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A股棄子”股權爭奪局中局 “首富”的錢都去哪兒了?

李嘉诚“A股弃子”股权争夺局中局 “首富”的钱都去哪儿了?

伴隨著李嘉誠家族從減持到清倉“A股獨子”長園集團(600525.SH)的變局,沃爾核材舉牌並拿下長園集團第一大股東地位,從而釀成的長園管理層與沃爾核材長達4年之久的股權爭奪,近日以調解的方式劃上了句號。

5月25日,沃爾核材發佈公告稱,5月22日收到山東科興藥業有限公司(下稱“科興藥業”)向公司支付的部分股份轉讓款人民幣4.4 億元。

在這場歷時4年之久的股權爭奪戰中,參與者“臺上臺下”編織著怎樣的利益考量?

“超人”退出局中局

“超人”李嘉誠旗下長和投資作為長園集團上市初的控股股東,成功助其登上資本市場上市。因此長園集團憑藉國內“李嘉誠概念第一股”,其一舉一動備受市場關注,甚至成為市場炒作的重要依據。

從2013年1月開始,截至2014年1月18日,長園集團發佈公告表示,在長和投資持股長園集團股份比例在一系列減後已經持降至17.63%,公司已經不存在控股股東及實際控制人。

長園集團2014年5月31日宣佈,長和投資清空股票,宣告了李嘉誠家族和長園集團長達21年情緣終結。

對於長和投資撤離原因,主要是由於“長和投資戰略部署導致”,長園集團在公開場合曾回應稱。

對於老東家來說,長園集團投資可能份額較小,但畢竟也是曾經李嘉誠旗下唯一的A股上市平臺,這樣的抉擇其中原因使得公眾有些不解。

無論是長園集團曾經的老東家或者是其他候場待命的“獵手”,因面對的利益取捨不同,都有著自身需要打開的“局面”。只是隨著李嘉誠從中退出,局中的“排兵佈陣”才逐漸浮出水面。

控制權與產業整合

伴隨著長園集團老東家減持態度的明朗化,2013年10月30日,長園集團發佈非公開發行股票預案,擬非公開發行1.5億股,發行對象為深圳市創東方投資有限公司(下稱“創東方 ”)擬籌建和管理的股權投資基金。其中,長園集團及子公司的高級管理人員、核心人員擬參與該股權投資基金的認購。

此次認購動作也被市場視為長園集團管理層實行MBO管理層收購運作的,謀求長園集團控制權的信號。

不到一年,風雲突變,沃爾核材作為“黑馬”半道殺出。

2014年5月26日,沃爾核材發佈公告稱,沃爾核材及其一致行動人沃爾核材董事長周和平等在二級市場買入長園集團股份達到5%舉牌線。僅僅一個多月後,周和平與其一致行動人連續增持長園集團成為其第一大股東,引發市場高度關注。

據瞭解,早年周和平曾供職於長園集團,27歲到長園集團,31歲離開。在離開近20年後,尤其在長園集團管理層向市場傳達“有意MBO接盤”信號後,迅速對其舉牌爭奪,行動之快引發市場眾多猜疑。

對於突然舉牌,周和平在媒體採訪時曾表示,熱縮材料領域,行業老大長園集團和行業老二沃爾核材的競爭趨於白熱化,通過投資達到行業協調的可能性隨著李嘉誠的退出逐漸變得可行。

沃爾核材的橫空出現,使得長園集團管理層MBO收購計劃最終慘遭“流產”,圍繞股權爭奪,只是這次雙方一斗就是長達4年多時間。

直到2018年1月9日,在深圳證券期貨業糾紛調解中心的組織下,沃爾核材與長園集團簽署了《和解協議》達成和解。長園集團同意向沃爾核材轉讓長園電子(集團)有限公司75%的股權;同時沃爾核材同意以協議轉讓的方式向科興藥業轉讓其持有的長園集團無限售流通股7400萬股。

對於此次以併購達成和解,沃爾核材稱,推進長園電子併購項目,有望降低生產成本,避免雙方非理性競爭,達到最佳經濟規模。不過對於未來收購後,是否能夠達到“1+1>2”的產業協同,未來公司有何發展計劃,截至發稿前尚未收到該公司的正式回覆。

“首富”局外局

從2013年7月開始到2013年底,李嘉誠分別通過出售香港天水圍嘉湖銀座商場、廣州西城都薈廣場、東方匯經中心,累計獲得約180.67億港元。

李嘉誠2014年分別出售南京國際金融中心大廈、長園集團股權、亞洲貨櫃碼頭60%股權、屈臣氏24.95%的股權、北京三里屯的地標建築盈科中心、上海黃浦江西岸虹口區的上海盛邦國際大廈、重慶大都會、和記陸港71.36%股份,累計獲得資金約681億港元。

2015年到2016年間,李嘉誠旗下公司再次出手,將香港新界的商業地產物業盈暉薈、港燈16.53%的股權、上海陸家嘴的“世紀匯”綜合體50%股權,獲得約266.6億元人民幣。

2017年李嘉誠旗下公司出售了和記電訊固網業務、香港山頂道86至88號及山頂道90號兩幅宅地、香港中環中心75%產權、和富薈香港購物中心,累計獲得約586.97億港元。

李嘉誠持續拋售的同時,錢都去哪了?

2011年8月,李嘉誠花費約309億港元進軍英國水務公司;2012年10月,李嘉誠斥資約1550億港元佈局英國配氣網絡業務;2012年11月,李嘉誠出資約12.5億港元購買葡萄牙風力發電資產;2013年1月,李嘉誠向奧地利Orange電訊公司投資約132.8億港元;2014年6月,李嘉誠投資約24.8億港元購買加拿大從事機場外圍停車場服務公司;2017年3月,李嘉誠投資約424.5億港元在澳洲購買能源公司資產;2017年7月,李嘉誠投資約45億歐元購買德國能源管理綜合服務商業務。

據不完全統計,從2013年7月到2017年底,李嘉誠及其直系親屬旗下公司合計出售資產近1800億港元,幾乎同樣的時間,購買海外資產花費更是高達近3000億港元。

前述市場關於長和投資長園集團股權退出的疑問,答案或已明瞭。

如果說長園集團股權爭奪曾經是其管理層和沃爾核材雙方決鬥的“主陣地”,那麼對於一開始就選擇了退出的李嘉誠而言,同樣作為商人相比之下也面臨著更多的考慮有更需要直面的“戰場”,而長園集團顯然不是,背後的原因也是眾說紛紜。

不過李嘉誠在2013年底對於市場關注的集中出售地產等問題媒體採訪時也曾回應過,主要是由於中國內地房地產過去持續性上漲,香港地價高,已看到不健康的趨勢。

“我不會冒險去賺最後一個銅板。”李嘉誠在談及自己做生意的原則時曾表示,商人的首要目標是讓資本更安全,其次才是增值更快。

以北京為例,從CREIS中指數據獲悉,2013年12月份樣本平均價格約31465元/平方米,而根據最新的安居客北京房價數據可知,目前北京房價均價約在54000元/平方米。

“投資本身是有周期的,判斷週期不同可能結果也會大相徑庭。我們可以看到事實上在李嘉誠開始選擇撤出之後的這幾年間,多數城市房價依舊還是繼續上漲的。”對於上述現象業內人士表示,判斷風險因素可能是多方面的,準確預料未來幾乎是不可能的,多數時候往往能做的是儘可能在自己認知和風險承受範圍內去做決定。

局裡局外每一個人何嘗不也是其中重要的參與一環,貌似身在“局外”,其實往往也在“局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