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不能設身處地為我想想嗎?”“不能”

“你就不能設身處地為我想想嗎?”“不能”

“每逢你想要批評任何人的時候,你就記住,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並不是個個都有過你那些優越條件。”

——《了不起的蓋茨比》

1

“你就不能設身處地為我想想嗎?”

“不能”

這句話源於一個女生諮詢我的時候講到的一件事情。

她說,她和男友最近吵架了,因為男友公司最近在趕一個大項目,部門的人經常一起加班到很晚,她最近才偶然知道,每次下班後男友都會把部門裡的一個女同事單獨送回家。

男友認為這件事情很正常,大家都是一個公司的,加班太晚了男生送女孩子回家是應有的紳士風度,兩個人平時的關係完全是普通朋友,沒有絲毫曖昧。至於單獨送她,只是因為她家剛好順路而已。

“你就不能聽一下我的解釋,設身處地站在我的立場想想嗎?”

男友問她。

但就是這句話讓女生產生了困惑。

“他不這麼說還好,真的這麼說了,我把自己放在他的位置上,假設我也是每天加班到很晚的女孩子,但我完全沒有辦法接受搭非單身男同事的車回家啊。現在網約車這麼發達,叫個車也花不了多少錢,為了這種事情讓男同事的女朋友和我的男朋友誤會,我覺得特別不可想象——所以,我真的站在他的立場上,反而更不能諒解他了。”

最後女生問我,“如果是你站在他的立場上,你能理解他嗎?”

我能理解這個女孩子,也能理解她的男朋友。我更能理解他們兩個彼此之間的“不能理解”。

“你就不能設身處地為我想想嗎?”“不能”

我見過很多情侶之間出現“單獨送普通朋友關係的異性回家”這樣的非原則性問題分歧,而且有一個事實是,這種問題導致分手的概率甚至高於真正的“原則問題”。

就像考過試的人都知道,最容易丟分的不是有標準答案的選擇填空,而是本身就可以存在多種解讀的“主觀性試題”。

每一種答案,都可以解釋成言之有理的,所以不會有任何一個人願意承認自己有錯。

其實,“設身處地”這個詞,在情侶發生矛盾的時候往往會非常高頻率地出現,但很少有人能真的做到。

2

有一個雷區,叫做“你應該用我所期望的方式愛我”,而它還有一個進化版本,叫做“你應該用我所表達和呈現出來的方式愛我”

比如,我可以做到每天主動發很多消息給你,你為什麼做不到?

我可以做到哪怕半夜三點,只要你一句話就起來給你煮宵夜,你為什麼做不到?

我可以做到為你把前任通通拉黑,你為什麼做不到?

……

“你就不能設身處地為我想想嗎?”“不能”

這些想法,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怨氣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完全把自己的想法和觀念代入到了兩個人的關係裡,並且認為這是關係中唯一的標準”。

社會心理學家Ross在1977年提出了一個概念叫做“一致性錯覺”

,即人們傾向於認為自己的行為比實際更具有普遍的代表性。在某種情境中,別人的行為都會同自己的行為一樣。

這個概念充分地解釋了為什麼中國的互聯網環境總是戾氣非常重——互聯網作為一個平臺,把不同城市、不同教育背景、不同成長環境乃至不同階層的人放在一個看上去能夠“平等對話”的圈子裡,並且允許每個人輸出自己的觀點,而很少有人意識到,當一個人傳達出和你完全不同的觀點時,他所代表的可能是和你完全不同的階級和人生履歷。

“你就不能設身處地為我想想嗎?”“不能”

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所處的環境和擁有的觀念才是普適性的,而其他人都是“異端”。

而這一點如果呈現在戀愛關係裡,則很容易衍生出一個更大的災難。因為身處熱戀中的人更容易自信地認為,兩個人已經有了這麼深的感情,所以想法一定是一致的,因此,一旦伴侶一方發現另一半與自己的“三觀”不一致時,那對ta,以及兩個人的關係來說無疑是一個毀滅性的打擊。

“我以為我們應該是一樣的人”——但事實上,沒有哪兩個人可以保持永遠且全方位的“一樣”。

我曾經聽過一個男人在分手的時候認真地對自己的女朋友說,我希望你明白,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永遠地和你站在一起,至少,我不能。

有點殘忍,又很耐人尋味。

3

這就解答了為什麼很多的情感問題不僅不能通過“設身處地”來解決,反而似乎會造成“你越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越不能原諒對方的行為”。

因為從本質上來說,大多數人依然只能把“自己”放在對方的事件中,卻沒有從內心去衝破“一致性錯覺”,真正地找到“對方”的視角。

所以,比起“設身處地”,我找到了一個更貼切的詞,叫做“共情”

也就是說,面對分歧的時候,不僅要把自己代入到對方的處境中,更要全盤接納對方此刻的情緒和想法,以“對方的觀點是可接受且可理解的”這一預設立場去思考問題。

“你就不能設身處地為我想想嗎?”“不能”

就好比一個身高一米六的人即使和身高一米八的人站在完全一樣的位置,也不可能擁有一樣的視野——如果前者真的想要擁有後者的視角,必須找一個墊腳石,把自己增高到對方的高度。

你可能會有短暫的不適感,但你會因此看到一個之前從未抵達的世界。

當然,你還可以有一個更好的選擇,就是你站在一個絕對的全知視野上,你能夠俯瞰全局,不僅能看到你的視角,對方的視角,甚至能看到原本你們雙方視野中的“盲區”。

用一個文學概念來解釋,就叫做“上帝視角”——是指以第一人稱視角敘述的文章中大量出現第三人稱心理活動描寫,用第三人稱的寫作方式來描寫"我"之外的人物心理活動,好像萬能的上帝一般無所不知。

“你就不能設身處地為我想想嗎?”“不能”

但是如果你能夠站到這樣的高度,也就正式成為了任何一段關係中的強者——當你可以完全地理解任何人,就沒有任何人可以束縛和折磨你。

相反,這個時候,所有人都會更想去理解你,你會獲得真正的成長,和自由。

“你就不能設身處地為我想想嗎?”“不能”

源靖在評論區給大家準備了一份情感大禮,詳情請看評論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