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夕 成都醫學院師生向他們的“第一位導師”做了這樣一件事

從2014年開始,每年清明節前夕,成都醫學院、成都市紅十字會、新都區紅十字會、綿竹市紅十字會等單位都會聯合舉辦感恩致敬遺體及器官捐獻志願者活動,以弘揚遺體及器官捐獻自願者“人道、博愛、奉獻”的崇高精神,並向志願者及其家屬致以衷心感謝。

清明前夕 成都醫學院師生向他們的“第一位導師”做了這樣一件事

學生向遺體及器官捐獻志願者紀念碑獻花 圖片由學校提供

捐獻數量連續3年增長

“無英雄”成就醫學生專業成長

成都醫學院這群“無語良師”中,有90多歲的老人、有出生4天的嬰兒,有將軍、教師、醫生、公務員、農民、工人、個體工商業者……正是他們這樣一批率先垂範的先行者、推動者、倡導者、踐行者,讓更多的人行動了起來。據成都醫學院統計,2017年,該校接受了70多位志願者的遺體,比2016年多了約一倍。

邱成雲,這位年輕時響應國家號召投身三線建設,為祖國核工業事業奉獻一生的老人,最後遺願依然是奉獻。“在世時,我為祖國核工業事業做工作,去世後還要為祖國醫學事業做貢獻!”登記志願時他說。2014年,他的遺體捐獻給了成都醫學院,以另一種方式延續了自己的生命。

“儘管我一生平淡無奇,但也可以選擇成為這樣無言的英雄”。去年,家住新都區的劉小英和兒子一起,成為了遺體及器官捐獻登記志願者。作為一個普通人,她萌發捐獻遺體及器官的念頭,是在2015年的冬天。當時,一位得了尿毒症的遠房親戚,因為缺少自願者捐獻的合適腎臟,而不得不痛苦和無奈地離世。這讓劉曉英覺得“人去化成土,還不如捐獻遺體和器官幫助需要的人”,她克服“入土為安”舊觀念,勸說並得到了兒子的支持。

新都區旭光廠的退休工人杜春娃與妻子王雙琴,平均年齡77歲的兩名老黨員,不僅自己登記為遺體捐獻自願者,還說服了兒女以及其他4位老人,成為了登記志願者;近年來,越來越多普通人選擇成為“無言英雄”。

“人體解剖是培養臨床醫生和醫學研究人才的最基礎內容,如果人體標本缺乏,解剖教學就是無本之末,醫學生教育質量必受影響。”成都醫學院人體解剖和組織胚胎學教研室主任蘇炳銀說。

2010年以來,作為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區、綿竹市、安縣等各級紅十字會認定的“遺體捐獻定點接受基地單位”,在各級紅十字會努力下,該校近3年接收的自願捐獻的遺體數量,逐年增長,學生因此有了更多解剖學習、實踐操作的機會,一些重點班次甚至可以10個同學使用一具標本,極大地緩解了教學和科研需求。

清明前夕 成都醫學院師生向他們的“第一位導師”做了這樣一件事

遺體捐獻登記志願者及其家屬在現場 圖片由學校提供

打造科學人文教育基地

“醫學必須有人文精神的滋養”

在成都醫學院佔地近300平米的“馨香園”庭院內,鑲嵌著一副9米多長的銅帶浮雕,寓意為生命從開始到結束。生命盡頭豎立著一塊“無字紀念碑”,碑底用中、英文寫著紀念遺體捐獻志願者的銘文:“您是我邁入醫學殿堂的第一位導師”。

“感念堂”屋頂採用曲線造形展現了浩渺的銀河與蔚藍色的星空,象徵著志願捐獻者因為奉獻軀體用於醫學教育,生命得到昇華;牆壁上鐫刻著捐獻者的姓名,用鮮花托舉,表達著捐獻志願者和親屬的敬意。配備了數字化解剖實驗室、無數標本的解剖教室,正成為成醫學子攀登醫學高峰的場所。

面積300多平方米的“人體生命科學館”內,依次分為了胚胎展示區,成人個體、部標本展示區,微觀標本展示區、數字媒體展示區、遺體捐獻科普宣傳區等區域。配備了二維碼的標本,遺體捐獻者的遺物和故事,讓很多走進科學館人體會著生命的奧秘,感受到捐獻者的大愛奉獻。

利用醫學教育資源、遺體及器官捐獻志願者這些“無言英雄”的事蹟,成都醫學院在新都校區,打造了“一園一堂一館一室”(馨香園、感念堂、人體生命科學館、人體解剖教室)為核心的教育部醫學人文素質教育基地。

“醫學必須要有人文精神的滋養。我們要讓進出其中的學子潛移默化,感受志願者的博愛情懷和無私奉獻,培養學生的仁愛之心和人文素養。” 成都醫學院院長樊均明介紹,該校不斷強化醫學生人文教育,不僅開設了醫學文化概論、醫學倫理學、臨終關懷等醫學人文課程,還將人文教育貫穿到專業課程中。

另外,教育部醫學人文素質教育基地建成後,該校將其免費向社會開放,已逐漸成為了生命科學和人文教育的社會服務基地。2017年,有超過一千人進入基地參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