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称帝后不追封哥哥孙策为皇帝,原来是为了避免家族自相残杀

孙权称帝后不追封哥哥孙策为皇帝,原来是为了避免家族自相残杀

孙策是吴国政权的奠基者之一,孙权称帝以后并没有追封其为皇帝,只是追封为长沙恒王。表面上来看是薄情寡义,实际上更多是为了避免孙氏家族内乱,如果追封孙策为帝,那么就意味着孙策儿子也有继承权,到时候为了帝位家族自相残杀是在所难免的,所以追封为王是一个薄情却又最合理的决定。

孙策与其父孙坚是吴国政权的奠基者,孙坚并没有打下江东,只不过凭着南征北战打出了自己的威名,又拥有了不少部众,孙坚战死以后,长子孙策靠着孙坚的余部南下,打下了江东,草创了吴国,虽然孙策战死时打下的江东并不是很大,但重要的是孙策给孙权留下一班文武大臣,孙权时代名将直臣很多都是孙策挖掘发现的,而且孙策考虑到当时局势不稳定,儿子又年幼,将大位让与孙权,可以说大局观很强,对于孙权更是天大的恩情。

身为吴国奠基者,其实孙策的功劳比之父亲孙坚高出太多了,虽然吴国在孙权手里发扬光大的,但孙策的开基之功是不可忽视的。孙权称帝以后并没有追封孙策为帝,除了薄情,唯一的解释就是害怕以后孙氏家族自相残杀。

在古代家天下的封建社会中,继承人可以说是重中之重,继承人选好了,要么守成有余要么继续开拓基业,继承人选差了,轻则国家衰败重则亡国,而继承人的选择范围也是很重要的。

五代十国时期后梁太祖朱温就是在继承人上面,发神经的想立养子,结果亲儿子不干了,发动政变把他给宰了。

为了皇位亲兄弟之间自相残杀都是常事,如果范围再扩大到孙策儿子哪里,更是不可控制了,所以孙权没有追封孙策为皇帝,在法统上否定了孙策一脉的继承皇位权。甚至孙策的王爵都不可以世袭,孙策之子孙绍历封吴侯、上虞侯,后代也是以侯爵沿袭下去的,可惜孙策孙子孙奉时卷入吴末帝时期的夺皇位谣言中被杀。

而孙策追封的长沙恒王,还有孙策之子孙绍最初的爵位吴侯都是不错的爵位,长沙恒王这个追封算是美谥,而孙绍的吴侯爵位更是不错,以国号命名爵位可以说是最好的命名,孙权虽然薄情,但也并非太绝情。

在三国时期,曹魏、孙吴还有后来的司马氏都有追封父亲为帝的例子,而蜀汉刘备却并没有,因为其他王朝都是自创的,刘备自称汉室之后,建立的蜀汉也是以延续汉家江山为名,所以并没有追封自己的父亲,当然我们后世将之分开区别了,西汉、东汉、蜀汉这般的称呼。

司马氏建立西晋倒是有过追封哥哥的例子,司马师是司马懿长子,西晋奠基人之一,死后弟弟司马昭继位,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建立晋国以后,追尊伯父司马师为景皇帝,可以说这也算是追封哥哥的例子,只不过司马昭时代并没有建立西晋,由他的儿子司马炎完成的,而司马师被追封为皇帝的一个最重要原因就是他无后。

个人见解,谢谢观看,更多精彩动动小手点个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