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中国人的“变”

钱穆:中国人的“变”

中国人讲变,必以“渐”,慢慢儿的积化而成变,要变得天衣无缝,使人不觉,这叫做“自然”。《老子》书上开首便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是说没有一个死的道,也没有一个死的名。看是不变总在变。又说“飘风骤雨不终朝”。变得快,变得大,其事不可久。而且变前变后,依然一样,等于没有变。

台风来了,最多只是半天一天,早上来,中午没有了;下午来,晚上没有了。没有一个台风过境,能维持一两天。若使我们在日常生活、身体方面,发生了剧变、突变、急速的变,那就要不得。

日常人生也是整天在变,无时无刻不变,但中国人爱用这个“化”字,吃了一顿饭,慢慢儿不知不觉,晚上肚子又饿了,这是在消化。不消化固是病,消化得过于剧烈过快了,一样是病。

小孩子长知识,也得慢慢来。在生理心理上都有早熟,小孩忽地像个大人,也得当心。身心发育,有个常态,状态正常不是没有变,若此小孩是个天才,同时也是一变态。直到现在,还没有把握如何来教导一个变态的天才儿童。中国人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总该在常态中求进步才有办法。

这些话,并不是一套思想或哲学,日常易知,而却是我们中国文化的宝贵遗产。诸位拿这些话来读《老子》、读《易经》、读《论语》,便觉得其间有大义理。

其实我们也不必引经据典来讲古代思想,《论语》、《老子》、《易经》,其间已有许多在后代社会上成了一项普通常识。“欲速则不达”、“美成在久,速成不及改”。

本文选摘自钱穆著《中国文化精神》,九州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