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盛的认知升级重点·笔记整理(三)

《认知三部曲之三:战略就是格局+破局》

你的脑海里必须有一个对于这个行业越来越清晰的认知格局脑图。

我们需要在这样的大格局下,在过去积累的认知红利之上,重新构建新的认知体系,制定战略的新打法,去更大的空间,寻找新的破局点和机会。

1 、战略认知=格局思考

“没有偶然,只有必然,所有单点都是大趋势下的必然。”

一个现象,它发生的时候,一定有大趋势支撑它。没有孤立的单点,本质都是大趋势下的单点的必然。

所谓战略,就是在这样的格局认知下,找到破局点,制定路线图,投入资源。如果不去建立这样的认知,公司很容易陷入一些误区。

2、战略认知的两个误区

第一个误区是:见招拆招,啥热做啥,啥熟悉做啥

这是懒惰思考,不愿意认知升级的表现。结果就是越做越多,越做越累,越做越委屈。

我们老说战略的懒惰,就这个意思。看到一个机会,扑上去。看到另一个机会,再扑上去。看上去每天都在努力工作,但回头一看,各种方向上布满了各种产品,彼此不能借力,也没办法真正在单点上聚焦。

第二个误区是:做产品的方法论依然停留在5年前,认为抓一个简单功能热点就颠覆格局

只把一个单点做到极致就能创造奇迹的时代,真的过去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归根到底,还是以前互联网不被重视,具备互联网技能和认知的人有限,所以你做了,别人要么看不起,要么做不来。而今天,“互联网就是金矿”的认知,已经深入人心;互联网相关从业者,浩浩荡荡。这好像一碗好吃的牛肉面,如果利润很高,如果能做出来的人已经一大片,就更不要提那些巨头们了。

怎么办?你必须结合趋势,结合整个战略思考,把所有东西累加进去。容易打的仗,已经打完了。要花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去构建自己的行业格局认知。在看上去繁杂纷扰的信息中,不断深度思考,加大自己的认知优势,然后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找到不为人知的机会,趁着大家还不够懂,突然发起战役,全力以赴。

这就回到开头的问题,我们究竟该如何构建这样一种格局思考的能力?

3、举个例子:回顾几个破局点

先拿我自己做例子,回顾几个破局点的思考路径。

怎么产生Clean Master这一个点?我当时觉得,中国互联网APP水平还是不错的。拉了一个技术同事到美国开会,请了一个挺牛的人介绍安卓。讲完后,我的同事说,这人水平一般。我想,这位同事虽然狂了点,但说得很中肯。而这位牛人,已经是一家60人硅谷创业公司的CTO。我们做了一些动效给他,他还很疑惑怎么做到的。我发现,中美之间并不存在技术代差。

于是,我开始思考,中国APP能否走出去。最后我作出了一个大趋势的判断——中国APP已经领先全球了,我们已具备这样的基础。这个判断做出以后,后面的事情就简单了。

包括猎豹上市后,该干什么?当时我的判断是,移动互联网颠覆格局的机会基本过去了,要想找到猎豹十倍增长的机会,必须从未来着手。所以那时,我跑硅谷,跑以色列,去世界各地看创业团队。在国内搞傅盛战队,办紫牛基金,只投非纯粹互联网的早期创业项目,想知道年轻创业者在干什么,互联网跨界到底怎么发生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慢慢发现了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尤其深度学习,开始在很多创业方向中都有体现。它把很多过去跨行业的算法统一了起来,并且效果上有了质的飞跃,这让我非常着迷。

而机器人又是个工具,和猎豹过去做的事情不谋而合。它到底长什么样子,谁也不知道。这就有机会去定义。作为一个产品经理,要去定义机器人的交互是怎样的,人的感受是怎样的?我觉得这个特别吸引我,也符合我的特质。与此同时,能把基于深度学习产生的视觉、听觉技术革命,与机器人产业结合起来,更是今天很少人意识到的巨大机会。

这个行业认知建立以后,执行也就变得简单了。去年年初,我开始下大力气组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团队。在整个行业暴热,开启人才大战的前夜,我们组建了一支精壮的国际化队伍,还全力以赴研发了产品。很快大家就会看到我们即将发布的AI产品,多少也算领先了业界一步。

回想当初,我说自己要倾家荡产做机器人,很多人还认为我只是蹭个热点,搞个宣传。但把真实情况串起来后,你会发现,我是经过了深思熟虑,花了足够时间认真思考的。如同上文所述,这个单点,它不是偶然,而是我整体思路的必然。

所以,一个点不是孤立存在的。你的脑海里有没有一个大格局?这个大格局是什么?这很重要。

4、回到根本:怎样做战略?

首先,脑海要有大格局

大格局就是对这个行业深入的、清晰的认知。

我们需要花足够的时间去了解行业,去思考对手,去观察现象。在获取大量信息后,不断在脑海里做思维推演,去判断。

其次,养成格局和破局结合的思维习惯

大部分人的思维习惯,停留在游击战。有个好想法,做起来。就像游击队,看到有头猪,就抢一把。对手在哪,他们在怎么做?这个领域的趋势会怎样?这个点领先者是不是稍微抄袭下就一样了?基本都不知道,也不去了解。只在为自己的想法激动不已,恨不得明天就赶紧实现。

今天,做一个互联网产品就像做一辆汽车。如果你只有对某个功能(比如汽车安全)的好想法,而不去认真思考资金,工厂,产业链,上下游,品牌定位,对手策略,消费者习惯迁移等因素,你认为你有机会超越宝马、奥迪、奔驰吗?

战略,就是要求我们进行深入的、逼迫自我的思考。真正的超越机会,不是来自于在工作时间上把对手逼死,而是在认知深度上先把自己逼疯。

做战略的关键点,就在于不断加深自己的认知,找到已经存在但不为人知的那个秘密。而且,这个秘密所能孕育的机会,要足够大;离现有领先者的区域,要足够远。核心是你能否具备超出对手的、对行业的、与众不同的认知。基于这个格局认知,为自己撕开一道突破口。

简单一句话概括——经过充分思考和认真研究后,制定清晰目标以及持续推进的路线图,这应该就是战略的全貌。

同时我也要补充一点:战略是在这个路线图下的势能的累加,不能累加势能的,再有效果的执行,本质都是增加成本。

回到战略,它的本质是什么?我认为,战略就是一个杠杆。它让你做的每一件事,都放大几倍,几十倍。一旦远离这个杠杆,就变成小公司创业模式。关键是,这种创业模式,又比不过真正的创业公司。

于大格局之下,寻找新的破局点。战略如是。

傅盛的认知升级重点·笔记整理(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