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对自己父母不满意?

我们正在讨论的是一个很沉重,但又是很普遍的话题。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发展,精神文明逐渐跟不上物质文明的步伐。文化多元化,犹如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一样充斥着整个社会。


亚文化人群的增多,不断挑战着主流文化如忠、孝、礼、义的思想。在追求个性化文化的路上有些人甚至对核心价值观也产生了质疑。一句话总结:传统的亲子关系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变化就意味着冲突,有冲突就会有不满。下面我们分别从父母和孩子两方面的视角去看一下产生冲突的缘由:

1 、父母视角:

1、期待和使命

一些父母认为:孩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TA的到来是为了完成自己未完成的使命。大家可能看过一部去年红极一时的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

这位爸爸曾经是印度摔跤冠军,种种原因放弃了职业生涯,他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能够替国家赢得金牌。他将这份希望寄托在了尚未出生的儿子身上,哪知道妻子接连给他生了两个女儿。

让爸爸没有想到的是,两个姑娘展现出了杰出的摔跤天赋,让他幡然醒悟,就算是女孩,也能够昂首挺胸的站在比赛场上,为了国家和她们自己赢得荣誉。于是他开始了对两个女儿的残酷训练,训练她们成为奥运冠军。

在训练的初期,女孩是不愿意的,觉着这不是她们想要的生活,她们在为自己的父亲活着,对爸爸相当不满意。

当父母对子女有所期待时,沟通和理解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这对孩子感悟人生价值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为什么很多人对自己父母不满意?

2、跟风

“别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句广告切中要点,触痛了一些做父母的神经。他们和第一类的父母有所不同,并没有给子女的成长规划明确的路线。主流媒体、成功人士或者暴富的亲戚朋友都能改变她们对子女的期待。

在这种期待下,孩子被迫学这学那,疲于应付难以招架,不满指数逐日提升。而此时的父母也很无助,他们觉着自己所做所为都是为了孩子着想,自己家的孩子怎么就不能像别人家的孩子那样懂事、听话有一技之长呢?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拿自己家孩子的弱项去比别人家孩子的强项,那是让鸡蛋和石头比硬度。何不换个角度,发掘孩子身上的优点和兴趣来引导和培养,加以时日定会有惊人的发现。

为什么很多人对自己父母不满意?

3、虚荣心的需要

还有一些父母由于童年的成长经历,过分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出人头地,成为其他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一方面对子女十分苛刻,另一方面在亲戚朋友面前不断炫耀自己孩子所取得的成绩。

我妻子的一个同事,她从小寄养在亲戚家,那种寄人篱下的感觉让她觉着孩子一定要为母亲争口气。为此不惜拔苗助长,孩子本该快乐游戏的时间被补习占用,小学四年级已经修完了初中的文化课程,还在家里还安装了一个远程监控器,全方位无死角24小时地盯着孩子。孩子就这样每天活在这种“领跑”且被时刻关注的状态中鸭梨山大。

有这样的大人,感觉孩子迟早被玩坏的。学习如同长跑,一开始领跑的人很难第一个到达终点。给孩子一点私人空间,让TA也能欣赏一下沿途的风景。

2 、孩子的视角:

1、小时候被抛弃

不少三、四线长大的人在童年或多或少经历过与父母分离的痛苦。留守儿童,是城市化和产业资源高度集中化后带来的社会现象。但对于幼小的孩子心理来讲,他们无法理解父母的离开是为了生存、更好的发展;在他们的内心里认为自己被自己的亲生父母抛弃了,这在心理学上称为分离焦虑。

若处理不好,必定会给孩子的心理留下创伤,以至于到了上学的年龄,进城和亲生父母一起生活时不知道如何与他们相处,甚至用沉默抗拒父母的命令,用逃学、离家出走表达自己的不满。

孩子对父母的需要是绝对的。既然选择了要孩子,请给TA更多的爱,陪伴就是爱。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错过了不会再来。

为什么很多人对自己父母不满意?

2、攀比心

大家知道有些人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比如全民老公王思聪。王家大公子是在父亲一个亿的小目标影响下长大的孩子,所以言词犀利、行事洒脱,成为不少痴男信女所追捧和学习的对象。

然而现实的差距让他们发现,自己的父母根本无法满足他们的非必要性需求。当别人的父母开着奔驰、宝马送孩子上学时,他们无法接受父母开着电瓶车送他们上学。当听别的孩子讨论暑假去美国加州旅游时,他们内心也充满着对父母的怨恨。

无法接受现实,为了满足自己能过上奢华的日子,校园“裸贷”和援助交际有了市场。

在这个方面主流媒体是有责任的,过度宣传和迎合世人的金钱万能论,让许多不经世事的孩子有了“拼爹”、“拼妈”的执念。

为什么很多人对自己父母不满意?

3、受父母支配

这类子女主在成长的过程中被父母逼的太狠了,他们所作所为都是父母的期望,当然如果此时能将自己的期望与父母的协调一致,很可能成才。如《摔跤吧,爸爸》里的女孩,虽然历经从不愿意到愿意,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但终于还是在奥运会里夺得了冠军,为印度妇女争光。

我认为那只是个例,就是因为太少了所以才被搬到了银幕供大家学习和消遣。而大多数子女一直到长大成人后都无法理解自己的父母为什么会对自己有如此多的要求,感觉自己的人生是被安排的,活着像个傀儡,所有的好坏标准、情绪体验都是被父母定义的;自己的感受不是那么重要,自己的兴趣不值得一提。

这些子女中有的将不满情绪外化,到了叛逆期开始与父母作对,甚至逃离家庭;有的将不满情绪内化,认为自己很没用,怎么都做不好父母期待的事儿,甚至得了抑郁症。

“放开那个孩子吧。”TA不是父母的私人物品,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需要,父母只要在身边做好亦师亦友的角色,陪伴TA身心健康地长大成人。至于成龙还是成凤,那是孩子自己的事情。

为什么很多人对自己父母不满意?

滕骏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心理咨询师、精神动力学、接受与承诺ACT取向的心理咨询师

致力于婚姻情感、两性关系与亲子关系方面的心理咨询活动。

希望我写的文章对你有所启发。如果还是不能走出阴霾,我就在这儿听你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