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代表未來,新中產代表利潤

最近兩年幫助不同行業的客戶梳理市場和行業趨勢,幾乎所有的人都在談論如何瞭解年輕消費者。這樣的狀況究竟會持續多久?年輕人受歡迎僅僅是因為他們是未來的消費主力那麼簡單嗎?如果按照這樣的邏輯,代代自有年輕人,為什麼在最近十年這個群體如此受追捧呢?也許是年輕人涉世未深,相對“油膩”的中年人來說,消費習慣比較容易受到品牌影響;也可能是最近十年的市場發展由互聯網主導,而互聯網的運營和話語權都是被年輕人把持的;又或者是各個行業的發展接近極限,很難找到除了年輕一代的增量市場。

然而,時過境遷,這批人總會成長。一轉眼,他們就成了“新中產”,針對他們進行的品牌調整也勢在必行,最近和很多企業朋友討論的時候也明顯感覺到品牌主們如今面對的巨大挑戰:他們年輕時喜歡的品牌在進入“新中產”時依然會喜歡嗎?這是一個有趣但很難找到邏輯和答案的問題。

第一類是潮牌,潮流時尚,講究快速變化,年輕的時候追捧是因為覺得那就是當時年輕人應該擁有的,夠酷。這些品牌在服裝界比比皆是,從最早的狼牌、夢特嬌到稍後的班尼路、G2000、佐丹奴,再到最近的H&M、ZARA。這些品牌往往生命週期很短,在TA們青蔥歲月時火的一塌糊塗,而後會被新一代的TA追捧的新一代潮牌替代。

第二類是可以征服每一代年輕人的品牌,偏重於講述某一種生活方式,最有名的莫過於宜家。這類品牌往往代表了相當的品位和格調,年輕時可以用來顯示自己的眼光,價錢不算很便宜,但也算合理,功能性上較好地解決了年輕人的實際痛點(宜家的產品大都能充分利用空間)。但是,當年輕的他們跨入新中產的行列,已經手頭寬裕、生存空間也已不受限,往往就會慢慢遠離這些品牌,轉向第三類。

第三類是新中產的專屬,價格不菲,代表著新中產在走向人生贏家的道路上已經到達一定的高度。這類品牌以往以LV們為代表,但是經歷了“土豪們”的追捧之後,逐漸失寵。現在逐漸演化成更凸顯設計感的品牌,以MUJI為代表。這些品牌雖然貴(MUJI的傢俱要比宜家同樣的貴很多),但是一定有很少一些SKU(例如日記本、鉛筆等)總價不高,但是在自己的品類裡比一般其它品牌貴很多,也能讓年輕的他們消費得起,偶爾買一些,也可以滿足提前體驗的虛榮心。這種方式,也可以從更早籠絡年輕人的心智,成為很多年輕人走向“新中產”的動力,這類品牌很多都是跨品類的。

第四類是真正的人生贏家,陪伴很多人經歷了從年輕到新中產的過程。這類品牌有一點和第三類有些像:總價不高,年輕的他們買得起,和競品相比還是貴不少;不同之處在於這類品牌大都聚焦於一個品類。NIKE和阿迪達斯都是這類品牌的代表。當年輕的他們成為新中產後,依然會將此類品牌的高端產品線放在備選名單上,當然,名單上的競爭者會更多一些。

實際情況中,大多數品牌並不屬於這四類的任何一類,且不管屬於哪一類,都依然糾結於“哈姆雷特式”的糾結中:到底是要迎合年輕一代還是追逐新中產?年輕代表未來,新中產代表利潤。已經成為潮牌的品牌,始終擺脫不了薄利多銷的模式,只能走量,他們害怕有新的潮牌替代自己,也想著如何把產品賣得更貴;而那些奢侈品儘管佔據高端,卻擔心變成傳統的代名詞,被年輕人摒棄,看著別人巨大的銷量眼饞。

要找到真正的答案,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2018-06-0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