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 20~30 年还房贷,或者说买房是件愚蠢的事情吗?

先讲一个故事,也是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会经历的一个故事。

一个人月收入12000元,信用卡欠费钱了10000元钱;(年轻时铺张浪费)

突然有一天生了一个大病,由于本来每个月都要还信用卡,又透支了10000,变成了负债20000元。

用 20~30 年还房贷,或者说买房是件愚蠢的事情吗?

这个时候,他的工资就不够还了,所以,这个时候就有两个方案了:

①向父母借钱,补上;

②申请分期,将自己欠的和临时的大额消费全部申请分期,按照分期手续费+利息一年12%来计算,申请分3年,这就相当于每个月偿还不到700元的样子,但是总额负债从20000提高到了24800元。

第一个方法暂且不谈,就说第二个方法,申请分期之后,虽然总负债增加,但是每个月负债从10000降低到了700元,如果能够控制消费的前提下,能够存下很大比钱,而且还能缓解压力。

用 20~30 年还房贷,或者说买房是件愚蠢的事情吗?

看着好像不错,但是有两个大的前提:

①消费能够得到控制——不然每个月依旧存不下钱(负债的恶性循环);

②后续不会再次出现进一步的大额消费,不然再分期?

这就和现在的买房子是一样的,房价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了。所以:

①跟父母要钱买房子;

②申请分期,按揭买房。

那么逻辑就和上面的分期是一样的了。

与之对应的就出来两个问题:

①房地产市值非常巨大,按月还供的收入是多少?收入是否跟得上。

上面的信用卡消费,月收入哪怕是5000一个月,每个月还700都还可以接受,房地产呢?月供3000-4000/月不新鲜吧?多的甚至有7000一个月的,都很正常。

②房子究竟解决的是住房需求,还是买房需求?

我们用信用卡消费也是如此,解决的必然是我们当下的消费需求,而住房还供,解决的是我们的住房需求。如果是解决住房需求,租房也可以解决(貌似)。

总之,就是一个核心问题,房贷还供=解决需求…吗

所以,咱们先不拿数据说事儿,先就事儿说事儿:

①20年-30年的还房贷的过程,是否真的解决了你的需求!

②解决你需求的方案是否具有可替代性。

租房是否是解决需求的替代方案?我可以再讲一个"以租养贷"的故事。

A先生在2011年在武汉南湖附近买了一套房子,当时房价大概在3500/㎡左右,月供大约500/月,现在2018年,他将房子以4000/月的价格出租,然后自己又以3000元左右的价格租了一套房子居住。

还有另外一个方案。

B先生,2016年同样地段买入房子,月供4000/月,现在2018年同样以4000/月出租,而他则在其他地方以1500元价格租了一套条件基本相同的房子来居住。

上面两个方案都是将房子出租,来降低自己的还供负担,并且都有一个大的前提:

①自身住房需求能够得到解决

②房租<月供(最起码的)(这个数据在国外通常会用租售比来表现);

为什么在中国一二线城市,"以租养贷"会被称为"伪命题"?

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房租和月供的差距难以拉开。

同样的住房条件,房租收入难以降低月供压力,那么"以租养贷"的方式基本无效(还会徒增生活上的运营成本)。

月供优惠对收入的结余构成压力,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公式:

用 20~30 年还房贷,或者说买房是件愚蠢的事情吗?

分情况讨论:

①养贷比率≥1,则"以租养贷"情况可以成立;(这个很简单)

②养贷比率越高越好;

如果养贷比率低于1,我们也可以考虑另外的公式:

用 20~30 年还房贷,或者说买房是件愚蠢的事情吗?

还是分情况讨论:(注意,前期是养贷比率低于1)

①租房价值比率<0.5,则租房价值不大;(实际支出和偿付房贷差别不大)

②租房价值比率>1,则租房价值不大;(没有降低支出,还增加负担)

③0.5<租房价值比率<1,可以考虑租房。

目前国内房价和租金对比来看,可能下面的租房价值比率可能实际运用情况较多。

当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上面的公式没有考虑实际的租房满意度的问题,所以在实际比率后面,我们应该在乘以租房满意度,即:

所以,用20年-30年,还房贷,值不值得,还是需要结合当地房地产的租赁市场,这也是为什么国家近期一直在强调房屋租售比和租售同权的问题,一切政策都是有迹可循的。

所以,买房愚蠢与否,就看上方的租房价值比率如何了,如果比率极其不合理,那可能还真的不如买方来的划算。

金融圈里无小事,风里雨里,有才等你,老板,点个关注再走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