一位历史老人,亲身经历,耳闻目睹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太多太多,上面仅仅简单的叙述三个还算比较大的历史事件,乃九牛一毛。就拿喝三断岭井水长大的人来说,有人靠勤奋苦读在光绪年间考中了举人,有人于1924年发起创办武平中学,有人于1926年投奔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毛泽东主办)参加革命,有人于1927年投奔广东海陆丰农民运动,有人于日本投降后,被派到台湾任接收大员(县长),等等。更多的历史故事有待后人开发。

这次,武平“兴贤坊”建设,应尽量保留三断岭古井的原貌,建议在古井旁立一块石碑,刻上“三段岭古井”的名字,及民国武平县志上“城内诸井建筑,以此为最,井深而泉清。”字样。必能为“兴贤坊”增添光彩,吸引更多的游客。

(宋)南安门与三官堂

据汀州府志记载:“武平县城建于宋绍兴四年(1134年),使相张浚修筑土城。端平年间,县令赵汝滠重修,周围二百八十步,开设三座城门,东门‘永平’,南门‘南安’,西门‘人和’。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郡丞黄冕和通守刘渊修建砖城,十五年(1502年)竣工。周围七百六十二丈六尺,高二丈;雉堞一千五百三十个,铺舍十六间;开设城门四座,东门‘迎春’,西门‘秋成’,南门‘南坪’,北门‘北高’;东、西水门两座。

藏在岁月里鲜为人知的武平历史|说说大水圳巷、三断岭古井和三官堂古城门被遗忘的过往

藏在岁月里鲜为人知的武平历史|说说大水圳巷、三断岭古井和三官堂古城门被遗忘的过往

现今80岁以上的老人都记得,从前,在“南安门”北边地方,叫县衙前“学坪里”。据国民武平县志载,“宋隆兴元年(1163年),知县事王正国创筑县署,在人和坊东,兴贤坊西。”宋乾道年间(1165—1173)在此设“黌宫”(即学堂)。据此可知,当时的“兴贤坊”,就在现在的政府广场的东边(含财政局)这个地区。(兴贤者,乃兴教办学培养人才之谓也。)

藏在岁月里鲜为人知的武平历史|说说大水圳巷、三断岭古井和三官堂古城门被遗忘的过往

但是,说起“南安门”这个名字,近代以来,百分之九十九的武平人都不知所云,只有说“三官堂老城门”,人们才会恍然大悟。这就告诉我们,宋代的“南安门”与后来的“三官堂”的名字已经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

藏在岁月里鲜为人知的武平历史|说说大水圳巷、三断岭古井和三官堂古城门被遗忘的过往

那么,“南安门”城楼东侧的“三官堂”为何众所周知呢?据说,明清时期,“南安门”脚下,有一户钟姓人家,祖孙三代,出了三位高官,后来,他们在南安门城楼东侧,出资捐建一座学堂,取名“三官堂”。到民国时期,政府以三官堂为基础,扩建为武平县城厢中心小学,后来随着生源的增加,又在三官堂脚下“祝圣寺”设第二校舍(初小),在七坊东门坝设第三校舍(初小),北门坊设第四校舍(初小)。

藏在岁月里鲜为人知的武平历史|说说大水圳巷、三断岭古井和三官堂古城门被遗忘的过往

高小设在三官堂。城厢各小学(含文溪,凹坑,汾水,下东,南通等)的高小学生都集中到三官堂上学(住校寄宿),直到1958年,搬到“考棚里”,改名“武平县实验小学”。(原设在考棚里的武平中学迁到亭子岗,改名“武平一中”。原三官堂的校舍逐渐改建为县政府的干部家属宿舍楼。)为此,现在八九十岁的老人记得,他们的祖父辈们,都把“南安门”称之为“三官堂老城门”的,无人称呼“南安门”这个古老的名字了。(注:据兴贤坊公示的设计图,将在原“竹圣寺”旧址新建“文庙”。)

藏在岁月里鲜为人知的武平历史|说说大水圳巷、三断岭古井和三官堂古城门被遗忘的过往

近日,在兴贤坊工地上展示的设计效果图上,我们看到,南安门及两旁的城墙上,是光秃秃的。5月8日上午的座谈会上,我们建议重建城楼和三官堂。现在提倡对古代文物建筑,要“修旧如旧”,尊重历史,保留历史的沧桑感、厚重感,千万别做成假古董。那天会上,华侨大学的教授也提出,要“留住乡愁”。正是为了留住乡愁,重建城楼和三官堂,就显得很有必要。城楼可参照长汀县的古城楼设计,写上“南安门”的名字,城门前立一石碑,刻上前面引述的汀州府志记载的绍兴四年建土城一段话。三官堂仅建原中心小学礼堂部分(不含周边其他教室),四面砖墙,中间木质柱、梁、屋架,瓦屋面,门楼在西,西边南段与城楼衔接。希望有关领导和华侨大学的设计师考虑一下上述建议。

藏在岁月里鲜为人知的武平历史|说说大水圳巷、三断岭古井和三官堂古城门被遗忘的过往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就是当年红四军进驻武平的时候,三官堂是陈毅率领的红四军政治部驻地。(毛泽东率领前敌委员会驻梁山书院,朱德率领红四军司令部驻考棚里。)“梁山书院”加上“三官堂”,两个有红色记忆的旧址,正好在新建的“兴贤坊历史文化街区”的东、西两端,堪称双璧,必定会为这个工程加分不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