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劍》裡,給李雲龍授少將合理嗎?

永恆的珍珠紅

李雲龍、孔捷、丁偉這晉西北鐵三角,1955年授銜都是以軍長職務授少將軍銜,坦白講,是有點偏低了。

首先來說,55年授銜時,由於解放軍當時的軍級單位過多(一度有70個軍),以及其上的兵團、大軍區等單位,使得當時的軍銜低授的情況很常見,尤其集中在軍師這幾個層級上。尤其是為了控制將級軍官的數量,當時不得不採用了大校而不是准將這樣的軍銜,讓當時的師級軍官大部分人(基準軍銜本是少將)與將星擦肩而過。

其次,授銜首要考慮的當然是55年時的職務,但也會綜合考慮參加革命的資歷、及各個歷史時期的職務,以李雲龍來說:紅四的團長、抗戰時期的團長,這個資歷已經差不多夠到中將強到弱上將了,當然老李解放戰爭時期的進步是慢了點,直到淮海之後才提了副軍長,直到去南京培訓都還是代理軍長,這個略微吃虧了一點。而丁偉去東北第一批提了縱隊司令,縱隊司令是解放軍非常關鍵的崗位,曾任過縱隊司令的將領55授銜時大部分都是上將(23人),只有王近山、王必成等少數中將(5人),還有8位少將(其中就有公認的亮劍的原型——鍾偉少將),值得一提的是,還包括了陳賡和許光達兩位大將。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丁偉更委屈。孔捷的少將軍銜算是中規中矩,雖然打過抗美援朝,但秦基偉等等也都是少將。

第三,從55年時任軍長的軍銜來說,李雲龍的少將也是偏低的,當時全軍還編有38個野戰軍(其中陸軍33個、空軍4個,防空軍1個),總計76個軍政主官中實際在崗66人,少將軍銜45個確實是佔據絕大多數,另外還有上將2人:陳明仁+董其武;中將6人:13軍軍長陳康、14軍軍長範朝利、47軍軍長張天雲、50軍軍長曾澤生、60軍軍長饒子健,64軍軍長劉金軒。

可以比較下陳康中將的簡歷:1931年入黨;抗戰時任129師386旅772團團長,解放戰爭時期歷任晉冀魯豫野戰軍第4縱隊13旅旅長,第2野戰軍13軍副軍長,55年任13軍長。與李雲龍的資歷曲線非常相似。從這個角度來說,當時授銜,對李雲龍丁偉和孔捷是有所壓低的。

當然相比於被授予大校軍銜的13軍政委張力雄,24軍代軍長梁金華、60軍政治委員劉暄等三位正軍職軍官來說,李雲龍的少將也談不上有多委屈。


搬不動的小強

李雲龍授少將是佔了便宜的,沒授他個大校就不錯了。因為他沒有政治背景!

很多人都在糾結李雲龍的資歷問題,什麼參加過黃麻起義,紅軍時期就是團長,五上五下之類的話。

李雲龍資歷再深,能深得過詹才芳中將嗎?詹老在川陝時期就是紅九軍政委,軍政委和團長隔了多少級,自己去算吧。

詹才芳被打壓的根源就是因為他來自於紅四方面軍,而李雲龍、丁偉、孔捷恰恰也都來自於紅四方面軍!出身於紅四方面軍不是李雲龍的錯,但是不會攀領到關係就是李雲龍的錯了!


(羅大徵)

《亮劍》中出身於一野的羅大徵就比他幸運,雖然1935年才參加革命,但是人家參加的是“根正苗紅”的紅一方面軍!而且又是一野彭老總的人,雖然人家和李雲龍一樣都是副軍長,資歷完全不能比,但人家照樣是少將。大樹底下好乘涼,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說到這很多人可能就不服氣了,李雲龍也是劉元帥的人,怎麼就不能“大樹底下好乘涼”呢?

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時,李雲龍才是一個團長,淮海戰役前才剛剛當上師長。解放後,他只是副軍長!是的,李雲龍不是軍長!

《亮劍》小說,第十一章和第十九章是有明確記述的:

“李雲龍剛剛當上師長,解放戰爭剛開始時,他還是團長。他的情況,全軍都少見。紅軍時期就是主力團的團長,抗戰初期又是團長,到了解放戰爭初期,他重新當上團長,這十幾年來,他的職務升升降降,從團長變成營長,從營長又變成團長。”
“天湖山訓練結束後,李雲龍被任命為副軍長,由於軍長彭志患了肝炎長期住院治療,李雲龍成了代理軍長,主持軍裡的工作。”

1955年評銜,依據的標準是1952年的幹部評級結果。李雲龍當軍長是後來的事,當時他只是副軍長,副軍級幹部。

1952年評選的正軍級幹部,主要是少將和中將軍銜,少部分授予大校。李雲龍以副軍級參與評銜,最高標準是少將。而且他又是從二野調到三野的,沒人疼。丁偉調侃他話,其實是有一定道理的,李雲龍沒授一個大校就不錯了!



丁偉和孔捷就不一樣了,兩人都是四野林帥的人。丁偉是遼瀋戰役之後的縱隊司令,也就是軍長。孔捷也是志願軍的軍長,兩人都是正軍級,授少將還可以發發牢騷。李雲龍有什麼資格發牢騷?一個副軍長而已。


但是1955年第一次評銜時,由於聽從蘇聯專家的意見。中央軍委提出有兩條指導性意見。

“授予軍官軍銜時,一般不得高於編制軍銜,但可低於編制軍銜一級至兩級”;

“一般以不低至其編制軍銜三級為原則”。

這就導致了實際軍銜與編制軍銜脫節,實際軍銜普遍低於編制軍銜一到兩級的現象。當時全國在編的軍長和軍政委一共有66人,但被授予中將軍銜以上的只有8人,佔比只有12%。所以李雲龍、丁偉、孔捷的少將都屬於正常情況。尤其是李雲龍,授少將,他是佔了一丟丟便宜的!


Mer86

李雲龍授少將,合情合理。

很多人為他憤憤不平。

他自己也憤憤不平。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李雲龍、孔捷、丁偉這三個好朋友,經歷了無數磨難,經歷過無數戰鬥,經歷過殘酷戰場的洗禮,經歷過多少戰友犧牲永別的痛,終於迎來了屬於自己的榮耀。

可這三個人,都不服氣。李雲龍尤其不服氣。

從黃麻暴動時參加革命,出生入死,才給一顆星。難怪李雲龍不服氣。

首先,從資歷來說,比李雲龍老的真不多。早在過草地的時候他就是團長了,什麼概念?早在鄂豫皖時期就五上五下了,資歷嚇死人!

其次,從戰功來說,抗日戰爭時期,擊坂田、滅山崎,全殲觀摩團,幹掉了服部少將,全殲山本特戰隊。比他強的不多。

論人脈,旅長是他大哥,老師長是他的老首長,華野司令員也是他的老首長。

這些,都是別人所無法比擬的,但是,李雲龍還是存在著無可彌補的缺憾。

第一,李雲龍多次抗命,私自行動,雖然都取得了勝利,這在以服從命令為第一紀律的部隊是絕對不允許的。

也多虧李雲龍屢立戰功,功過相抵。要是換個別人,早給擼了!

第二,李雲龍帶領突擊隊與楚雲飛遭遇受重傷,此後泡妹子、結婚,再也沒有參加過大的戰役,在功勞上比別人少了點。授銜時,我軍數百萬之眾,得授將官者,不過千餘人。

第三,李雲龍負傷前也只是個師長而已,此後只是代理軍長,職務和級別並不高。

綜合考慮之下,李雲龍授少將是非常合適的。

況且,最終李雲龍駐守海疆,按照當時的戰略部署,他就是將來攻臺的部隊。

前程不可限量!

可惜,黃了……

不過雲龍兄娶了那麼漂亮的老婆,也值了。


脂肪故事

由李幼斌主演的《亮劍》我看過不下七八遍了,這部電視劇當年可是紅極一時,李幼斌是真真的把劇中的主角李雲龍這一角色給演活了。


電視劇中的結尾部分是1955年授銜儀式,鐵三角李雲龍,丁偉,孔捷這三個戰功赫赫的將軍都授予了少將軍銜,三人均表示不服,今天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個授的少將軍銜到底準不準確。

李雲龍是1927年參加黃麻運動開始幹革命,後來參加紅四方面軍,參加過長征直至後來團改師後擔任師長,期間因為多次犯錯誤,降職又升級。後與國民黨楚雲飛一戰中負傷,錯過不少經典戰役。1952任代理軍長。直至1955年授銜儀式。

1955年的授銜依據其實就是52年那時候的定級,那時候的李雲龍是代理軍長,屬於副軍級幹部,按照授銜時的規定,52年擔任軍級職務的人,授予少將軍銜,少量有特殊貢獻的授予中將軍銜,李雲龍雖然也有過特殊貢獻,但是他犯的錯誤也著實太多,功過相抵,所以他不能授予中將軍銜。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這部電視劇的原版同名小說,個人認為這部小說的精華所在就在於電視劇授銜之後動亂十年中所發生的故事。估計現在網絡上這部小說的後半部不太好找。不過如果有機會請大家一定要讀一讀。真心精彩,原因不想多說。相信看過的都會懂!


二大爺的米

我知說幾句,不要亂評價這授高了那授低了,你們先查一查授銜的標準再寫再發,那是有一系列規章制度的,元帥什麼標準,大將,上將,中將,少將,紅軍時,抗日時,解放戰爭時的職務都在考慮之內,李雲龍五五年才代軍長,少將很正常,充其量正軍職,不到準兵團不夠評中將,另李是紅軍時團長不假,那是四方面軍,不知到我說到這友們清楚沒有,但有個人大家都熟悉,許世友四方面軍的軍長,他授什麼銜大家都清楚,李還虧嗎?另請友們搞清楚在發文,對得起你頭標上的這達人那達人的,對得起讀者!


65833246890

李雲龍,是《亮劍》中的男一號,文藝作品原於生活,不少網友在查找史料後,認為原型是中野王近山將軍居多。

王近山是紅四方面軍出身,抗日戰爭時期為129師386旅772團副團長,(劉伯承師長、陳賡旅長)。參加神頭嶺,響堂鋪戰鬥,反“九路圍攻”,反“大掃蕩”戰鬥。解放戰爭參加淮海戰役,55年授中將軍銜。



王近山中將

以此看,李雲龍授軍銜時,是授低了。

可從劇情看,紅軍時期,李雲龍過草地時,是紅四方面軍的團長,還應縱兵搶糧被擼了。王近山紅軍時期已至副師長。抗日時期,最初被國民黨承認編制的,是三個師,6個旅,各旅2一3個團,三個師長當然是後來授元帥銜的,旅一級有授大將銜,有授上將銜,比如陳賡,徐海東,黃克誠授大將,許世友,王震等授上將銜。團級戰功佼佼者,也有不少授上將銜的,比如楊得志,韓先楚,李天佑,宋時輪等,其餘多授中將。王近山是772團副團長,授中將。

以上所說,是正規軍,也就是影視作品中常說的“主力團”。為發展抗日武裝,我黨在建制外還建立了很多編外武裝,比如李雲龍的新一團和後來任職的獨立團。這些團的級別,和主力團(帶番號的)差別很大了,主要看自己發展的如何,回到主力任職,外面一個團長能不能有主力實職營長大都成問題。

這點上李雲龍就不如王近山了。 解放戰爭初期,王近山為中野六縱司令,後任二野三兵團副司令兼十二軍軍長。李雲龍參加淮海戰役時,只是個主力師師長,至全國基本解放,才為代軍長。由此可見,李雲龍授少將是合理的。

再拿一個與李雲龍有關的將軍比較,說明這個問題,皮定均,中原軍區第一旅旅長,也是地方部隊旅,後負責東南沿海防務,是李雲龍任軍長的上級。皮定均授銜的初評,也是少將。是毛主席特批“皮有功,少升中”,才授的中將銜。

皮定均中將

這麼比,李雲龍怎麼都不冤。


淨月暖陽

說中將都是高的。

1955年評定軍銜,元帥大將涉及到資歷與山頭平衡問題,上將以下基本都是看職務(因為軍功已經大體上表現在軍職上)。

而評定的所有軍長政委中只極少為中將,比如皮定均。少數資淺者是大校。就是說,軍長的基準軍銜被降至少將。既然大多數軍長都是少將,李雲龍也是合理的。


張勇達州

《孫子兵法》雲: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智,主要指的是智謀,謀略,將而無謀,兵之大忌;信者,有信用,信義,有信則可團結;仁者,仁義,有仁義之心才能受人愛戴;勇者,無畏,狹路相逢勇者勝,將勇兵不熊;嚴者,有嚴格的軍紀,軍令如山。

好吧,我們用上面幾條來比對一下李雲龍。首先是“智”,相對於智,李雲龍有小智而無大謀,可以指揮的好一個團,一個師,但是未必能用好一個軍,劉大將軍評價李雲龍,也只是:有點鬼心眼。如此而已。

然後是信與仁,這一點,毋庸置疑,李雲龍做到了優秀,對待戰友春風般溫暖,對待敵人刀子般冷酷,尤其是給和尚報仇那段,顯示出了一個熱血將領的一面,有這樣的領導,屬下不瘋了般的跟著才怪。

嚴,則是李雲龍的一個短板,首先將者,軍令如山倒,屢次違背上峰命令,不管基於何種原因,總是弊端,這也是李雲龍廣受上峰詬病的一點。

勇,這一點應該是李雲龍最極致的一面,敢於打硬仗,敢愛敢恨——這也是整部劇的魂,亮劍精神。

古代劍客們在與對手狹路相逢時,無論對手有多麼強大,就算對方是天下第一劍客,明知不敵,也要亮出自己的寶劍,即使倒在對手的劍下,也雖敗猶榮,這就亮劍精神……狹路相逢勇者勝,亮劍精神就是我們這支軍隊的軍魂。劍鋒所指,所向披靡!

也就是說,李雲龍沒有大將之風,但是憑個少將,依據李雲龍的資歷來說,略顯單薄,中將似乎更合適一些。



老麥說說

按照小說中的背景來說,是中肯的,不高也不低。

黃麻暴動參加革命,鄂豫皖蘇區參與反圍剿成長為團長。以團長職務屬四方面軍長征,跟隨陳昌浩長征北上。這一時期舉個例子許世友是軍長職位,王近山是師長職位。

八路軍時期李雲龍的職位是新一團,獨立團團長職位,非正式編制。劉伯承是師長元帥軍銜,陳庚是旅長大將軍銜,陳錫聯是團長上將軍銜。獨立團長地位比正式團長略低。

解放戰爭時期,李雲龍是師長,後期代理軍長。二野劃歸三野,粟裕(大將)代理司令,葉飛(上將)縱隊司令,朱紹清(少將)任軍長。建國後李雲龍福建軍區司令員朱紹清(少將)。

按照李雲龍的職務,資歷以及功過來說,少將軍銜是可以的。如果機遇好點評中將也可以,如果資歷淺點或許回評大校。


衛仁閔

從當時的擔任的職務,軍級幹部,師級幹部都可以授銜少將,部分軍長有授銜中將的,李雲龍當時擔任的職務是大軍區下面的一個野戰軍的代理軍長,可以授中將或少將。

授銜還有平衡山頭,主要是在元帥大將這個層級,涉及到上將中將少將就不存在平衡山頭的問題,但是會考慮一些歷史原因。像蕭克,八路軍的副師長,其餘三個師長和二個副師長都是元帥,最起碼是個大將吧,主要就是因為歷史問題,李原來也是紅四方面軍的,書中寫到是稀裡糊塗就跟了一方面軍的,後來還是歸建到129師。

還有比李雲龍資格老,立功多的,解放戰爭前期,李還是個團長,到48年才升為師長,而且到48年年底就負傷了,等傷好了解放戰爭結束了,所以考慮整體軍功的問題,主要表現在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到48年解放軍已經有近200萬軍隊了,多少師長軍長一級的幹部,李還在原地,但是很多人已經爬到前面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