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预期已经开始走强,怎么办?

上周,中国央行开启新一轮的定向降准操作,将原来一些银行、金融机构17%和15%的存准率,调降1个百分点。其实除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和已经处在较低水平的金融机构外,基本涉及绝大部分的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算是一次较为普遍的降准操作。

机构预计,总计可以向市场释放13000亿元流动性。但因为其中有9000亿是置换央行另一利率较高的货币管理工具——中期借贷便利(MLF)的,因此,实际此次降准是获得4000亿元的货币净投放。

通胀预期已经开始走强,怎么办?

在美元已经进入加息周期的大背景下,中国央行设定的人民币一年期存款利率(基准利率)也处于历史低位水平,为何不但没有跟随美国加息步伐,反而主动降准释放货币流动性呢?

我们认为,首先,这与人民币对美元保持不断的升值有直接关系。在美元自2015年12月开启首次加息之后,人民币对美元只维持了一年左右的贬值运行,随后就开始不断的升值。原因不难理解,一方面是中国主动加强了对资本外流的监控和管理,防范中国外储的快速减少和财富资本的外逃。另一方面,中国自身经济改革深化,在控房价、强监管、减债务等方面积极主动操作,间接的控制和消减了中国资产价格泡沫。

但强势的人民币不早于中国对外出口,更不利于中国所积极倡导的国际化发展。因此,要适时阻止人民币对美元过于强势。

再有,经历2016年、2017年连续两年的强势调控管理,中国整体的经济运行应该说达到了较好的预期目标。但一个较为严重隐性的问题依然没有明显改善,那就是全社会实际融资利率水平依然偏稿。非银行体系的企业融资和债务发行利率还是处于较高水平,这不利于中国当前所处的经济转型期间的经济活力和市场激励的扩大。

虽然,中国在进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管理的同时,在最近两年里实施了较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大幅度的减税降费,更努力的增加公共服务支出和产业政策扶持等,但这些都不能从根本上降低全社会实际融资利率水平。因此,在金融严监管和强势房地产调整政策还将继续实施的同时,主动的进行货币流动性释放,可以增加全社会的实际货币流动性供给量,适时降低实际融资利率。

然而,通常的央行降准操作会刺激股票市场的活跃,但本次降准却在中国A股上缺少明显的活跃迹象。我们认为,这主要还是与中国当前所进行金融市场严监管有直接关系。当前A股市场的主流增长资金是各类保险资金、国际投资者、各大基金机构。普通个人投资者的增量资金非常有限,他们更多是被以高房价为代表的,通胀预期走高各类生活必要开支所支配。除个家及家庭房贷外,他们在教育、医疗、养老,以及生活必须品上的支出增速,等于或大于他们的实际个人或家庭收入,这就让个人普通投资者在股票市场上的增量资金非常有限。

但另一方面,充裕的货币流动性必然会反应到资产价格上来,除被严格管控的房价和金融等相关衍生品交易之外,更多的资金已经开始向大宗商品、实际消费终端上转移。最近我们看到农产品、金属制品、工业品、原油等均出现不同程度上的小幅上涨。

由此来看,中国的通胀预期已经开始走强。中国经济增速基本处于相对稳定的6.5%——7%之间,但如果通胀加剧,中国央行不得不在降准后,实施跟随美联储式的缓慢加息。虽然这两个操作实际上有一定的抵消作用,但这将损害中国经济增速。因此,中国控通胀的压力依然较大,投资者应该适时增加对保值类资产的投资。

文/三尺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